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一轮复习是高三备考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段时期,正因如此,如何提高复习效率,抓准主干知识体系,成为了高三历史老师的主要关注点。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和学科素养要求来看,学生应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以时空框架为主,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突出历史的主要线索和主干知识,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形成明晰的认识。这就要求高三历史教师和学生在一轮复习时,除熟练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外,还要善于对相似内容或历史线索进行清晰的整理。
因此,在一轮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打破教材的知识结构,合并相关历史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线索,将相关的历史知识补充完整。本文拟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的复习为例,说明有效整合知识体系的具体做法,以求教于方家。
第一,应明确历史主干知识。所谓历史主干知识,从宏观层面看,指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历史结论或历史认识;从微观层面看,指能鲜明体现历史阶段特征,处于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中的重要地位的知识点或知识群,同时蕴涵一定的历史理论,可由此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历史认识。
第二,教师应先从总体上梳理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和政策。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工商业发展迅速,重商主义兴起,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以后,自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主导思想,强调“经济发展应该遵循市场的自由法则”。随着垄断的形成,资本主义逐渐进入调整阶段,但一战和二战的发生打断了资本主义的调整进程,二战之后,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出于发展经济和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直到20 世纪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阶段”,“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开始流行。资本主义近代以来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不断调整的过程,证明了马克思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理论的正确性。
重商主义思想在人教版和岳麓版的教材中都没有进行明确论述,因此,学生对这一经济思想的理解比较困难。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荷兰、英国等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方式和特点,引导学生梳理清楚这一概念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联系。
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15—17 世纪中叶的西欧,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西欧一些建立起开明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生活,采取贸易限制的手段保护国内市场,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通过贸易顺差积累财富。
15—18 世纪早期,西欧经济显著发展,工场手工业技术取得了重要的进步。新工具的发明和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世纪晚期,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不断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追求商业资本的迅速增加和货币资本的不断积累。长期受到天主教会压制的英法等西欧民族国家的君主们,为了获得与天主教会抗衡的力量,与新兴的商人阶级结成联盟,积极支持资产阶级的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活动。
重商主义政策的出发点为巩固西欧各国的君主专制,但它在客观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时期的发展需要,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的迅速崛起和工业革命的到来。
工业革命后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准确理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自由放任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的含义,对于把握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都有重要作用。在复习过程中,不能孤立地理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工业革命前后生产力发展的特点、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和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内容,使学生理解经济思想转变的必然性。通过纵向的对比和横向的联系,从整体上认识到:经济领域的自由主义和政治领域的资产阶级政体改革实际上都反映了18 世纪以来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对自由平等社会的追求。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以下材料,以引导学生思考:
材料一英国自由放任政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自由贸易政策的出台。所谓“自由贸易政策”,即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自由贸易政策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846 年,在激进的自由贸易派推动下,皮尔保守党政府废除了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1849 年,罗素辉格党内阁又废除了保持近200 年的《航海条例》。英国率先降低和取消进出口货物的关税,放弃贸易保护政策,以此换取其他国家对其开放国内市场。这些法令和措施,特别是《谷物法》的废除,被视为英国放弃重商主义,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重要标志。
教师可以基于本段材料设置问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自由贸易政策出台的背景,并说明该政策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得出:19 世纪后期,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大陆的扩展,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陆续放弃重商主义政策,向自由放任政策转变。经济上表现为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即在国内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国际上要求取消和废除关税贸易壁垒,打破封锁;政治上表现为反对专制,要求自由民主,突出人权。自由放任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在20 世纪20 年代,美国出现的“柯立芝繁荣”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一政策的产物。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的存在,自由放任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危机。由于国家不干预经济的发展,任由市场自由调节,而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会带来严重的“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迟迟得不到解决,就会爆发经济危机。1929—1933 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破产。自由主义的实施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这反映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规律。
该部分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2017 年全国卷Ⅲ和2017 年北京卷第35 题都涉及与国家干预相关的内容。从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到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于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 世纪70 年代,一场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在欧美大陆上蓬勃展开。这场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使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
为了赚取高额利润,大企业盲目扩大生产,大量商品源源不断地投放到市场上,而与迅速提高的生产率相比,工人的工资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就造成了生产和销售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当时的各国政府仍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这一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引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爆发并迅速在资本主义世界蔓延,为了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各国放弃了原来的自由主义政策,实施货币贬值,提高关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自由主义走到了尽头。美国总统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赢得大选,果断放弃自由放任政策,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赤字预算、开展公共工程、工业计划等,带领美国人民摆脱危机,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0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对立与互相借鉴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置于世界经济体系范围之内。在学习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的过程中,教师可设置如下材料及问题:
材料二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
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 年7 月23 日)
问题:根据材料二,分析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体制的措施的相似之处,二者有何本质的区别?
教师可对比探究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使学生理解:虽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但其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辅助手段。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比20 世纪30 年代和20 世纪70 年代两次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和表现,分析如何应对危机,从而总结出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
以上的内容梳理涵盖了从近代初期到现代的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整,涉及的重要知识点有“资本积累、两次工业革命、英国议会改革、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调整”等。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补充必要的历史知识,不至于出现阶段性知识“断层”的现象,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打好基础。通过对“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的梳理,学生可以看出,任何一种经济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合理地调整生产关系,制定相适宜的经济政策是一个国家、一种制度永葆活力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