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珺
艺术史上著名的“印象派”一词来自哪里?答案是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的名画《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并不是莫奈最优秀的作品,却包含了印象派的典型要素,开启了通往现代艺术的大门。
被嘲讽的落选者
1874年,巴黎市中心的一家照相馆里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画展。画展的主角是一群被巴黎沙龙展拒之门外的画家:莫奈、毕沙罗、德加、雷诺阿、塞尚和摩里索等。由法国政府和美术学院赞助的巴黎沙龙,是法国最具声望的艺术展览,入选就意味着得到官方的认可,继而得到艺术经纪人和收藏家的追捧,而落选者则可能终生籍籍无名。
在莫奈的倡议下,落选者们以“无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的名义举办了这次与官方沙龙展相抗衡的群体展,30多位艺术家展出了165件作品。
莫奈的《日出·印象》在这次展览中首次亮相。他描绘了自己的故乡勒阿弗尔港口的日出,一轮橘红色的朝阳从海面升到天空中,雾霾笼罩在行驶的货轮和摇着船桨的小舟上,画面的左右两侧是勒布瓦码头和施工中的库尔贝码头,紫色的海面上洒下一片橘色的光影。
一位名为路易斯·勒罗伊的记者兼评论家看了展览后在文章中这样写道:“莫奈的画最多不过是一幅素描,几乎不能算是完成的作品。”他讥讽道,“印象,没成形的墙纸也比这精美得多!”路易斯·勒罗伊还以《日出·印象》的标题给这群艺术家起了个名字——“印象派”。他总结道:“如果用黑色和白色涂满一块画布的四分之三,用黄色擦拭其余部分,再随意散布一些红色和蓝色的斑点,您就能完成一件印象派作品。”
路易斯·勒罗伊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原本带有嘲讽意思的名称,不仅准确地概括了这些艺术家们的艺术特征,而且“印象派”日后会在世界艺术史上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
从触觉原则到视觉原则
如今深受许多人喜爱的印象派在横空出世时为何会被视为异类?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画家颠覆了古典审美的规则。瑞士美术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对莫奈的“叛逆”作过这样的总结:这是从“触觉原则”到“视觉原则”的转变。
当时被视为主流的沙龙绘画强调的是构图严谨、线条流畅、造型明确、颜色细腻,这是基于触觉原则。而视觉原则强调物体和物体之间连成一片,不被线条分割开,让人感觉无法摸到事物的具体边界。可是,没有线条和轮廓,观众该如何区分不同的物体呢?莫奈给出的答案是颜色。他用不同的颜色来记录物体在光线下的变化,用色彩本身来认识这个世界。《日出·印象》就打破了线条对色彩的束缚。
法国作家左拉是这样看待印象主义绘画的:“如果我在场,就要请评论者站得离画稍稍远一点,这样他就会看到,这些笔触都活动起来了,人们在谈论说笑。”为什么要站得远一点看?因为画家们在创作时,把原本该调和的颜色以很小的笔触并列着画。观者只要稍微与画面保持一点距离,这些小笔触就会因模糊不清而形成一个统一的色调。
印象派的颠覆性还在于画家在画面中留下了凭借感觉产生的“印象”,观众从画中能够看到画家的绘画姿势和技法。比如在莫奈的《伦敦查令十字桥》中,人们可以在画布上清晰地看到莫奈未完成的笔触;在《日出·印象》中,能够看到画面中的流水所使用的线条。正是这种绘画过程中凭借感觉留下的“印象”,成为定义印象派的决定性因素。这在当时彻底打破了人们以往认为的在完成的画作中,画家的技巧必须完全隐匿的看法。
莫奈的启蒙老师布丹曾对他说过:“当你画画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最初印象,这个最初印象非常重要。因此,你要非常顽强地保留自己最初对景物的印象。”这句话对莫奈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一生都坚持这样的信念:“我想在最易消逝的效果前表达我的印象。”
“连拍”每一个瞬间
在绘画的方式上,印象派画家也颠覆了过去。在印象派诞生之前,绘画的题材大多是宗教与神话故事。画家都是在室内进行大尺幅的创作,即使是去户外写生,也会回到室内画画。印象派画家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在户外创作。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工业革命后,铁路和火车日渐发达,人们能够便捷地出行,而管状颜料、便携式调色盘和画架的出现,则使画家有条件走出工作室,到户外去写生。
在户外创作,没有想象中那样浪漫惬意。画家为了直接记录下对自然的观察与感受,下笔必须很快,因为日光时刻在变,他们要与时间赛跑。过去,画家一般会先拿出速写本,画出整幅画的构图,再将速写本上的作品重新画在画布上,然后开始上色。一幅画不可能一次完成,必须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画完。但据专家研究估计,莫奈创作《日出·印象》大约只用了4个小时。
莫奈是一位追光者,为了能追上光的变化速度,他甚至创造了一种好比照相机连拍技术的方法:在户外一次性支上多个画架,只要光线起了变化,就立即移步到下一个。如此一来,他就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记录下光影变化的过程。这一方法决定了莫奈后期作品的一大特点:系列化。在24幅《干草堆》系列中,他画了雪后清晨中的干草堆、落日余晖下的干草堆,以及夏天将要结束时早上阳光下的干草堆。此外,还有14幅《雾中的国会大厦》系列、20多幅《鲁昂大教堂》系列等。
光是这些系列作品的主角。为了捕捉转瞬即逝的效果,莫奈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作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教授认为,观众不难感受到艺术家的苦心所在:光和影本身成了迷人的美。莫奈等印象派画家与其说是在观察自然,还不如说是发现自然,让其中的特异魅力得到灿烂的显现。他的《鸢尾花》就是如此,光与影的五光十色简直精彩到了极点。
从年轻时就开始到户外追光的莫奈,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这严重伤害了他的眼睛。到了晚年,白内障等眼病缠上了他。在幾乎看不到色彩的情况下,他创作了著名的《睡莲》系列,到达了他的艺术巅峰。
在莫奈之后,后期印象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或多或少都从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中汲取过灵感。100多年过去了,莫奈与印象派的影响力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