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 江苏 南京 21119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资源,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历史见证,做好非遗传承成为今天“文化强国”战略目标达成的关键手段之一。江苏省作为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如何持续的挖掘更多文化遗产,需要做好多方工作。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剖析,是关键所在。研究以此为核心,提出具体、可行的策略。
对当前江苏省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析和实地调查,发现截止到目前,江苏省内已经公布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涉及非遗项目392项,拓展项目138项,其中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为94项。按照区域结构划分,具体情况如下:其中南京体育类非遗项目16个、无锡10个、徐州11个、常州10个、苏州8个、南通10个、扬州4个、淮安3个、镇江7个、宿迁4个、连云港4个、泰州7个。不同的区域分布的差异,也表现出体育类非遗项目的分散性。随着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不断开发,江苏省体育类非遗项目的种类将不断增多,保护和传承效果将得到强化。可见,江苏省围绕传统民族体育的非遗项目众多,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江苏省内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丰富。但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做的并不好,具体表现为保护力度不足,保护方法缺乏有效性,并且对非遗资源的调查和开发不够重视。为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从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的角度着手,精准定位问题所在,提出优化策略,使得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得到持续优化。
江苏省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传承与发展,面临一定的问题,这些现实问题的妥善解决成为摆在眼前的难题。在调查和研究中,主要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着手。
在影响江苏省传统民族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原因分析上,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大众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视度不足。传统民族体育的发展来自于民间,大众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程度和非遗项目的保护的重视对工作推进至关重要。但当前江苏省内大众对非遗项目的重视程度不高,通常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中也主要是以排舞、群舞等运动形式为主,对传统民族体育的应用不够重视;其二,围绕传统民族体育的非遗项目保护制度不完善且执行力度有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与实施之后,江苏省围绕地方实际相继下发了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规范和办法,虽然在保护制度上逐渐走向完善,但具体执行过程受阻,各项各类办法很难有效落实;其三,保护和传承方面缺乏系统规划。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环节的明确框架支持,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江苏省对传统民族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承缺少明确的规划,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系统性不足,造成从申遗到最后的保护阶段,缺乏衔接纽带,从而折射出的问题就是非遗传承的有效性受到影响。从主观原因的分析中,发现这些主观原因成为摆在非遗传承面前的主要问题。
在影响江苏省传统民族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原因分析上,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传统民族体育是民族体育文化的精华,虽然有其独有的魅力和健身价值,但其在当前的体育文化体系中并不是主流内容,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持续存在。特别是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今天,人们所选的主要项目就是以西方体育文化产物为主,对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度不高。在思想观念上的重视度不高,造成江苏省民族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受阻;其二,经费投入力度不足。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撑。虽然江苏省在逐年增加非遗项目的专项保护经费,但从全国的范围进行综合评估,江苏省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的经费仅处于中游水平;其三,传承人断层。传统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传承人的支持。结合江苏省的非遗传承和保护情况,对传承人方面并不重视,传承人保护工作不到位。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保护工作不可忽视的一环,做好围绕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从客观原因的分析中,这些客观原因同样是摆在非遗传承面前的主要难题。
作为民族体育的发展精华,江苏省传统民族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如何更好地实现非遗项目的传承,挖掘非遗项目的内在价值,还需要准确定位问题所在。在前文的分析中,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着手,提出具体、可行的策略与方案,目的是打造完整的传承与发展框架。从强化宣传和推广着手,让更多人认识体育类非遗项目的核心价值。强化资金保障,以多元形式建立专项发展基金。开拓传承路径,通过多元形式让非遗项目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并依托保障制度,打造完整的传承框架。由此可见,江苏省传统民族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要坚持明确方向,探索发展新思路。
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已经备受关注,但在江苏省内,还需要利用多元的平台完成非遗保护的宣传,确保从底层强化思想意识形态,成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实现非遗资源的有效保护。为此,要从两个层面切入。一方面,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在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中,民众是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实践和传承者,只有这一群体消除错误的思想观念,避免受到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才能够达成非遗项目的有效保护目标。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要通过多元途径来达成;另一方面,优化宣传途径。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需要多元宣传渠道发挥作用,当前的现有宣传体系中,学校宣传、家庭宣传、社会宣传以及网络宣传等多元方式,都能够全面突出江苏省内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与独特魅力,并利用多元的围绕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公共文化设施,让大众对江苏省内的非遗项目有一个全新的理解与感知。
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对资金保障上有着严格的要求,传统的政府经费投入的情况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要努力的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以确保非遗传承的有序展开。一方面,积极引入社会资金。江苏省内的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在以政府专项经费投入的基础之上,也要积极的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如围绕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举办各类赛事,并设置奖金,吸引大量的社会主体参与其中,为不同队伍提供赞助,以专业化的发展路径探寻,丰富非遗传承的资金储备;另一方面,打造“生产式”保护模式。在开展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中,可以另辟蹊径,以非遗项目与旅游相结合的方法,尝试以“生产式”的方式来获取专项发展资金,在资金的保障体系构建中,达成目标。
传统民族体育非遗传承路径,要从多角度着手:其一,家庭传承。作为非遗项目的传统传承方式,家庭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无锡的花样石锁传承为例,在阚怀金、阚年炳以及阚国祥的代代相传中,得以延续至今,为非遗项目的保护作出突出贡献。家庭传承的方式虽然是一种传统的传承模式,但其所展现出的价值不容小觑。这也是一些非遗项目传承至今的根本方向,做好家庭传承,是体育类非遗项目传承的关键选择之一;其二,学校传承。学校作为教育平台,利用学校的平台完成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使得广大学生对传统民族体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参与其中感受运动本身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挖掘其中的精华内核与文化本质,最终使得教学环境得以持续优化,应对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学校还要针对非遗项目的核心价值,做好精心筛选,选择一些能够融入到学校体育环境中的项目,打造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的核心功能与价值得以展现,以专业化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体现学校传承的核心功能;其三,社会传承方式。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今天,社会传承方式备受关注,各类的民间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将非遗项目作为主要内容,以这样的方式扩大社会的影响力,开拓社会传承路径。多元的传承路径的选择,需要多方合力,打造多元的传承空间和传承方式,要突出传承的有效性。
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传承是一个系统过程,其中所涉及到的各类项目较多。作为民族文化的发展精华,非遗项目内容不断增多,单单凭借单一的保护模式,很难发挥优质保护的效用。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对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显得尤为关键。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非遗项目的内容,在传承人传承方式的基础之上,为做好保护还要充分利用现代设备,做好图片、影像资料的保存,在双重保险下做好非遗传承工作,数字化的保护已经成为今天非遗传承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在制度层面还需要积极的拓展保护策略,形成保护方案,最终使得全面的制度构建能够发挥指导效用,对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有着明确的认知,为非遗传承和保护指明方向。数字化保护和制度健全,成为今天非遗传承的关键点,明确方向,把握侧重点,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对江苏省传统民族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的探析,要以基本情况调查为基础,分析影响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主观和客观原因,最终目的是保证非遗传承的价值得到重视,制定可行性的非遗传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