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带地区医药资源简况及热博会对热区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的意义
1.1热带地区医药资源简况
热带地区医药资源主要有3种:一是植物资源[1]。热带地区作为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全球植物资源的基因库[2]。如马来西亚的国土面积只有四川省面积的60%,虽然四川的药材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但与马来西亚相比,却只有马来西亚的50%以上;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印度尼西亚的5倍,但植物资源只有印度尼西亚的1/2,也就是说,中国的植物资源仅相当于典型的热带国家植物资源的60%~70%[3];二是动物资源。全球有60%~70%的动物资源分布在典型热带地区,全球有30万种动物资源,其中热带地区约有18万种以上,有的文献认为热带地区有超过25万种动物资源,无论哪种说法,热带地区的动物资源都是十分丰富的,入药率占全球动物资源的80%以上[4];三是微生物资源。热带地区的微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据资料记载,热带地区微生物资源占全球的70%~80%,在医药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5]。
1.2热博会对热区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的意义
全球十大热带雨林是生物资源,尤其是中药材最集中的生产地区,而十大热带雨林全部分布在热带地区,其生产的药材种类占全球的2 /3以上,热带地区医药资源是全球医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举办热博会,可以实现全球热带生物资源的共享,对热作重要资源产业壮大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6]。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物群落,常年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季节差异极不明显,生物群落演替速度极快,是世界上大于一半的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
热带雨林无疑是地球赐予人类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有超过1/4的现代药物是由热带雨林植物所提炼,所以热带雨林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药房”。同时,绝大多数雨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净化空气的能力非常强,仅亚马孙热带雨林产生的氧气就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故有“地球之肺”的美誉,见图1。
2中国药材资源简况
2.1中国主要药材资源
全球已知植物种类约30万种,中国已知高等植物近20多万种,中国的木本植物多达8 000多种,多数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生长。从入药率来看,80%~90%动植物都可以入药,这些资源70%~80%都生长在热带地区[7]。
大多数植物具有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印度、泰国、南非、马来西亚和巴西等国家,位列世界前十。
中国通过规模化种植解决了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的问题。热带地区的植物如半夏、柴胡、天南星、天麻、太子参、猪苓、麦冬、白术、黄连、三七、红花、虫草、滇重楼、续断、黄精、云木香、茯苓、灵芝、灯盏花、滇龙胆、八角、当归、铁皮石斛、草果等都可入药。
2.2中国木质药材资源
中国有木本植物8 000余种,其中乔木约2 000种。现代裸子植物分属于12科71属750余种,中国大约有11科34属240多种。中国针叶树总种数约占世界同类植物的37.8%。中国被子植物分别占世界总科、属的54%和24%。北半球寒温带的水杉、水松、银杉、杉木、金钱松、台湾杉、福建柏、珙桐、杜仲、喜树等在热带地区亦可见。金钱松产于亚热带和往温带过度的长江流域山地,叶子簇生在短枝上,状如铜钱,春夏苍绿,秋天变黄,是世界五大庭园珍贵树种之一,在热带地区亦常见。中国食用植物有几百种,大多生长在热带地区[8]。
中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向南分别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以及热带季雨林、雨林等,大多数森林中的植物都可以入药[9]。
热带地区的药材资源入药率高,品种十分丰富,是全球的药材库,并且稀有药材资源丰富,例如东革阿里主要产自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三七、白药(中国首个过百亿产值药单方)、云母这些中药药材都生长在热带地区,医药界认为消炎类、基因类、保健类资源基本上都产自热带地区。
2.3中国种植药材资源
野生热带植物药材较少,大部分依靠人工种植,人工种植可解决珍稀药材品种中资源短缺的问题,其中槟榔是重要的人工种植药材品种。
槟榔属于种植药材,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槟榔原产于马来西亚,目前有18~20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槟榔,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亚洲热带地区、东非及欧洲地区,太平洋地区,例如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斐济、瓦努阿图以及密克罗尼西亚也种植槟榔,另外,皮纳佩岛、美属马里亚纳群岛和马绍尔群岛零星种植槟榔,夏威夷群岛槟榔种植仅用作观赏。槟榔是中国四大南药(槟榔、砂仁、益智、巴戟)之一,用途广泛,已有2 100多年的引种历史。槟榔属温湿热型阳性植物,喜高温、雨量充沛的生长环境,多生长于低山谷底、岭脚、坡麓和平原溪边热带季雨林次生林间,也成片生长于富含腐殖质的沟谷中,山坎、疏林内及微酸性至中性的沙质壤土荒山旷野中也生长有槟榔。槟榔在10~36℃,海拔0~1 000 m,年降雨量1 700~2 000 mm的地区均能生长良好。据统计,目前世界槟榔年产量约为98万t,嚼食人数超过10亿人,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以上。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十余个国家均生产槟榔,2018年中国已成为第二大槟榔出口国[10]。
三七又名田七、南国神草,是一味珍贵药材,和人参同属一科,人参补气,三七补血。三七适合种植在低纬度高海拔的地区,云南是中国最大三七产地,栽培三七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其中文山州三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约占全国的90%,被命名为“中国三七之乡”。据估计,全世界70%~80%的三七产自文山州。目前,云南省三七在地面積已经达到2万hm2,主要分布在文山、红河,另外曲靖、昆明、玉溪、大理、保山等地也开始种植三七。除云南以外,广西、四川、广东、贵州等省区也有一定量种植。2000年以来,三七种植面积经历了“增加—减少—增加”的发展周期。2018年,中国三七产业收入约200亿元[11]。山桐籽也可以入药,泸州、毕节地区的乌蒙山区种植面积为0.67万hm2。
3医药体系及建设
3.1全球三大医药体系均在热区
全球医药体系由中医体系、西医体系、顺势医疗体系构成。中医体系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等,由东亚国家、南亚国家和部分西亚国家组成;西医体系由38个欧盟国家、美国及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构成;顺势医疗体系由中东地区的国家构成,土耳其和希腊是顺势医药体系的中心。这三大医药体系的中心都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主,因此,全球三大医疗医药体系发轫于热带国家[12]。
中医体系:以中国文化为中心,讲究综合治疗、医食同源,拥有5 000年的历史,既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医疗体系的文化核心。几千年来,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中医治本的价值越来越大,直接影响人口超过20亿,间接影响人口超过30亿,直逼西医体系。中西医结合将是未来中药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从现代科学角度来说,中医体系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西医体系:西医讲究精准对标,是现代科学的产物,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西医体系已推广到全球。有人认为西医治标不治本,但工业革命将西医的精准性和现代性推广到全球。尽管人们对西医的副作用仍有非议,但因西医治疗的快捷、精准、实用,西医体系在全球依旧广泛应用。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使用西医体系,影响人口约占全球的80%~90%。
顺势医疗体系:地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作为历史悠久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土耳其、希腊对中东亚热带国家的文化、医药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当年的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分裂为27个国家,其中一部分国家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顺势医疗体系兼有中医体系的治本和西医体系的治标特色,虽然近年发展较为缓慢,但作为一种医疗体系,存在已久,影响人口大约为10亿[13]。
3.2热带对医疗医药体系建设的贡献
“流行病”“热带病”及各种常见地方病,因气候等原因,热带地区发病率最高。“热带病”种类繁多,除了影响10亿多人口的土源性蠕虫病之外,最流行的6种热带病为血吸虫病(感染人数为2亿多人。据估计,目前全球有约1.2亿人有症状,约2 000万人病情严重)、淋巴丝虫病(感染人数约为1.2亿人,该病是全球第二大致残因素)、致盲性砂眼(感染人数约为8 000万,其中600万人失明。该病是全世界最主要的感染致盲原因)、盘尾丝虫病(感染人数约为3 700万,绝大多数患者在非洲地区。此病引起严重皮炎、视力障碍或失明,患者的预期寿命可能会缩短15年以上)、美洲锥虫病(感染人数约为1300万,大多患病人口集中在拉丁美洲。受移民、输血、先天性传播和器官捐献等因素影响,这一疾病已在以往被认为并无此病的地区以及非流行国中出现)、利什曼病(在非洲、亚洲、欧洲和美洲的90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 200多万人被感染。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3.5亿人面临威胁,每年新增感染人数达150万~200万。可迅速致命的内脏利什曼病是该病最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患病率逐渐增加)。
热带地区容易爆发各种流行病,并且热带地区是防治流行病的重要地区。因此,要重视热带地区中药材资源产业的发展,助推热带地区医疗体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4]。
参考文献
[1] [英]达尔文·苗德罗议.物种起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2]黄秉维.现代自然地理[M].科學出版社,1999.
[3]世行-2009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R].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Pierre-Olivier Giffaro. Chèque Emploi Service Uni‐versel Eyrolles【EB/OL].[2007-03-25].http://www.wa‐nanow.net/cheque-emploi-service.htm.
[5] James A. Fitzsimmons.Service Management Opera‐tions.Strate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M].New York:Mcgraw-hill,2010.
[6] Ronald C.Fisher. State and Local Public finance[M]. London:Routledge,2015.
[7] Giorgio S.Questa.Fixed-income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Financial Market.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Inc.,1999.
[8]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9]杨久炎.中国生物工程发展及其国际走势[M].北京:中国数字化出版社,2000.
[10]李文漪.中国第四纪植被与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1]黄春长.环境变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2]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现代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3] James Simmie.The Changing City:Population[R]. Employment and land use change since the 1943 county of London plan,2002(9).
[14]王廉.世界城市发展年刊[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20-23.
[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张勇2广东实验中学越秀校区王艺璇3四川达州中共达州市委郑丽天4广东热区科学技术研究院张绮华(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