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马正山 班乃忠
实词、虚词、断句、古代文化常识、文意概括与分析、翻译句子、简答题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常考的题型。在上一期《词汇义项繁多,妙法从容应对——浅谈一轮复习中文言词汇的备考方法》一文中,笔者已对实词、虚词的判断方法进行了讲解。现在,笔者立足其他考点,结合历年高考真题,逐一讲解相关答题方法,以飨读者。
近年全国卷、天津卷、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均以选择题的方式直接考查断句,而浙江卷则以主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标点虽小,却关乎句子的意思与结构,可谓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师生复习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笔者以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为例,归纳做断句选择题的方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方法一:题项突破法。
有的考生做这类题时,直接在原文画波浪线的地方断句,而整个句子毫无标点,这无疑增加了做题的难度。而所给四个选项中,一般只有两处不同,其他地方都相同,这就降低了考生断句的难度。考生只要根据特殊标志、句意、语法等,比较不相同的地方,即可突破。上例中,前六处均相同,不用再区分,只要区分其他剩余断句处即可。
方法二:语法判断法。
主语、谓语、宾语是一个句子的基本成分,考生在断句时,可根据某一名词是充当主语还是宾语来进行断句。也可以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断句。“忠贤及魏广微”是并列结构,是动词“劾”的对象,“三十二斩罪”是对“忠贤及魏广微”的具体说明,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成分,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拟”是打算、准备的意思,“上之”是上奏的意思,均为“光斗”的发出动作,“十一月二日”是“上之”的时间,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项。
方法三:语意推断法。
语意推断法是最基本的断句方法,也是最难的一种方法。断句的前提是考生读懂了该句的意思,如果考生读不懂,就难以推断。这句话分为两层,前五处交代魏忠贤驱逐了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以后,接着将驱逐杨涟、左光斗。后四处是左光斗的具体做法,即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微当杀的罪状并安排妻子儿女的情况。如果考生能顺利地理解句意,断句自然不难。“拟”“上之”等关键词语可以成为解题的关键。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中,要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笔者以2020年浙江卷为例,归纳做断句主观题的方法。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某 自 初 读 书 即 知 读 执 事 之 文 既 思 而 思 之 广 求 远 访 以 日 揽 其 变 呜 呼 如 公 者 真 极 天 下 之 文 者 欤
【参考答案】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标志性词语和句子的结构特点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抓住句中的动词寻找主语、宾语,以此断句;最后再根据对文段的理解来破解难点。本句中,“读书”的“书”是宾语,“读书”又是介词“自”的宾语,意为“我自从开始读书”,在其后断开;“执事之文”做“读”的宾语,在其后断开;第二个“之”做“思”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广求远访”是并列对称的四字短语,在其后断开;“其变”做“揽”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呜呼”是感叹词,单独成句;“者”字是句中停顿,可断可不断。
本句意为“我自从刚开始读书,就知道要读您的文章,思考之后再思考,广泛求访,用来每天掌握其变化。啊,像您这样的人,真是已经到达天下写文章人的顶点了”。
近年全国卷及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均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繁而散,备考犹如大海捞针,那么,我们如何备考呢?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高考考查的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而不是文学常识。那何为文化常识?即涉及古代官职、官职任免、选官制度、人的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风俗礼仪、科举考试、饮食器用、音乐文娱之类的常识。而文学常识是有关古代作家的作品、生活年代、创作特色等方面的常识。古代文学常识不在高考考查的范畴之内,考生可以只做一般了解即可。
刘勰曾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没有太多技术含量,考生只要能全方位地识记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即可从容面对这类题。古代文化常识多如牛毛,该如何识记呢?
其一,归类梳理、识记。高中语文复习资料上,一般都有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归类梳理,考生可按古代官职、官职任免、选官制度、人的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风俗礼仪、科举考试、饮食器用、音乐文娱等分类进行识记。在记忆时,考生可每天记一点,日积月累,这样自然就能从容答题。
其二,挖掘教材资源,从身边淘宝。很多考生眼高手低,不注重对教材的学习与利用。其实,高考中很多古代文化常识的选项,都出自教材之中。如2018年全国卷Ⅱ第11题A选项:“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而必修④《张衡传》中为“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其中的“豪右”与该选项中的“豪右”意思基本相同。再如2018年全国卷Ⅱ第11题D选项:“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而必修④《张衡传》中为“游于三辅,因入京师”。可见,教材中出现的古代文化常识不可忽略,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三,在做题中增加功力。很多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把握较为全面,但一做题就陷入迷茫之中,看哪个选项都似曾相识,但哪个选项也不好确定正误。面对这种困境,考生可通过做这类题来突破。考生可以将所作题目与归类梳理清单中的常识进行互补,这样就会对某一常识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从而从容应对。
其四,紧扣文本,切莫离题万里。古代文化常识题的提问方式一般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这里强调的是“文中”的理解,而不是其他地方。这就提示考生在做这道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
近年全国卷中,概括题的考查形式往往是对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其模式一般是先用四字或八字词语概括传主事迹,然后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展开剖析。而浙江卷、天津卷的考查形式往往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分析、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现在,我们以2020年全国卷Ⅰ为例,归纳解答概括题的方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我们可以运用原文归位法。一般说来,每一个选项前的概括部分不会出现错误,只要将后面的事例分析回归到原位,看题干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即可。在回归原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所列事件是否是传主所为;传主被委任官职是否就任;传主所做事迹是否是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所为;对传主行为的翻译是否故意曲解,等等。如本题C项,“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故选C项。
总之,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仔细比对,“众里寻他千百度”,自然就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考查中的重点,分值高,难度大,是影响考生语文成绩的重要部分,正如有考生所言:“我的成绩你做主。”在2020年全国卷、2020年江苏卷中这一题的分值为10分,而在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2020年浙江卷、2020年天津卷中这一题分值均为8分。
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解答这道题。
方法一:保留法。即保留(照录)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如表时间、地点、人物、官职、书名等专有名词。如2019年全国卷Ⅲ“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这里的“悼王”“宗室大臣”“吴起”“王”是人名或官职名,可以照录。
方法二:删消法。即删去一些发语词、音节助词等,如“盖”“夫”“之”“而”“若夫”等。如《逍遥游》中“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中的“故夫”“若夫”都是发语词,表示议论,翻译时可以不译。
方法三:替换法。即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判断句、被动句等,替换成现代汉语,如2017年天津卷:“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在这里“为……所”构成被动句,翻译时将其替换成“被”。又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夫晋,何厌之有?”在这里,“何……之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可译为“有什么”。“唯马首是瞻”也是宾语前置,其中“唯……是”是标志,不译,这句话的意思是“瞻马首”。
方法四:增补法。即文言文中省略的部分要补充出来。如2018年全国卷Ⅱ:“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在这里,“其”是人称代词,需要替换成“王涣”,“为”后面省略“之”,即“王涣”,需要补出来。再如2018年全国卷Ⅱ:“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这里省略了主语“任峻”,翻译时需要补出来。
方法五:调序法。就是面对倒装句时,将句子调整到现代汉语的模式。如《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是状语后置句,其模式是:主语+介词(以、于、乎等)+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放在句末)。翻译时,将介宾结构放在谓语前面,即“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而对于宾语前置,翻译时一定要将宾语放到谓语的后面。又如《鸿门宴》:“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
方法六:凝缩法。就是将句子的翻译简化。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是“并吞”之意,“天下”“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之意,由此可以压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的雄心”。
方法七:贯通法。即文言文中带有修辞(比喻、互文、借代、婉辞等)手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大体意思,灵活、贯通地翻译出来。如《触龙说赵太后》:“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在这里,“填沟壑”是“自己死去”的婉说。又如《苏武传》:“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这里的“春秋”即年纪。
方法八:推断法。即根据课文所学,以及汉字的偏旁部首推断重要实词的意义。如2019年天津卷:“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这里的“抑”是“或许”的意思。解答此题,可以联系《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这里“抑”是“或者”之意,与本题中的“抑”意思相近。又如2019年浙江卷:“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这里“盖”表推测,相当于“大概”;“造物”指的是“上天”或“大自然”。解答此题,可以联系《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盖”表示假设语气,“造物”即大自然。再如2019年江苏卷:“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这里的“致”指的是“到达”之意。而在《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这里的“致”也是“到达”之意。
方法九:抓点法。即抓住采分点,有针对性地翻译。5分的翻译题,往往实词3分,虚词1分,句意1分。如2019年全国卷Ⅰ:“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采分点分别是“乃”1分,“短”“擅权”“纷乱”各1分,句意1分。
到目前为止,全国卷在文言文阅读这道题中没有考查过简答题。而江苏卷则把简答题作为文言文阅读较为固定的考点。而2020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也把简答题纳入了高考题中。这道题虽然难度不算大,但可避免考生不读文言文就做题的弊端,从而提高考生“学以致用,我学我思”的能力。
如2019年江苏卷第8题: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读书不为功名,乐此不疲;②于书无所不读,尤精《文选》;③诗文无所不能,直追汉唐;④戏曲创演结合,超迈元人。
解答本题,需回到原文,筛选有关汤显祖“读书为文”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如由“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可知他“读书不为功名,乐此不疲”;由“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可概括出“诗文无所不能,直追汉唐”。
再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第14题: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
解答此题,首先要审读题干,可知本题分两问;然后要阅读翻译原文,勾画关键语句。结合文言译文“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左光斗为官时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有恩德,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分析,可知孙奇逢等救助左光斗的原因。结合文言译文“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分析可知救助结果。最后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由这两道题可知,解答此类简答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明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区域;其二,认真阅读文本,筛选有用信息;其三,精准翻译文本,概括提炼要点;其四,树立分条意识,确保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