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省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少数民族群居、杂居居多,相较于中原地区,自形成自身独特的地貌特点和风土人情,富含少数民族地区浓郁的民族特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武术最多的活跃在各少数民族的狩猎活动、宗教祭祀活动中,流传至今依旧时常在各民族为求雨、祭神或是丧葬仪式等各民族活动中看到武术的身影。如丽江纳西族的“东巴跳”,大理白族的“绕山林”,广南壮族的“弄娅歪”等等宗教祭祀活动中均有或手持器械或徒手演练武术动作展现出或庄严肃穆或扑朔迷离的祭祀性色彩浓烈的武术形式。
在云南民族武术操的创编过程中,通过对这些武术动作、元素的挖掘、整理、荟萃和创新,更多地吸纳云南地区特有少数民族的武术文化形式、各民族拳种动作,杂以融合至武术操当中,一方面让更多人认识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让更多云南学子通过习练武术操了解本民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传统,激发出对各少数民族文化更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创编云南民族武术操,并在云南地区大中小学推广普及,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民族体育活动也是一种各民族繁荣昌盛、幸福美满的表达,通过习练武术操使各民族欢聚在一起,表达各自的民族情感,增进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武术操创编中适当地穿插融入各少数民族的元素、动作,使学生基础性地认识到一些少数民族风貌,加深对自己本民族的认同感以及对其他民族的理解和包容,促进各民族间的和谐和稳定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习武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运用武术所推崇的核心精神实质“尚武崇德”、“自强不息”以此来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自豪感,树立并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现如今,我们把民族武术操大力推广进入校园,使之成为学生们日常运动习练的一种活动项目选择,这不失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良好题材,道德精神培育的良好带动。学练中从每一节操的演练并配合老师对动作的讲解,使学生在习练过程中,通过交流不仅对本民族的文化大力推广介绍,也吸收到来自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讯息,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增进民族情感,促进民族团结,使爱国主义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共同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学校体育包含了儿童、少年、青年,6-22岁年龄段从学龄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的整个关键时期,我们应把握好整个阶段武术教学在学校体育中发挥的作用,展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精髓,展现出武术博大精深的功能技艺。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武术自然离不开学校这个平台,通过校园把武术中所推崇的“尚武崇德”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学子,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这亦是对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的一种培养。运用武术操这一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在校园中传播武术文化,在武术操的教学过程中,教习学生动作的同时配合以对动作的详尽解说,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气节及民族拳种的介绍了解,使学生能由表及里地加深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认识。
新课标中对于体育课程的标准扩展了相关理念的诠释、要求,以坚持“健康第一”,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指导思想。体育课中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自主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等为锻炼目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体育运动中受益。这就不同于以往旧式的照本宣科,完全按着教学大纲教材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对于校园中武术的改革也提出了新方向。武术进入学校历时久远,可这么多年来却未见有多大成效,学生们对于武术都很喜欢,但是不爱上武术课这一现象却是一直存在,那到底学生们喜爱什么样的武术,需要学习什么样的武术,怎样在校园中开展好武术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亟需武术从业者深思。在少数民族众多的区域,我们可尝试因地制宜,就地选材当地极具特色的民族武术内容,进行武术操的创编,结合当地传统文化,使之适宜为学生所接受和习练,推动武术文化、运动的发展和推广。
响应中央号召校园中大力开展阳光体育及大课间活动,除了教材中常用的体育项目,武术操作为推广武术普及初级武术知识的一项内容尝试,进入到校园中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活动素材,为校园中的阳光体育活动增色添彩。
思想道德观念是存在于社会当中的,对人的言行举止进行的一种道德规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个人日常行为的指引,反应出个体在面对人事物中道德品质的优劣。学生时期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的重要时期。岳飞、戚继光这些中国历史上精于武术的民族英雄,自小我们就从岳母对其身后“精忠报国”的刺字,戚景通教子——“俭以立德”的故事中,认识到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满腔热血,端良忠诚。众所周知,皆是来源于以德润身的家教。
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思想道德的要求甚为推崇。虽然其本质特征为攻防技击,但基本的道德属性则是“尚武崇德”、推崇“仁爱”和“人和”。在教授学生习练武术操的同时,我们应把“武德”教育作为学生道德品质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加以重视和灌输。“武德,就是指在从事武术活动群体中形成的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它包括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通过习练武术,使学生不仅了解到我们的传统文化,锻炼了四肢体魄,同时兼重自身的言行举止、行为规范,把武德中“仁、义、礼、信、勇”等主要内容贯穿到武术操的教学习练中,使学生“德艺(武艺)双修”,习武过程中,运用武德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建立,既让学生了解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对学生树立自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有助益。
习武强身,锻炼体魄的过程亦如学习和做学问时一样,都需要我们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意志。武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各个门派风格众多的演练形式,不是一朝一夕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坚持,长时期的勤学苦练方能有所受益。武术谚语也常说“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通过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各个时期不同阶段对学生武术的教习,各阶段武术操学习习练,可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坚忍不拔、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个体意志品质,这又反过来作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借以提升自我修为及能力。正如歌德所说:“倘不是就着泪水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席卷,西方文化强势地蚕食着我们东方的传统文化,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可谓无所不在。面对各种环境的挑战,日趋激烈的竞争使得人们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负担。而渊源古老的武术文化,经历儒、释、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崇德扬善的道德观下,追求礼让的竞争观,那种不为人先,先礼后兵,大义服礼的大将风度,展现出中国人的刚强而不狂野,有礼有节有度。交手过招讲求“点到为止”不以伤人为最终目的,追求精神气节上的优胜往往比比赛输赢更为重要。这些都同西方强势文化,优胜劣汰的残酷对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适时地灌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髓,不单以胜负输赢成败论英雄;要发扬尚武气节,见强不惧、见恶不畏、敢于拼搏、勇于承担;提高个人素养,调节不良情绪,缓解竞争压力,形成良好的东方形态的竞争环境和个人竞争心态,避免带有攻击性和侵略性的负面情绪的产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武术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对身体各方面能力要求皆较高。武术动作的演练水平与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速度力量、爆发力甚至于对动作的理解能力等等各方面身体素质都息息相关,在民族武术操的创编中,科学合理地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动作素材加以提炼,在柔韧、力量、协调等各方面得到锻炼的同时,习练得到的也是全身心的收获。
(1)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对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开发、创新,以期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结合新时代的步伐,使民族传统武术内容得以保留和再现。通过武术操这一形式,展现出云南民族武术光芒,表现出云南民族间团结和睦,繁荣向上,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
(2)遵循武术操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针对性、合理的科学性、独特的创新性的编排原则,创编中注意身体姿势,动作方向、路线,动作幅度、频度,动作速度、节奏等影响动作效果的因素,来选择适宜的武术动作内容设计每一个单节,构成适宜大中小学学生习练的各套武术操。创编系列云南地区各阶段学龄学生适合习练的学校武术操,促使云南地区的武术教育既增强连续性长期性,又不断提高民族性和创新性;
(3)云南学校武术操针对各年龄层不同的身心特点,选取定位以小学注重趣味性,中学加重技击性,大学提升文化性确定各套操的主题风格;主要以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动作内容做为核心动作的选择;选取符合相应主题的音乐伴奏;串联整理完成云南省学校武术操的设计。武术操教学中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介绍,突出武术的综合文化教育功能价值;
(4)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发动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参与以及透过各种媒体、社会力量大力进行宣传来推进武术操在云南民族地区的展开;
(5)当然,光靠几套操的形式是难以把武术的全部内容概括其中、表现淋漓的,我们只能是尽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同时亦不能是以操代武、以偏概全的认为武术操就是武术,应该说武术操仅仅是对于认识武术,学习武术的一个入门级的学练选择,力求通过武术操的学练让学生们有更进一步了解武术学习武术的兴趣,更大范围的把武术普及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