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小故事”让教育初心回归

2020-12-30 11:56山东省青岛市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中心幼儿园王秀芹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0年6期

山东省青岛市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中心幼儿园 王秀芹

故事是一种教育、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幼儿园里有了“故事”就变得有“温度”,教师们就是“故事”的践行者,“温度”的传播者。于是,本文立足“故事”和“温度”的视角,以教师们的发展为主线,从教师们与孩子们、教师们与家长们、教师们与教研以及教师们之间等方面讲述“教育故事”,触摸“教育温度”。

一、教师和孩子之间有故事——回归孩子们生活,追随他们的脚步

“教育故事”蕴藏着教师们的教育智慧,让我们在感动与温暖中触摸着、传递着充满幸福的“教育温度”。每学期,园所会开展“我有故事,说给你听”的教育小故事分享会,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源于教师们与孩子们交往的真实写照;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渗透着教师们工作的喜怒哀乐。

还记得,有一次新学期以“拥抱、关心、追随”为主题开展故事分享。小班教师们记录着与新入园孩子们的点点滴滴,用一种全接纳的心去拥抱每一个孩子:不管是调皮的孩子、不愿意来幼儿园的孩子,还是渴望关注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全接纳的拥抱;中班教师们见微知著,从生活中的小小细节去关注孩子们的内心需求和情感需要,就算是不善于表达的孩子,教师们都可以用火眼金睛来观察和关注——因为孩子们需要,所以教师们愿意追随着孩子门的思想和脚步;大班教师们能熟知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紧紧追随着孩子们的脚步,为他们的每一次自主学习和自我成长助力。

此次教育故事案例交流分享活动,并非只为完成一个个故事,更重要的是教师们从观念到行为所发生的巨大改变,解决现实生活中教师们容易造成“观念”与“行为”脱节的问题,为教师们“新观念”与日常工作搭建桥梁,体验职业乐趣的同时,促进孩子们和教师们的共同成长!

二、教师和家长之间有故事——回归原生态家庭,深入了解孩子们

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教师们却用最传统的方式——家访完成了“眼睛与眼睛的重逢,心与心的抵达”。一年中,教师们始终坚持“两个百分之百”的家访,即百分之百的教师参与,访遍百分之百的家庭。当教师们在节假日走进孩子们的家庭,和家长们面对面交流时,看到了每一个家庭背后的故事:有的孩子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一周只有一两天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有的孩子家里很少有玩具;有的孩子家里有弟弟或妹妹,家长有时会疏忽对老大的关心……在这样的家访中,教师们和孩子们心的距离更近了。同时,教师们和家长们之间加深了了解,彼此更加理解,从而构建了家园沟通的桥梁。

此外,每月一次的家长助教、每学期一次的家长开放日、每学期一次的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让家长们更能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懂得如何和自己孩子相处的小知识和小技巧。与此同时,幼儿园的六一庆祝活动、元宵节游园活动、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都把家长们请进幼儿园来,让他们亲身参与、亲自感受。细心的教师们发现:每一位来参加活动的家长服装都是整洁的,皮鞋都是锃亮的,由此可以看出家长们对于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和重视。

三、教师之间有故事——回归教育智慧,实现“美美与共”

教师之间的故事越多他们之间的互动就越和谐。对于教师们而言,在同伴中播下了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借助我区实施的学前教育共同体项目,我园实行了骨干教师和新教师“一对一”结对负责一个班级的计划,为此我们提出了“我与同伴共成长”“比、学、赶、帮、超”的活动。

“比”——根据教师们的情况及教研重点,确定了两个比赛主题:分别是新教师每人一节美术教学活动、骨干教师每人一节音乐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结合新教材注重边展示边研讨,最后评比出四位教师进行全镇展示,分别是韩老师的《蔬菜拓印》、刘老师的《菊花朵朵开》、丁老师的《狐狸的烦恼》和吕老师的《挑西瓜》。活动中,我们看到了这四位教师所具备的扎实教学理念、巧妙教学技巧,给全镇的教师们做了引领。

“学”——我园的教师们与支教的教师们在工作中做到“你学我,我学你”,互相汲取对方的教育智慧,让智慧发生碰撞,从而更好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用我们魏老师的话来说:“韩老师的工作经验相当丰富,在班级里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她总能像大姐姐一样给我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建议,让我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更加游刃有余。”

当然,这个活动中的“比”是基础,“学”是核心,“赶、帮、超”是关键、是方法,更是目标。在“比”和“学”的基础上,教师们互相帮助,彼此赶超,实现自己的大进步。我园“比学赶帮超”的精神实质可以用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成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概括。

四、教师和教研之间有故事——回归课堂实效,摒弃表面繁华

教师们的发展离不开园本教研,结合我园申报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三五”滚动立项课题《推进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从问题入手开展园本教研,推动教师们专业成长,进而更好地回归课堂,引导孩子们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1.关注新教师们与新教材

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注重带领新教师们开展四研:精研教材,分析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目标;细研提问,领会设计精髓,拓展幼儿思维;深研优化,以专项引领(各班级在实施过程中)为研究重点,优化完善,避免“类同”;实研融合,寻求新教材与园本课程的融合点,实现课程最优化。

如,为了解决年轻教师们出现的“眉毛胡子一把抓”“贪大求全”“以教定学”等问题,我们采用师徒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课前预备研讨:两位教师结合新教材、围绕问题“如何分解教育目标,让理智的教与无意的学有机地结合?”“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和追问?”“怎样的回应是有价值的?”展开预设研讨,从而引领新教师们牢牢抓住活动主线,将活动目标、各活动环节等串在一起,提升新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能力。课后,“师傅”结合课前的预备内容对“徒弟”的课进行评析,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二次研讨,形成适合本园实际的教案文本,纳入到园本课程当中。

2.关注园本教研纵向发展

借助园本教研深化案例教学法的研究,通过常规性教研——关注健康课程的整体性,案例式教研——关注健康课程的层次性,课题式教研——关注健康课程的发展性,做到了课程与课题的同向发展。

如,在课题式教研中我们引领骨干教师建立自己的子课题,在自身研究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于是,丁老师从问题入手展开研究:“怎样的生成活动更有价值?”“如何拓展有价值的活动成为生成课程?”问题提出后,教师们更加关注孩子们一日生活中的细节,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结合孩子们生活实际开发一些本土化的课程。

像《有“杏”遇到你》是结合我园孩子们喜欢的三棵杏树生成的课程,教师们和孩子们一起生成了“盼杏来”“杏肥时”“杏趣多”三个次主题,引导孩子们了解了杏子生长的过程,开发出关于杏核的智力游戏,使得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探秘大自然的喜悦与快乐。

我们努力寻找孩子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拓展主题,充实课程内容,从而使课程建设有声有色,实现了孩子们发展的生活化、开放化、本土化和全面化。此外,还重视本土文化的教育与浸润,加大“泊里红席”“泊里大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程,打造泊幼文化特色。

“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要让教研真正地服务于教学、受益于孩子,形成孩子们和谐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并行的格局,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本着“让教育回归本真”的初心,我们将继续前行,践行“教育小故事”,追寻“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