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竞争越来越激烈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趋势,拥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成为员工一种重要的竞争力。但现实情况是近年来企业员工频频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者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企业实践过员工帮助计划,注重以人为本、从心出发,帮助员工达到各方面的和谐,值得做一下回顾和总结。笔者检索了CNKI上近20年来刊登在核心期刊上有关员工心理健康状况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并指出未来可能改进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员工 心理健康 员工援助计划 90项症状自评量表
作为企业和社会中的一员,员工至少需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健康。最开始,企业不怎么关心员工,后来,企业开始关心员工的生理健康,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关心员工的心理健康。在知网上以“员工心理健康”为主题进行检索,将结果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可以明显看到,相关文献的数量从21世纪初开始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10年,富士康员工连跳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国自杀率已跌至世界最低行列,农村高于城镇。不过没有自杀就说明心理健康情况良好吗?等新冠疫情过去,又会有多少人会罹患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呢,关注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一、相关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最经典的是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在此不再赘述。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心理与行为特点和生理年龄相匹配,情绪稳定,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社会适应良好,行为反应适度,自我意识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保一致等等。
(二)员工援助计划
员工援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EAP)又称员工心理援助项目、全员心理管理技术,基本定义是由组织为其员工设置的一项系统的、長期的服务项目,旨在帮助改善组织的环境和气氛,解决员工及其家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1]。EAP根据实施时间长短可分为短期EAP和长期EAP,根据服务提供者可分为内部EAP和外部EAP。
(三)员工安全援助计划
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员工安全援助计划( Employee Safety Assistance Program,ESAP ),其主要功能是提出《关键岗位安全职业适性诊断报告》,建立《安全生产心理帮助手册》,开通“安全心理咨询热线”和建立“安全生产心理行为训练系统”等,实际应用比EAP少一些。
二、文献概况
(一)数据来源
心理健康水平也如其他变量一样,各地区各行业员工的情况是不同的。在明确写出调查地点的文献中,包括的地区有新疆省、广东省、上海市、西安市、西昌市、杭州市、长沙市、厦门市、深圳市等,还有阿联酋、伊拉克的数据。地域的角度整体来看,国内数据源占到了压倒性的比例,国内的数据中南方省市占比较大。
在明确写出调查行业或企业类型的文献中,从企业所有制分类,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业、 房地产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石油行业的文献最多。
(二)研究工具
为了测量员工心理健康,学者们采用了各种量表,包含但不限于: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应激量表、体力活动短问卷(IPAQ)、工作倦怠量表(CMBI)、工作场所排斥问卷(WO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RQ20)、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知觉压力问卷(PSS)、一般健康问卷12题中文版(GHQ-12)、一般健康问卷(GHQ-20)、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健康调查问卷(SF-36)、应激量表。
(三)研究内容和结果
整体来看,10年代的论文倾向于定性论述概念和描述企业实践案例,20年代的论文开始越来越复杂,以定量研究为主,采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层级回归等方法,也更多地将心理学与管理学嫁接,打通员工业绩提升的底层逻辑。2007年,李攻指出员工帮助计划在美国早就非常盛行,日本的爱抚管理模式基本也相当于员工帮助计划,而中国员工帮助计划的发展只有10 年左右的时间[2]。郭学静等提出压力、人际关系、工作狂、完美主义、职业枯竭等扭曲了员工的心,为了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要管好员工的心[3]。周廷操为员工心理健康保健提出了几项建议:深化体制改革降低社会压力、实施员工帮助计划、实行情感管理、注重员工社交和尊重需要和建立职工心理档案[4]。鲍立刚以三家公司为例,讲解了员工帮助计划的运作。第一家台湾公司培养企业内部心理辅导师,主要进行新进员工访谈、离职员工访谈和在职员工访谈。第二家台湾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追求物质和心灵并重,让员工在寻求医疗资源和法律咨询服务等事情上极大地节约时间。第三家联想则提出了宣传、培训、治疗的“三级预防”体系[5]。
研究能源和交通相关行业和企业的文献较多。卢士军等以中海油196名员工人为研究对象,同时进行调查和体格、生化检查。结果表明, 海上石油工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职业压力、环境适应、健康意识、运动状况、生活充实程度和生物节律等[6]。张柏芳等研究发现:广州地区铁路员工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躯体化症状,女性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男性[7]。衣新发等的研究跨度最长,使用1988-2009年21年间的数据,以横断历史研究的元分析方法研究了7824位铁路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一直较为平稳但比全国平均水平差,从职位看,机车司机和列车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从性别看,女性铁路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一些[8]。
研究文化和教育类的论文主要聚焦于高校和图书馆。郭学静指出长期以来都重视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却对心理健康却缺乏应有的关注[9]。张馨等指出图书馆是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而西安地区高校图书馆员工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存在躯体化、敏感、焦虑、恐怖等问题,她们缺乏发展机会、收入低、工作琐碎、强度大、工作的低创造性的现状值得被关注[10]。郭山针对公共图书馆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借力图书馆得天独厚的优势,提出了设立图书室、开展专题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辟网站专栏等方法缓解员工的心理问题[11]。
有些论文很强调地域特性。众所周知,伊拉克地区长期处于动荡的局势,陈庚等通过对伊拉克地区的员工进行调查,指出员工的个人生理状态、个人心理状态和家庭的和谐都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从企业和员工自身两个角度提出维护员工心理健康的对策[12]。李小平等以上海外企工作、无宗教信仰、汉族青年为限制条件进行调查,得出他们自我效能感降低,职业倦怠较为严峻的结论。具体来说,无上海户籍无居住证的双无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差,职业倦怠低;上海本地户口员工反之[13]。耿德英等使用SCL-90(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凉山州西昌市经久工業区408名民族地区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论是比全国普通人群差,汉族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上因子分高于少数民族,在躯体化和恐怖上因子分低于少数民族[14]。 林赞歌等指出厦门是一个外向的城市,测试了厦门市312家非公企业的2239名员工,分析表明男性、已婚、非农业户口、行政岗位的员工情况较好[15]。
三、不足与展望
在学者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调查一下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给出建议之后,又加入了工作场所排斥、心理弹性、职业倦怠、压力应对方式、离职倾向、变革型领导、工作情感、亲组织行为等变量,但这些定量研究中多采用横断面研究,采用纵向研究方法的较少,也很少有文献将管理层和基层员工进行对比。本文只探讨了中文文献,且只是选取部分进行了介绍,外文文献中可能有更广泛和深入的论述。
在未来的研究中,从研究对象上扩展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职级、不同地区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跨学科领域可以与更多的管理学、社会学概念嫁接开花结果,在研究角度上分析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全国常模的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原因,努力改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人员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在未来的实践中,政府、企业在努力提升员工心理健康的道路上,多把力气放在可改变因素上,不要让健康证、年度体检等流于形式,尽可能增加精神疏导和激励。
【参考文献】
[1] 谷向东,郑日昌.员工援助计划:解决组织中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6):398-399.
[2] 李攻.员工帮助计划[J].经营与管理,2007(05):53-54.
[3] 郭学静,苏宝利,陈海玉.管理员工的心——谈职业心理健康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管理,2005(03):60-61.
[4] 周廷操.浅论员工心理健康保健[J].商场现代化,2006(13):226-227.
[5] 鲍立刚.员工帮助计划的运作[J].企业管理,2008(06):86-88.
[6] 卢士军,蒋与刚,庞伟,杨红澎,卢豪,李静,彭守文.海上采油平台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01):61-63.
[7] 张柏芳,于凤兰,刘文星,汪莹,汪斌,李丽,王晓军,黄国允.广州地区铁路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5(06):57-58.
作者简介:白雪蓉(1997-),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在读研究生,单位:上海大学,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