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如果为教育版图绘上三种底色,我觉得这三种底色应当由红黄蓝三种颜色构成。红色是德育,象征阳光;蓝色是美育,蕴含诗意;黄色是智育,代表能力。
两年前的冬天,班里一名孩子课上玩手机被老师发现。周末,我请来他的家长。
家长风尘仆仆,搓着粗糙的双手,满脸愧疚,一再向我道歉。我猛然发现,她手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裂口。原来,孩子的父母在农贸市场卖豆腐。再冷的天气,双手也得长时间浸泡在卤水中。我把娘俩送到校门口,寒风刺骨,母亲执意要骑电动车回家,而让孩子自己打车。
我说:“今天就让他和您一起骑车吧,您能受得了,他就能受得了。”
回到办公室,想起那位寒风中的母亲,我给孩子写了一封信,然后又发到孩子母亲的微信上,信中说:“孩子,今天天气很冷,你偶尔的体验,却是父母的日常。汝欲求学,功夫在做人。先有儿女心,再做读书人。打一盆热水,给妈妈泡泡手吧。”
晚上,孩子给我写了一封回信:
老师,我明白了,什么都可以忘却,唯独父母的伤心痛苦不能忘却;什么都可以弥补,唯独妈妈流下的眼泪不能弥补。
这封信,被我夹在了《教学日记》的第1页。
从此,孩子们的每一个成长故事,我都会给他们写信。从校服与青春的关系,到篮球赛夺冠的启示;从最新黑板报构图的意义,到大型考试前的唠叨絮语。用平等的对话雕刻时光,用文字的力量助力成长,一段段如歌的心语,激励着孩子们飞扬的青春。孩子们一封封给我回信,班里的学习氛围也越来越好。
去年夏天,孩子们毕业了,当我翻看自己写下的200 多封、30 多万字的书信时。我才意识到,我们在彼此雕琢,相互成就。
我更知道,这,就是德育的力量。
去年高三备考的紧张日子。学生晚饭时间,我在办公室备课,手机振动,一条信息映入眼帘:“老师,快看月亮,月亮!”
走出办公室推窗凝望:皓月当空,皎洁明亮,无风无尘,如碧似洗。
我猛然醒悟:学生问题的沟壑交织中,未尝没有耀眼的光芒。相比成功的教育,我们更需要培养孩子的内心,教他们去发现美,去感知善良,用心中的美与善良,对抗未知的困苦和磨难。
这同样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而此刻,便是契机。
于是我找到这个发短信的孩子,送给他一本《海子》的诗集,扉页写下一句诗:
你看,今晚的月光多好/我在倾听,这是一支大地和水的歌谣。
我在教室的一角摆上漂亮的鱼缸,窗台上种满绿萝和花草,我鼓励孩子们尽情泼墨挥毫,装点教室。我和孩子们一起学折纸、看电影、听音乐、写诗歌,一起设计班服、班徽、为班歌填词……
树人如树木,耕耘始苍苍。和而不同向,共生共荣光。孩子们享受着这些看似没有意义的日子,参与并热爱着这美好的一切。成长难免慌张,眼神却更柔和而有力量。
我想,这就是美育的自信。
智育如一柄利剑,勇敢但缺乏温暖。我们的课堂上,有一群可爱的精灵,他们有创造未来的力量,同样也要有热爱世界的灵魂,更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教育的底色应当由智育、德育、美育三种颜色构成,三种颜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今年疫情期间,我收到很多特殊的短信。毕业的孩子们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与我分享感受;获得学校抗击疫情先进个人,向我报告喜讯;用读书的方式对抗漫长假期,同我交流心得。那名玩手机的孩子,整个寒假都在豆腐摊上忙碌,体验着父母的辛劳。
孩子们说:“老师,是您曾经的教育,启发我们认真生活,积极进取,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
这样的评价,令我惭愧,我只是给了他们三种底色,是他们自己成就着多彩的未来;这样的评价,也让我欣慰,在他们拔节生长的日子里,我无悔那些用汗水泼墨着色的付出。
孩子们的鼓励是我的动力。我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段段文字,发布在个人公众号上。数百万教育同仁、家长和孩子们纷纷转发留言。
不忘初心的教育,跨越时空的山海,用萤火微光点亮满天星斗,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股更为强大的力量。而力量之源,就是绘就这教育版图的三原色。
“人生为一大事来。”我想,绘就三原色,当一名好老师,不正是这样一件大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