王广志
(山东省费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山东 费县 273400)
近年来,我省生猪养殖业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养殖户开始加大养殖规模,以提高收益,并满足市场需求。生猪养殖过程中,对疾病的预防是非常关键的,猪链球菌病是一种四季多发的常见猪传染性疾病,感染后极易导致生猪死亡,对于生猪养殖的危害性较大,做好该疾病的防控工作对于养殖户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本文将针对猪链球菌病的综合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猪链球菌病是由一系列致病性的血清型猪链球菌感染所导致的一种疾病,其中最常见的致病原为2 型猪链球菌,其不仅对猪有感染性,也可能传染给人,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猪链球菌的病原菌在生物体内传染性较高,但在体外环境下不容易存活,环境干燥或湿热情况下,以及持续60 ℃以上温度超过30 min,均可使其死亡。猪链球菌病是一种全年流行的传染病,各季节都可流行,感染群体范围较广泛,秋冬季节发病率偏高,发病程度以冬春季节较为严重。病原菌可通过土壤、水、空气途径传播,也可通过病猪粪尿、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生殖系统分泌物实现传播,一般经由健康生猪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体外外伤暴露等途径进入体内。健康生猪感染后通常有潜伏期,多数为1~3 d,部分病例潜伏期在3 d以上。
猪链球菌在临床上根据发病特征不同,主要表现出三种不同病型。首先是急性败血型,多见于成年猪,此类发病时一般较突然,临床上表现为体温骤升,严重情况下可达43 ℃,同时出现肌肉震颤、拒食、便秘、共济失调等症状,还可引发关节炎。在呼吸系统上表现为呼吸困难,死亡率较高。第二种是脑膜和脑炎型,此类发病时急、缓两种情况均可出现,多见于仔猪患病,发病时的症状以高热为主,严重的体温可升至42.5 ℃,同时有食欲下降、浆液性鼻涕、便秘、关节炎等表现,急性发病个体可能会快速死亡,慢性发病个体大多会出现身体局部水肿,常见于头、颈、背等部位。第三种为亚急性型和慢性型,见于各年龄段猪,发病较缓,病程长,可持续超过1 个月,临床上主要表现进食困难、吞咽障碍、呼吸受阻等,同时还可引发乳房、关节、咽喉等部位炎症,但致死率较低,治愈后生猪机体受到影响较小。
在诊断时,首先通过临床症状做初步判断,再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见病死猪出现全身出血性病变特征,可见心包内淡黄色积液,心内膜出血性斑点。喉、气管、肺部、胰脏、淋巴结、脾脏、脑膜均可见充血及出血情况,其中脾脏还可见明显肿大。根据病型不同表现出病变集中位置不同。多数病猪还出现关节炎症。实验室诊断方面,可采取革兰氏染色涂片镜检方式,进行诊断,如镜检中可见链状革兰氏阳性菌球。可进一步进行实验室培养,使用琼脂平板和鲜血平板分别培养,对比可见鲜血平板菌落生长快、有明显溶血环出现,生化实验中培养菌株可使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等发酵而不产生气体,不可使棉子糖和木糖发酵,最终可确定为猪链球菌病感染。
猪链球菌病的治疗需要根据诊断确定病型后,精准施治,常用治疗药物包括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治菌磺、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地塞米松等药物,其中氨苄青霉素和链霉素配合肌注,对于急性败血型、脑膜型和脑炎型链球菌病的治疗效果较好。亚急性型与慢性型可使用链霉素、地塞米松及维生素B1混合给药,可治疗病猪关节炎。
为预防猪链球菌病,应当提高养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原则上要求养殖户尽量采取自繁自养方式,减少引进仔猪过程中导致的细菌传播感染。对于自繁自养条件不足,需要外部引入的情况,要严格做好检疫工作,确保检疫合格,方可引入,引入后还要对新引入生猪隔离养殖一段时间,确保因引入生猪没有感染可能,且体质健康的情况下,再混入原猪群饲养。饲养过程中,应控制好养殖密度,防止密度过大导致圈舍拥挤、环境条件下降,增加生猪患病几率。做好圈舍内清洁消毒和环境管理工作,保证圈舍内部洁净卫生,环境温湿度适宜,通风光照条件和空气质量良好,为生猪提供较好的生长环境条件。在饲喂中,要做好饲料配比控制,保证饲料营养全面、均衡、充足,满足生猪生长需求。还要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洁净度,避免饲喂受污染、变质的饲料和饮水,对饮食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减少病菌存活的传播条件。此外,还要严格做好免疫接种工作,依据地方动物防疫部门的疫情发布信息,及时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确保免疫全面性。疾病高发期还可将四环素、氧氟沙星等药物与饲料混合饲喂,进行药物预防,降低生猪感染发病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