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生命圣地收集童真花粉

2020-12-30 10:08孙建锋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漫游花粉公开课

○孙建锋

近日,笔者观赏了德国艺术家沃尔夫冈·莱普的“花粉”作品。其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不仅能唤醒人诗意的想象,更能引申出一个超越语言的开放性空间,任人畅游其中。

年逾古稀的沃尔夫冈·莱普,每到春夏季,都会在德国南部乡下的花园里,大量采集花粉,用在一系列花粉作品中。收集、筛选花粉、用纱网将花蕊和粉分开。这个从1977年开始一再重复进行的行为,被他视作一个“仪式”,整个采集工作更像是一次自省的机会。花粉本身并没有叙事性,却蕴含着艺术家对信仰的思考。在沃尔夫冈·莱普看来,花粉作为植物生命的开端,象征着一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永恒。在阳光充足的日子里,花粉将记录它最美的颜色。但是花粉是什么,阳光又是什么呢,被静置在那里的是深深的美丽与惊魂动魄。

沃尔夫冈·莱普的“花粉”创作,带给笔者最大的启示在于——校园里花团锦簇,童年如花,每个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人生的“花粉”,甚至可以说,那一堂堂散发着童味的课都是“花粉”,那一本本满布稚拙笔迹的孩子作业都是“花粉”,那一篇篇流露着童真的孩子作文都是“花粉”……

公开教学后,我总是主动征求学生同意,收存他们的一篇篇习作,因为在我眼里,那是孩子们最美的精神“花粉”。一次,公开课结束后我急着赶路,竟然忘记了收留“花粉”,下机后,第一时间就是与借班上课的班主任取得联系,请其帮忙快递孩子们的习作。接到快递后,迫不及待打开,孩子们的习作已被好心地“过滤”了。我理解其良苦用心,但在爱惜“花粉”者眼里,“花粉”无等次,每一粒“花粉”都有自己存在的生命价值。学生的每一篇作文,每一个文字,都因为指尖的一笔一划,展露他们的心性。字有温度,温度的魅力也总能在笔与纸触碰间被感知。孩子的字是有生命力的,其背后是他们对自由、自在、自然、自信的追求。我会郑重地把每一粒“花粉”(每一篇习作)连同上课师生对话的录音,都写成教学实录文字,每一场公开课下来,都有上万字符。几十年来,上百节公开课过后,百万文字整理下来,那已不是凝固的字符,那记下的是对教学时代深刻的思考,那是孩子以文字诉说心中的力量,那是生命力自我茁壮成长,那是“花粉”的自由舞蹈,那是灵魂的自我纯净。它完美地呈现了物质向非物质的过渡。

沃尔夫冈·莱普说:“我所完成的作品看上去都非常简单,但也十分复杂。对我来说作品表现得越单纯,其中所蕴涵的层次就越丰富。”

“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其实,培根所说的哲学家换成“教育家”有什么不同?

还不快来漫游于“花粉”路上,漫游到孩子的生命圣地——收集童真的“花粉”。

猜你喜欢
漫游花粉公开课
花粉的烦恼
曾经的《2001:太空漫游》
霹雳漫游堂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花粉过滤器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花粉过敏
边走边看:漫游海底 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