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林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89)
2019年男篮世界杯在中国的举办以及国内联赛越来越具有观赏性、娱乐性,进一步推动了篮球运动在国内的发展。随着大学生篮球联赛知名度的提升,大学生球员影响力的提高,更是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营造了浓厚的校园篮球氛围,提高了他们参与篮球运动的意识和积极性,促使越来越多的公共体育学生在选修体育课时选择篮球。但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在授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则会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打击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
大多数高校篮球教学设施基本上能满足一个班一个场地,两个人一个球的教学条件,公共体育学生上篮球课基本都在室外,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娇弱,天气条件不好时参与课堂练习积极性低。近年来高校招收人数增加,选择篮球课的学生数量也必然增加,学校的教学设施没有及时完善,产生高校教学设施不足的情况,无法满足教师和学生上课的需要,造成学生练习量不足、技术掌握不扎实,教师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进度等问题。
高校体育老师现在都是篮球专业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其中不乏还有一些既是高学历还是高水平运动员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授学生技战术还是理论知识,都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存在学生“吃不饱”的情况。但是,如何把高校中雄厚的师资力量通过教学转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高校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学生身体素质以及篮球基础差异较大的情况,对篮球教师设置教学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高校体育作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环节,需要激发学生对于运动项目的兴趣,习得一项运动技能,为终身参与体育活动奠定基础。当教学目标设置的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对身体素质及篮球基础有差异的同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目标过高可能会打击身体素质及篮球基础较差同学的积极性;目标过低时,身体素质及篮球基础较好的同学容易骄傲自满,出现失去学习动力等情况。目前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目标设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适合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以及篮球技术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一部分同学以培养兴趣为主,另一部分同学以提高技能为主,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因材施教、注重目标的多元化。
学生身体素质以及篮球基础差异较大,使得教师在选择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练习形式时要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在选择教学手段、方法时难以及时变通,一学期的课可能会出现内容单一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兴奋性会逐渐消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分层教学,特别针对女同学要以培养兴趣为主,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通过课堂观察以及与对篮球教师的访谈,大部分公共体育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一般,特别是一些大一新生,可能因为高三学业紧张缺乏锻炼而身体素质不理想。在选择篮球课的公共体育学生中存在篮球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甚至还会有一些零篮球基础的同学,尤其是零基础的女同学情况比较普遍。这些情况给篮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难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提出了要求,教学内容的难度过高会导致一些同学“吃不了”的情况,难度过低会导致一些同学“吃不饱”的情况。
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个内容。但是通过课堂观察与学生交流了解到,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内容的构成主要是以基本技术为主,包括运球、投篮、传球、三步上篮等,篮球基本理论、战术、规则在教学内容中所占比例较少。在教学中紧盯篮球技术的传授,使得学生每一节课都只是在进行简单的动作模仿,这种用技术教技术,为技术教技术的传统教学模式伤害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抑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且只重视篮球技术中的进攻技术的教学,很少教授甚至不教授防守技术,无形中给学生灌输一种防守不重要的理念,这与现代篮球运动中强调攻守平衡的理念相悖,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篮球观念。
理论知识的匮乏,使得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概念比较模糊,在练习过程当中出现了技术错误较多,练习效率不高,技术动作掌握不扎实的情况。在教学中缺乏战术的教授,则无法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提高学生的战术素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一些高校中存在考试内容就是教学内容的现象,一学期的体育课都在不断重复练习考试内容,形成应试教育。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第一节课时情绪高涨,有着高度的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课内容的不断简单重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大幅降低,练习态度不端正,直接影响了整个教学质量。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内容大都是对高中体育课的简单重复,直接降低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学生对于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课堂表现懒散,教师对于教学也缺乏应有的热情,甚至在一些高校中还会出现“放羊“的现象。
高校公共体育的篮球教师在课堂中开展教学比赛的次数较少,而篮球是一项充满对抗、激情的实战型运动,学生如果无法通过比赛体会到篮球的乐趣,则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养成。实战比赛较少,学生所学的篮球技术得不到在比赛中运用的机会,就不能真正理解该技术动作的意义,以及如何合理的使用该技术动作,技术练习与战术训练无法联系起来,课上所学的东西永远停留在练习层面,没有形成运动技能,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篮球观和篮球的全局意识,对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没有奠定良好的基础,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的考核内容主要是投篮和运球上篮,评价考核方式仍采用传统模式,学生最终成绩由到出勤率、课堂表现、技能考试三部分构成。只强调技术的考核,对学生理论、战术掌握的评价相对较少,评价内容结构上仅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五大目标之一的运动技能目标,形成了以技能为主到的评价体系,导致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一些高校考核形式单一,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过于注重结果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标准统一,不利于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作出个性化的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科学划分篮球基本技术、战术、基本理论所占比重。理论与技、战术相结合,把技术、战术合理组合在一起,在技术练习中培养战术意识,在战术练习中学会合理运用技术,篮球基本理论知识要为技术运用、战术素养的培养提供相应的指导,促进篮球水平全面提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董伦红、饶英在《基于课程理论的高校篮球课程改革》中把篮球课程内容序化为阵地进攻、由攻转守、阵地防守、由守专攻4个项目,提出了按4个项目分别构建学期课程内容和按照项目—任务—知识与技能的顺序进行学期篮球课程内容开发的观点。该课程内容建构的方法以篮球实战为基础,可将技术与战术联合起来,将篮球战术聚焦于篮球技术与基础配合的自上而下的篮球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在练中学,在学中练,整个练习更贴于实战环境,由原来技术的简单应用转向全面发展学生的竞技能力,学生真正习得运动技能,为终身参与体育奠定基础。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练习形式,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术、男女比例合理地运用分层教学法,对不同性别、不同能力基础的同学,对于技术动作的完成要有不同的标准,对他们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要注重培养女同学对于篮球的兴趣,为她们终身参与体育奠定基础,对于一些有基础有兴趣的男同学,要给他们讲解一些比赛技巧,满足课后运动的需要,提高他们的练习兴趣。
有些评价方式过于强调对于学生技能的评价,缺乏对学生篮球基本理论、战术素养的评价,导致学生篮球技术水平提高缓慢。以往过多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评价,要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让学生体会到进步的喜悦;丰富评价内容,追求多元化的评价指标,适当的增加比赛性评价,在比赛中对学生的技术运用是否得当,所表现出来的战术素养、篮球意识,在比赛中所比表现的态度进行全面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对篮球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注重篮球基本技术的传授与练习,特别是对一些具有一定篮球技术基础的同学,他们往往不热衷课堂所教授的基本技术动作,对复习或没难度的内容没兴趣,对这类同学需要加以引导,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可以适当的给他们提高练习难度。当学生的技术动作出现错误时要及时纠正,抓好技术关键,注意一些动作细节的传授,提高学生练习的质量。
根据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合理分组,适当的组织教学比赛。给学生创造运用所掌握的技、战术的机会,使学生通过比赛来锻炼和提高自我,教师对于学生在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纠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课堂及课后进行认真练习,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增强篮球兴趣。在比赛中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胜负价值观,在比赛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敢于承担责任,避免埋怨他人,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体育教学要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和“健康第一”的理念和原则。高校体育作为学生生涯的最后一堂体育课,对于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篮球势头高涨、校园篮球氛围浓厚的大背景下,要求高校篮球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篮球专业素养,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更新篮球技能知识,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参与大众运动所需要的竞技能力。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高校篮球教学改革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