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总则根据人员、设备设施、饲养环境、日常工作内容、动物的种类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按动物的来源、品种与品系、实验动物等级、相互干扰的特征和所需实验目的等将实验动物分开饲养。建立健全每日巡察制度,包括观察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实验动物的行为和健康情况、环境参数和卫生、饮食、饲料等并做好相应记录。若发生任何突发状况,应立即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应建立相应抽查制度。
1.2 环境控制与检测无论舍内、舍外或者隔离饲养,都应根据国家标准充分、合理的建立,所有功能区域的环境控制指标和参数要求符合标准。按时对环境指标和参数是否达标进行监测,并做好相应记录。根据动物的种类差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饲养场所。
1.3 动物身份识别应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实验动物进行区别。标记时不能对实验动物产生任何直接或间接性伤害(包括肉体、精神、生活方式等方面),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选用科学的标记方法,以确保信息被准确无误的记录且不易丢失。记录动物的信息应至少包括来源、品种以及品系、获得日期、用于实验类别或为何使用等。条件允许,应对所有的实验动物建立相应的个体资料,包括其种类、父母品系、性别、获得或出生日期、来源、转运以及最后处理情况等。条件允许,应建立与之匹配的临床资料,包括动物临床以及诊断资料、疫苗接种情况、手术情况以及术后的照料记录、相关病历、解剖资料以及相关实验的数据资料。
1.4 动物营养和卫生选择营养均衡、卫生的食物以满足不同动物种类以及相适应的发育阶段,避免实验动物因营养不良或过剩而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按照实验动物的饮食习惯和对食物的心理需求合理安排饮食环境和饮食节律。选用合理的饮食装置,进食过程中应避免接触污物,确保饮食的卫生。需要集体喂养时,饲养员应合理分配食物,保证自由进食,避免因抢食互相争斗。喂养饲料的种类应尽量保持一致,更换时应循环渐进,避免因突然改变饲料导致动物机体出现消化或代谢问题。其中灵长类动物对食物要求较高。
应按照标准制定关于饲料、垫料等外购品的相关制度,以保证外购品的品质。为保证饲料和垫料的质量不受影响,建立与之储存环境和条件相适应的功能间,用以分别存储。同时保存所购饲料的相关资料,如批量、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保存期、存储条件、害虫防治方法、营养成分以及生产商相关资质文件、质量检查报告等。饲养实验动物的笼具、垫料、饮用水应符合动物的健康和福利要求。垫料需灭菌后方可使用;基础实验动物的饮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清洁级及以上级别实验动物的饮水应达到无菌要求。
1.5 饲养环境的卫生确保舍内卫生条件对动物健康有利。应采用物理方法定期清理动物设施的所有区域并进行消毒,频率应根据使用情况及污染特性而定。应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针对特殊工作环境应具有与之相适宜的个体防护装备供员工使用。应在饲养动物全过程(前、中、后)按洁净级别划分、设备设施、动物类别和实验要求等特点有计划的对环境卫生是否达标进行检测。各级别的清洁用具只能在本区域内使用,不得外用。
1.6 废弃物管理建立健全废弃物管理制度,废弃物应作分类处理,制定相应处理及检测制度,并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应培训。危险废物处理程序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政策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凡是有毒有害的废弃物均应放入专用容器中并做好特殊标记。动物饲养场所清理频次应至少保证一次。
2.1 采购动物采购实验动物的生产单位必须具有省级以上实验动物主管部门核发的实验动物生产合格证,确保动物来源清晰可查,并开具相应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若使用野生动物,须通过有关部门办理合法手续,并在当地动物检疫部门监督下隔离检疫。实验动物的运输条件应符合该实验动物的微生物控制等级。
2.2 检疫与隔离新购入的实验动物需隔离饲养或检疫,确认其卫生防疫合格,健康无病后,提供给生产、检验部门使用。在保证实验动物适应了新的环境后方可实验,以减少因动物感受发生变化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引入感染动物时,应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
2.3 疾病监视和监测应对患有疾病的动物进行监视,监视人员应熟悉相关疾病的临床症状、发病情况以及治疗方法。每日定期观察动物的病情,在手术后、发病期间、濒死前或对生活能力低下的动物应增加观察频次。
2.4 疾病控制机构应制定动物疾病控制应急方案。动物发生疾病死亡时应立即做病理尸检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认结果,提出处理意见。当实验动物检测出传染病时,立即上报,原则上应将所有动物立即销毁。所有用于检验的物品、器具及人员衣物等必须进行彻底消毒。疫情发生的房舍应立即封锁,并按照相关要求彻底消毒,启用前应对舍内环境指标检测无病原菌后方可使用。当发生烈性传染病时,应立即上报,启动应急预案,封锁现场并原位消毒,避免病原扩散。所采取的措施应以风险评估为基础。
2.5 动物的生物安全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持证上岗,保证其掌握实验动物房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饲养场所应为独立区域,要跟办公和其他检验场所分开。每种动物根据需要按洁净级别和种类分舍饲养,同时根据实验目的不同分室进行检验。舍与舍之间定向气流不能交叉循环。对过滤装置制定检测周期,发现问题及时更换,使室内环境指标与之实验要求相适应。动物、工作人员、物品应从指定入口进行,并只能从高级别向低级别的区域移动。房间随时关门。工作人员应按照标准规程更换衣物后方可进入,严禁携带与实验无关物品。所有物品、饲料(钴60照射)或喷洒消毒液后传入,非实验用品一律不得带入动物实验室。器具、垫料等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传入。应设置安全出口、指示标志、消防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