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门》里的童年

2020-12-29 12:01李学斌
全国新书目 2020年5期
关键词:油坊爷孙仁义

李学斌

本书以厚爷与他收养的孩子盐豆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和守望的感人故事。人物不多,但语言隽永,情感充沛。具有鲜明的东北地域特色,厚重的生命主题,构筑了一个温暖、粗粝、醇厚的文学世界;看似不动声色的叙述,将城市的变迁、中国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传统的仁爱精神、浓郁的东北地方文化等丰富内涵融于故事中,抒写着普通人的苦难与欢乐、孤独与深情、卑微与崇高,展现特殊背景下少年成长中的生命之重和希望之光,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和社会现实意义。

《蓝门》主体故事发生在孤寡老人厚爷与失亲孤儿盐豆之间,情节核心是异姓爷孙俩的相依为命、贫病相守,厚爷的慈悲宽仁、殷殷守望和盐豆的天真善良、刻骨思念,故事外围则是当代社会转型背景下城区改造、民间艺术失传、传统手艺式微等生活场景。从这个意义上说,《蓝门》既是一部讲述失亲孤儿的市井儿童故事,也是一部借“童年之眼”透视生活变迁、人世沧桑的社会风情小说。

这样一部由多重生活面相、多维社会现实构成的作品可供言说的意涵委实不少。

首先是家庭之于孩子的意义。

现代童年社会学研究表明,童年不仅是生命现象,还是社会结构与文化存在。而在影响童年形态的诸多要素中,以亲情为纽带的家庭结构、家庭文化至关重要。换言之,对个体儿童来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结构、家庭文化,往往就有什么样的童年。

故事里,小盐豆何其不幸。3岁丧父,5岁失母,这样的遭遇对于一个不谙人事的孩子实在过于严酷。但换个角度,小盐豆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慈爱仁义的厚爷。不是血亲,胜似血亲;不是爷孙,胜过爷孙。慈爱宽仁的厚爷以苍老、年迈之躯,给予小盐豆的不仅仅是衣食无忧、吃喝有靠的生活保障,还有相濡以沫、相依为命的情感寄托和心灵依靠。是厚爷为盐豆守护了童年的一方天空,点燃了这个可怜孤儿无望中的信念、无助中的希望。在小盐豆的生命里,厚爷就如同寒冷冬日的一轮暖阳,让他沐浴着人间的温情;也如同无边长夜里的烛火,驱散了他心底的暗影。毫不夸张地说,是厚爷让小盐豆孤苦无依的生活有了温度,给他黯淡无光的童年镀上了些许亮色。足见,对于缺少生活资源和命运自主性的孩子而言,哪怕一个素昧平生的老人所主导的家庭对于其童年形态、精神生活亦可影响深远。

其次是“仁义”对于人生的影响。

《蓝门》中,厚爷是油坊街时代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执守家园数十年,岁月流转,世事转换,厚爷自稳如磐石,岿然不动。厚爷是那个渐行渐远的手工时代的守望者,他那无望中的坚守,落寞中的信念,尽管显得悲壮,不合时宜,却成为小孤儿盐豆漂泊命运的“孤岛”和童年救赎的“方舟”。

小说中,作者对厚爷形象倾尽笔力,精雕细琢,不惜浓墨重彩,最终让这位油坊街的“守望者”如雕塑一般兀立于市井街巷里,岁月时空中。在笔者看来,作品中,厚爷的生命守望至少有三层意义:第一层为自我价值的坚守。这表现为老人对“剃头匠”职业身份的认同和坚持。在厚爺看来,摆摊剃头,不是做生意,而是家常生活、邻里交流。因此,无论冬春、晴雨,有无顾客,他都乐于在街口摆摊剃头,而这份刻板、执拗的背后,实际上是老人对往昔时光的眷念,对自我价值和身份感的认定和坚守。第二层是蓝门亲情的执念。在厚爷的生命里,呆儿葫芦走失之谜是无法排解的心结,是难以搁置的隐痛。因此,年复一年《福禄有余》年画的张贴与蓝门色彩的涂抹所寄托的,无疑是对已然消逝的血脉亲情的惦念与不舍。第三层为失亲童年的守望。故事里,厚爷是小孤儿盐豆童年的保护神,爷孙之间那份超越血缘的隔代亲情,让小盐豆在失去亲人、缺少同伴的孤单童年里,最终开启了与厚爷相依为命、代偿感恩的成长之路。

而支撑厚爷完成这三重守望的,恰恰是他的“仁义”。

众所周知,“仁义”是儒家重要的伦理范畴,其本义为仁爱和正义。《礼记·曲礼上》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这表明“仁义”为道德核心,并极言其对礼仪的规范和统摄。“仁义”说经孟子、董仲舒等历代大儒阐释、推崇,遂成为传统道德的别称,并作为中华美德之准则、规范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在民间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通读小说,不难发现,小说中的油坊街尽管也有鸡鸣狗盗之事,但总体上却是“仁义之乡”。这里街坊亲融、邻里和睦、民风淳朴、生活祥和。也正是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孕育出了厚爷、胡爷、石井爷这样的仁爱诚信、温和重义、善良宽厚、坦荡无私的仁义老人。这其中,义薄云天、温良厚道的厚爷则是“仁义”美德的民间代表。

故事里,厚爷的宽和仁义已然弥散在他的一言一行中,成为他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而且,他的仁义不独对盐豆如此,对走失的弱智儿葫芦、异乡女子梅姐、去世的妻子季英、年画师傅老魏、老街坊石井爷,乃至素昧平生的傻子嘟嘟和老狗毛头等都是如此。也正是这份至真至善、至诚至信的仁义为油坊街落幕前的苍凉背景抹上了最后一缕辉煌,也给小盐豆的童年营造了一丝温情、快慰的基调。

最后是亲缘关系的价值导向。

小说中,整体拆迁后,油坊街已不复存在,可厚爷却坚守在那里。这份坚守显得孤独而悲壮。故事里,厚爷与其说守望着两扇蓝门、一座老宅,不如说守护着对呆傻儿子的念想、已故妻子的承诺,以及对已逝岁月的怀恋。

作品中,老人自始至终固守油坊街。故事末尾,面对想起傻子嘟嘟的厚爷,盐豆主动提出要做“葫芦”。提出这个想法,对小盐豆而言,既是感恩、回报,也是本能而朴素的身份认同。这无疑是逐渐长大的盐豆自我主体性的苏醒。就像厚爷是小盐豆的保护神一样,小盐豆其实也是厚爷的精神寄托,是老人的提神剂、开心果。风烛残年的厚爷又何尝离得了小盐豆带来的人生希望、童年活力?据此,厚爷和小盐豆之间是相濡以沫、彼此依靠的互哺关系,而非单一向度的祖孙情缘。

真正优秀的文学不只是现实的记录、模仿,更是生活的升腾与光焰。它在悲凉中孕育温暖,沉重里显现轻逸,黯淡时透示微光,泪光中袒露微笑……让那些夜行的孩子看到曙色,让迷途的少年找到归途。而这恰恰是儿童文学面对童年的价值所向、职责所在。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文学作家)

猜你喜欢
油坊爷孙仁义
驴磨油坊
老油坊
爷孙俩
久假不归
爷孙趣事
爷孙趣事
爷孙趣事
仁义不过是“客栈”?
意外
闯市场有妙招 小油坊变大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