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体能训练优化措施研究

2020-12-30 05:07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高校学生体育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0)

虽然高校体能训练的内容和项目相比过去丰富了不少,但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体能训练意识较为落后等因素,导致高校学生投入体能训练的时间并没有增加,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就使高校推行体育改革的措施无法落到实处,并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因此,高校必须采取针对性的体能训练措施,营造良好的健身体育氛围,增强学生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促使其融入学生的生活,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健康的身体基础。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推行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和高校体能训练发展的现状,来寻找现阶段高校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1、高校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与优点

1.1、高校开展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健康中国”和“终身体育”等理念,是国家根据我国人口体能训练实际情况提出的符合新时期态势下的健康指导理念,充分凸显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在全社会呼吁“全民健身”的背景下,高校作为优秀人才培养和输送的基地,理应将这些理念融入到平时体育教学中,以便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和技能的素质。尤其是面对大学生群体中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这一调查现状,使在高校校园内开展体能训练更加有必要。另外,近些年,年轻人猝死的几率相较过去有所增加,专家在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时指出,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现代工作强度重社会压力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当下年轻人的身体素质较差,缺乏必要的体能训练,加之不合理的作息,使体能严重透支。因此,在大学生并未踏入工作岗位承受较重的社会压力时,高校需重视起学生的体能训练,有计划地培养其终身进行体能训练的意识,指导其掌握基础的体能训练常识与方法。

1.2、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优点

高校组织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优点在于:(1)体能训练能够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降低患病的几率,为今后学习和科研打下身体基础,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技能训练乃至工作中拥有较高的耐力和注意力,提高知识技能内化的效率;(2)体能训练能够使学生呈现出较好的精神面貌和形体,能够在初见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为其在今后的竞争占据一定的优势;(3)对于高校而言,在校学生的体能提高意味着该校体育教育水平有所上升,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素养与身体素质皆佳的人才;(4)对于国家而言,年轻人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支柱,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代表着能够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出更多的力量。因此,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既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国家的稳步发展。

2、高校体能训练发展现状

2.1、体能训练的重视度不够

相较过去,高校对体能训练的重视虽已得到提高,但其实际在教育体系的地位和训练效果并未得到较大改善。(1)从体能训练的教学上看,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体能知识和训练方法之后,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体能现状对其展开针对性的体能强化,导致学生在进行一定时期的体能训练后,没有可参考的标准,无法量化自己的体能训练成果,导致其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下降;(2)从体能训练的内容上看,不够与时俱进,许多国内外较为有效的体能训练经验和技巧在高校的体能教学中未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未曾将心理学和生物学原理融入其中,导致学生在进行训练时,掌握不好肌肉的发力点,降低了体能训练的效果;(3)从体能训练的场地设施来看,许多体能训练活动的开展需要相对平整、宽敞、安全的场地和专业化的体育设备,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建设仍显不足,不仅存在运动器材较少在学生中分配不均的现象,还存在体能训练场所缺乏、现有的体育场所安全管理较差等问题;(4)从高校学生对体能训练需求上看,体能训练并未融入高校学生的生活,大部分学生并未重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从而也就无法产生对体能训练的需求;(5)从体能训练的时间来看,大多数高校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时间仅限于学校开展的体育课时,并不会主动地额外增加自身体能训练的时间。

2.2、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

大部分高校学生能够进行体能训练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安排了相关的体育课程,需要在期末时对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并未发自内心意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而体育课程是以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依托,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体能训练仅作为所学体育内容的支撑,并不是主要内容,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在课下独立进行,缺乏专业的指导。如,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排球教学,那么教师会将课程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教授学生排球运动的规则、技巧和发力等,并不会在学生的体能训练上花费太多时间。因此,学生所接受的体能训练,往往是较为零散和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3、高校体能训练在新时期背景下的优化措施

3.1、创新体能训练的模式

体育的魅力在于竞技,在于超越。由此,高校在对学生的体能训练进行优化时,需要在继承传统体能训练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其体能训练的模式,增加其娱乐性和竞技性。首先,明确体能训练的主体是高校学生,因此组织体育训练的相关活动需要学生感兴趣,不妨开设信息接收渠道,听取学生对体能训练的看法和意见,由此为依据进行开展和组织;其次,落实“因材施教”的体能训练理念,不同专业的学生其体能各有不同,需要专业的体能管理人员对学生做体能类型分类,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性别体能分类这单一的标准;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强度的体能训练方案,予以差别的指导,以便提高体能训练的效果;再者,可利用同辈压力这一心理,成立同阶级体能训练互助小组,优势互补,以小组体能成绩和个人体能成绩综合评分,调动小组成员体能训练的积极性;最后,通过简单的体育竞赛,让同学们领略到体育项目的魅力,从而自发走向运动馆;该措施的实施,需要考虑到季节变换和比赛项目的设置等;除了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高校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时节增强体能训练竞技活动。

3.2、以科学的考核标准验收训练结果

传统的体能训练考核标准较为死板,仅在期末或学年末的时候,测量学生的长跑速度、肺活量等,以相应的结果检验标准来衡量其训练的效果。这导致较多学生会在该测试之前进行突击训练,仍旧缺乏主动进行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因此,高校想要优化体能训练需要从制动科学的考核标准入手,动态化验收学生的训练效果。首先,对学生的体能状况进行摸底并记录,以便日后验收训练效果时进行对照,增强针对性;其次,日常安排体能训练任务,使学生体能训练的时间不再局限于有限的体育课时中,定期验收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时间和效果,以硬性化的管理使体能训练成为高校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最后,设立奖励机制,对于体能明显增强的学生和持续配合学院体能训练的学生予以奖励,发挥榜样和荣誉的力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3.3、融入“终身体育”理念

高校的体能训练不该仅局限于体育课堂,而是应切实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高校实施体能训练优化措施时需要以国家提倡的“终身体育”理念为指导,使学生从被动的态度接受体能训练转向自觉进行。首先,体育课堂作为体能训练的 “主力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分享自己通过日常体能训练来管理身材的心得,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眼光看待体能训练,纠正其“以瘦为美”的审美观点,使其领悟到健康也是一种美;其次,学校体能训练的相关负责人可以组织具有娱乐性的体能训练活动,通过奖品和荣誉的刺激,使学生意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如,晨跑打卡活动,累积晨跑达到一定的天数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品等;最后,营造体能训练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体能训练场所和设备,使其体能训练不再受天气、季节等因素的影响,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项目中来。

3.4、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能训练优化措施的主要实施者,其自身的素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首先,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身材进行管理及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教学水平,以自己为榜样,从“美、健康”等角度刺激学生自发进行体能训练,多与学生交流在进行体能训练时的心得和体会,纠正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偏见,对于其在体能训练时遇到的问题给予专业指导,引导其自觉将体能训练融入自己的生活;其次,要创新先行的体能训练模式,在继承传统体育优势的情况下,结合当下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减脂、塑性”等关键点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以全新的视角开发体能训练的优点;再者,教师要对所教学生的体能情况做到基本了解,在课程设置上更为系统,可通过初级、中级、高级等进阶训练使学生的体能得到强化;最后,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要具备足够的责任心和耐心,鼓励式教学,让学生感受到高校教师的专业和良好教学态度。

4、结语

新时期,社会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衡量人才的标准也变得多样,不再仅局限于其专业素养的好坏,而是趋于从精神面貌、形象、掌握技能等多角度综合判断。这也就促使了高校培育人才的方案进一步改革。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中亚健康人群占比较大,体能素质相较过去有所下滑。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发达的网络技术占据其太多时间;一方面是高校对学生体能训练的宣传和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高校需要在“终身体育”的指导下,通过创新体能训练模式、动态化考核标准、加强队伍建设等措施优化体能训练,使高校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将体能训练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高校学生体育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邮学保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简介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我们的“体育梦”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