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吉成(安吉县高级中学,浙江安吉313300)
对高考作文题的评价,今年与往年有所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今年听到的几乎是一致肯定的声音。
2020年高考语文共10套试卷11道作文题,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11道作文题特色鲜明,可圈可点,用“万紫千红总是春”来形容并不为过。笔者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作了归纳性的梳理与分析,下面不揣浅陋予以表述。
10套试卷的作文题,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中国精神,注重“立德树人”,从试题提供的阅读材料的选择到作文指向的提出,都体现了写作“培根铸魂”的根本思想与鲜明引导。
全国新高考Ⅰ卷写作阅读材料给考生带来的是一股鲜明的“正能量”。考生在阅读作文材料的同时,接受的是一片暖暖的“家国情怀”,在此基础上,要求考生“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选取我国在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切身体会,去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成果,从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制度优势、国力信心、文化底色、和谐民众。将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融合到试题中去,其命题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联系,以及面对危难和危机时,作为中国青年中的一员所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试题的“魂”是“德”,目的是“树人”,凸显的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
浙江卷作文题,是要求考生谈“个体、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结合“个体”的人生发展、家庭对“我”这个个体的期许以及社会对“我”这个个体的角色赋予进行思考。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人生坐标”,设置的是将“个体”放在与“家庭、社会”关系的认识这一情境中,让考生去思考、审视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如何面对“落差或错位”。从宏观的层面来看,试题隐性地考查了考生的价值观、人生境界与胸怀。这是这道题目“德”意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疫情过后,许多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作为学生个体的行为与社会、家庭的期许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错位或落差。作为一道写作题,让考生在考场上深入思考个体与家庭、社会的“错位或落差”问题,通过思考认识问题,化错位或落差为同位,让自己健康地成长,与时代、社会同步:这样的思考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它体现了作文的价值导向。与此主题类似的作文题还有北京卷,其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为切入口,让考生围绕材料中的“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这句话展开联想和思考,让莘莘学子在为祖国巨大科技成就振奋自豪的同时,理性思考个体与集体、个人与国家、民族与世界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这一试题旨在引导考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使命。
另外如天津卷作文题“中国面孔”材料中所呈现的充满家国情怀的传统文化、中药造福人类、医务工作者和快递小哥等普通民众的奉献精神等,都是在引导考生汲取发奋图强、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凝聚的那种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色。全国卷Ⅱ的“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作文题,让考生在写作中感受和体会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考人类发展未来中的责任与担当,展现当代中国青年团结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青年的铿锵声音。
“立德树人”是新课程呈现给我们的根本思想。作文中的“培根铸魂”是写作教育必须落实的一项重要任务。2020年的高考试题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写作价值导向。对这一导向我们必须坚持,因为这是教育的根本,是今后高考作文的重要取向。
以情境为载体,以任务为内容,以提升综合写作能力为目的,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写作教学提出的要求。这一要求的提出是写作教学理念的一大转变:由以前的纯知识学习型写作转向运用所学的写作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运用型写作。运用型写作就是要求写作者在特定的写作情境中完成特定的写作内容,这种写作,被称为情境性任务型写作。写作情境是多层面的,内容情境、文体情境、语体情境、读者情境、写作情境等。这里只限于内容情境。
目前,情境性任务型写作逐渐被高中语文教学所接受,并已成为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突出特征。2020年高考写作试题则更进一步地将此作了推进。
浙江卷写作题将写作任务放在与“个体、家庭、社会”关系的情境中,让考生去思考、审视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如何面对“个体”与“家庭”“社会”的“落差或错位”。情境设置的语言比较理性、简洁,但其隐含的真实生活的现实情境是丰富的。要写好这篇文章,考生必须从命题所设置的“个体、家庭、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联想,唤醒自己对生活的回忆,融入“家庭”“社会”这个情境中,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并在体验的基础上作深入的思考。
全国新高考I卷直接以抗疫中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一致的高尚行为和精神为背景设置写作情境。命题所组织的材料对上至国家层面,下至普通民众、各行各业,从纵向、横向的角度作了全面而简要的描述。这些简要的描述给考生设置了生动而丰富的情境,考生从这些情境中能够充分感受到“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情境的设置为考生完成这篇考场作文的任务作了充分的背景铺垫,考生完全可以从这些情境中联想到这特殊时间自己所看到、听到的人和事所表现出来的“距离与联系”,从而有针对性地产生思考,这是材料所设置作文任务的情境。同时,试题又在写作的文体上设置了“文体情境”与“语言情景”,要求考生按指定的文体来完成作文(关于文体设定另节详谈)。全国新高考I卷的写作题情境的设置既开放又有限制。开放的是它的内容,只要是在疫情期间发生的与此命题材料相关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此次写作的源点,限制的是它的内容必须是“疫情中的”“联系与距离”以及所指定的文体“演讲稿”。这样的情境设置和任务设置是随和而严密的。天津卷的写作题同样设置了随和而严密的写作情境与典型任务,体现在“中国面孔”的文化底色与家国情怀,所“走过2020年的春天”上。
全国卷I作文题用三个历史人物来设置作文情境与任务。初看起来似乎有点怪、难,但实际上细读材料后可以发现并不难,因为这三个历史人物都是考生所熟悉的。考生只要联系历史教材、语文教材及试题所呈现的写作材料,就可以想到他们的品行、格局、人格境界、为国为民的情怀:齐桓公能成就霸业是因为他的志向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齐桓公任用管仲是因为鲍叔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起到了重要作用;管仲有力地辅佐了齐桓公成就霸业,功勋卓著,是因为他才能出众、恪尽职守。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价值让他们三人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这些不计私利和唯才是用的优秀品质、人格境界、博大胸襟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是值得尊重和学习的,也是能够让我们从历史人物中获得启发的。考生可从历史上的他们联想到今天。因此,这道考题所创设的情境相对于浙江卷、全国新高考I卷所直接以现实背景为情境来说是间接的,但由于材料是考生熟悉的,因此,它仍然是贴近考生实际的,考生完成作文任务也是有话可说的。
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列举。由于情境性任务型作文创设的情境真实可感,写作任务指向典型明确,便于考生联系实际,结合自我展开联想与思考,能够比较好地考查出考生真实的综合性写作能力,因此,被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广泛采用。这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与重视。
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作文题除了要考查考生在作文内容上的审题立意能力之外,还要考查考生如何运用相应的形式载体去准确地表达的能力。这里的形式就是语言运用,如遣词造句、结构布局、表达方式等。高考作文评卷标准内容与形式并重,各占25分(满分为60分题),因此,对考生能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恰当地去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考查,在高考写作试题中就必须要有明确的要求。这一点,今年全国10套高考卷的作文题较往年有了明显的发展,仅就写作文体规定而言,累计就有7种之多,这是往年所没有的。
请看各套考卷的作文题对作文文体的要求:
【全国卷Ⅰ】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全国卷Ⅱ】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全国卷Ⅲ】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新高考Ⅰ卷】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新高考Ⅱ卷】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北京卷】(1)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2)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天津卷】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上海卷】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浙江卷】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以上10套试卷的11道试题涉及论述类、叙述类、实用类三大类文章的不同文体,可谓文体多元。11道题目中有4道是实用类文章的写作,1道明确写议论文,1道明确写记叙文。尤其是全国卷的5套试卷的写作题,有4道题目分别指定了文体的使用。天津卷、上海卷、浙江卷没有明确说要写论述文,但根据题目要求中的“思考和感悟”“认识和思考”“体验与思考”来看,命题者的意图是指向论述类文章的写作的。相对于以上8套试题,江苏卷在文体运用的选择上除了有“诗歌除外”的说明,没作作文文体或文体意图指向的要求,而新高考Ⅰ卷则只有“明确文体”的说明。这就是说,江苏卷和新高考Ⅰ卷考生在文体运用的选择上自由度更大。
文体是一个语境问题,“量体裁衣”“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如全国卷Ⅱ要求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要写成演讲稿的体式,具有明确的“语境”限制,交际交流色彩浓烈,所要求的现场感强烈。这是一种对象性十分明确的情境交际写作,选材、手法、语言等都要服务于这样的交际需要。全国卷Ⅲ的写信,不能自说自话,而要符合书信格式,要运用学兄学姐的口吻,来着重阐明进入高中“为自己画像”的意义和方法。
文体多元性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关注。它说明,高考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写作了,而是全面开花,形式多样了。这是我们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需要关注的,因为,文体的多样性可能会成为未来高考写作命题的趋势。
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是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语文学科的综合能力,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考命题也必须体现在对这两方面的考查上。写作试题如何体现?笔者认为,能否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写作知识、语言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去,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与思考,能充分地体现出一位考生是否具有了必备的写作知识与关键能力。分析2020年的高考写作试题,我们可以看到命题在这方面是作了充分的考虑的。下面仅从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两个层面分析。
前面已经说过,今年的写作题已经跳出了仅写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的局限。这一命题现象说明了写作的考查越来越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关涉两个层面:一是语言运用的必备知识;二是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语境运用。
这体现在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上,就是试题对写作所运用文体的规定。我们要明白,文体表达是形式,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因为文体的背后是语言运用的问题,规定考生用什么样的文体来承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考查的是考生的语境意识。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能否正确地表达思想,这是社会与生活交际语言的需要,也是真实写作的需要。4套全国卷分别要求写发言稿、演讲稿、信和主持词,对语言的语境要求是很高的,考生必须弄清楚写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场合、文体格式、语言要求等。以全国卷I为例:
文体:发言稿。
场合:班级读书会现场。
读(听)者:同学。
形式:交流和沟通。
内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
要求: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从上面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全国卷I要求所写的发言稿是有特定的情境和任务的。从“班级读书会”“交流沟通”可以看出,这份发言稿是用于同学间的读书交流的,交流的内容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说。因此,这就决定了写作要注意到读者(听众)对象是谁、写作(发言)者和读(听)者是怎样的关系、发言的场合是怎样的、发言指定的内容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文体去表达。同时,“发言稿”这一文体情境要求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发言要直接面向班级同学,所以,发言稿的语言尽量不要使用啰唆的句子,更不能使用一些深奥的词句、容易引起歧义或谐音的词语,最好运用大众语言。此外,考生还要注意发言稿的写作格式,题目、称呼、问候语、结束语等。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要写出一份优秀的发言稿来,考生需要掌握发言稿写作的必备知识,需要具备审题立意、语境处理等方面的关键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
即使是写常用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也有一个严格的文体语境的问题,除却它们的内容和思维方式外,在语言的运用上,也都有相应的不可忽视的语体要求,这里不再赘述。
思维品质的考查已经越来越被命题者所重视,思维品质的核心是思辨能力。回看这几年的高考写作题,我们都可以看到“思辨”这一要素。“思辨”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与核心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因此,高考写作命题是难以回避的。以下仅以上海卷、全国卷Ⅲ为例进行阐述。
上海卷试题延续了一直以来所保持的风格——考查考生对人、事的思辨。今年的考题让考生对“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思考,引导考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在转折中发挥人的重要作用,也是在直接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对这样的试题,考生的思考角度可以是正向的、反向的或者是兼容性的,但无论是怎样的角度,要想得到一个高分,必须运用思辨法进行辩证分析,才能使自己的思考是客观且有说服力的,也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有深度和广度。试题引导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了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同样,全国卷Ⅲ的“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命题者通过设置“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充分的思辨空间,考查考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这两项综合性的思辨能力。考生在写作时必须细致地辩读材料,挖掘主体与客体、镜子与自画像、个体与社会这三者的逻辑关系,才能去思考认识自我、如何克服困难以及认识自我的意义这些问题,进而画出一幅“自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