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雄
(山西省交口县农业农村局,山西吕梁 033000)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由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猪类疫病,其致病菌属于链球菌属,可以有链球菌C、链球菌D、链球菌E或链球菌L群引起相应的病症,致病菌根据抗原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核蛋白抗原、型特异性抗原以及群特异性抗原三种类型;猪链球菌病的病灶产生位置多位于猪的上呼吸道、消化道以及表皮破损部位[1]。
猪链球菌病在四季都有发生,但在春秋季节的发生几率更高,因其较高的传染性,可以快速在猪群中传播。猪链球菌病的病原多由病猪携带,携带病菌的病猪唾液、排泄物都可以成为病原体的传播媒介,通过唾液、排泄物污染饲料、饮水以及猪舍环境。另外,猪链球菌病也可以垂直感染,可以通过分娩、哺乳的方式从母猪传播至生猪幼崽。在生猪养殖的过程中,生猪个体的转群、阉割以及个体免疫力的下降都可能提高猪链球菌病的发生几率。目前,因为疫苗接种无效导致生猪个体缺少相应的抗体,是猪链球菌病发病几率较高的主要因素。因为疫苗接种操作不当引起的免疫失败,会让生猪并不具备对猪链球菌病的抗体,进而达不到免疫的效果。最后,由于猪链球菌病的病型有所不同,不同病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也有所差异,这也加大了诊断工作的难度,如果养殖者并没有掌握相应的诊断方法,就会出现遗漏,进而让猪链球菌病不能及时得到控制,扩大疫病对产业的破坏,这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2]。
因为猪链球菌病致病菌菌群的不同,引起的病症表现也有所不同,根据致病菌菌群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种病型,下面就来具体说明一下,不同病型的具体临床症状表现:
急性败血型病型的病症表现比较激烈,病猪的病死率较高,发生急性败血型猪链球菌病的病猪会出现明显的体温上升,体温可升高至40℃~41℃,同时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废食的行为表现,病猪个体的精神状态较差,一些病猪个体还可能出现多发性关节炎、跛行等问题。病情发展至后期,病猪个体还会有呼吸困难的症状表现。观察病猪的眼口鼻等部位,可以发现泪液、鼻涕的分泌量增加,病猪个体还可能出现排便困难的症状表现,另外,观察病猪的耳朵、脖颈、腹部以及四肢内侧,还可能发现有红紫色的斑块。急性败血型病猪会在发病后的1~3d内死亡,死亡率可高达90%左右,治疗不及时以及治疗效果不佳,即便没有死亡也会转为亚急性或慢性病型。
亚急性与慢性型猪链球菌病多从急性败血型病型转化而来,一些患有急性败血型猪链球菌病的病猪即便没有死亡,治疗不及时及治疗效果不佳也会严重损害病猪个体的身体,尽管急性的症状表现得到缓解,但病程会延长,病猪个体的关节部位会出现肿大的症状表现,同时伴有跛行。病猪个体的精神状态与食欲都不稳定,观察病猪鼻粘膜、咽喉及气管部位,都会发现有一定程度的充血表现,解剖病猪个体,可以发现病猪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肿胀,心包积液呈淡黄色,同时还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纤维素性心包炎,在心内膜上可以发现数量不等的出血斑点。
该病型的猪链球菌病多发生在仔猪身上,仔猪受到病菌的影响,会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患病的仔猪在日常行为中会有磨牙、转圈运动、抽搐,以及倒地不起四肢胡乱划动的表现,脑膜炎型猪链球菌病会导致患病仔猪较高的病死率,患病的仔猪多在2~5d之间死亡。解剖病猪的脑部,可发现脑膜部位有充血、出血或溢血的症状表现,同时脑膜内会存在较多的积液,观察脑组织切面也能发现有明显的点状出血斑点。造成脑膜炎型猪链球菌病的主要原因多为剪牙、断尾、阉割引起的体表损伤,进而感染猪链球菌,同时也可能因为猪舍内部环境剧烈变化,或环境质量较差而引起的应激表现。
治疗猪链球菌病最好在早期进行,这样可以避免较高的病死率,在早期治疗工作中,根据病猪的个体体重,给予相应的抗菌类药物,即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抗菌类药物多为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些药物进行治疗前,必须先做好相应的药敏试验,确保病猪不会出现药物过敏反应,保证病猪的安全。使用青霉素进行治疗时,用量应控制在3~4万单位/kg之间,用药方法为肌肉注射,用药频次为2次/d,连续治疗4~5d即可完成治疗。为了避免病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应该避免频繁连续使用同一种药物。对脑膜炎型的患病个体进行治疗时,建议使用磺胺类药物,具体用量为0.2mg/kg,药剂加以稀释后进行肌肉注射。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生猪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在生猪养殖工作中我们必须关注对猪链球菌病的诊治工作,根据猪链球菌病的不同病症表现,及时加以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