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内地高校民族预科生文化适应因素的实证分析

2020-12-29 11:53杨洁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8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实证分析影响因素

杨洁梅

[摘 要]内地高校民族预科生从熟悉的文化环境进入内地新环境后,往往经历一个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过程。影响内地高校民族预科生文化适应的显著因素主要有性别、高考类别、语言能力等因素。据此有针对性地构建使之乐于融入共生的教育场域,提升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课业学习成就,优化他们的文化适应意愿、文化适应行为与文化适应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关键词]民族预科生;文化适应;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2[收稿日期] 2020-10-04

文化适应又称文化涵化、文化融合、文化移入[1]。内地高校民族预科生离开民族地区进入内地高校接受大学预、本科教育,从熟悉的文化环境进入内地新环境,大都需要经历一个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过程。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对影响内地高校民族预科生文化适应的因素展开实证分析。

一、内地高校民族预科生文化适应调查问卷分析

1.问卷的编制与设计。根据内地高校民族预科生的三个重要活动空间,将文化适应分解为课堂、校园和城市的文化适应,且将他们原有文化认知和新环境文化体验纳入文化适应考察的动态系统。在梳理现有文化适应理论与测量工具的基础上,结合深度访谈所收集的典型情境、反映条目、解决措施等内容,从课堂、校园、城市三个文化维度出发,将文化认同态度和文化参与行为,以及通用语(汉语)和本民族语言(民语)的语言态度、语言使用与语言程度纳入考察,编制内地高校民族预科生文化适应调查问卷。问卷由个人基本情况、课堂文化适应、校园文化适应、城市文化适应、文化认同、语言等6个部分组成,共79个题目,主要采用Likert 5点量尺评定。

2.问卷的信、效度分析。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分析问卷数据。采用Cronbach α系数进行信度分析,Cronbach α系数为0.831,问卷的信度较好。采用KMO(Kaiser-Meyer-Olkin)和Bartlett球度检验进行效度分析,KMO检验值为0.783>0.5,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显示,近似卡方值为820.297,显著性为0.000(P<0.05),问卷的效度结构较好,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4个因子(课堂文化适应情况、校园文化适应情况、城市文化适应情况、文化认同态度行为),共22道题能解释60.2%的变异。

二、影响内地高校民族预科生的人口统计学因素分析

以4个因子的得分为因变量,分别以性别、民族、聚居类型、高考类别、预科学制、就读学校、父母教育程度等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上述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内地高校民族预科生文化适应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影响作用的因素为性别、高考类别:

课堂文化适应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对课堂文化适应在0.05水平(双侧)上影响显著(p=0.043<0.05)。通常女生的交往交际圈比男生大,既活跃于本民族的交往交际圈,也积极加入校园多民族的交往交际圈,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机会与非本民族的同学交往,对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持积极态度,更快、更好地适应课堂文化。

城市文化适应在高考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高考类别对城市文化适应在0.01水平(雙侧)上影响显著(p=0.009<0.05)。民族预科生的高考类别主要有“民考汉”和“民考民”。通常“民考汉”的民汉双语能力很强[2],既有相对较少的双语表达的亚群体(外部交流),也有相对较多的偏重于母语表达的亚群体(内部交流),是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一个重要、特殊、典型的语言群体和交往群体。相比双语能力较差的“民考民”,“民考汉”的多元文化能力较强,能走出课堂、校园,积极适应就读高校所在地的城市文化。

三、影响内地高校民族预科生的语言能力因素分析

本文以四个因子的得分为因变量,以汉语水平、本民族语水平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考察影响内地高校民族预科生文化适应的语言能力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汉语水平对内地高校民族预科生的课堂文化适应产生显著影响:

课堂文化适应在汉语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汉语水平对课堂文化适应在0.01水平(双侧)上影响显著(p=0.004<0.01)。汉语水平高的课堂文化适应情况显著好于汉语水平较低的。离开家乡的母语环境,进入内地汉语教育、生活环境,汉语水平高能更好地适应课堂的语言环境、校园的生活环境,为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融入新文化环境提供了便利,比汉语水平较低的更易克服文化适应困难,树立信心,获得学业成就。

“学校是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最主要的场所”[3],针对影响内地高校民族预科生文化适应的显著因素,构建使之乐于融入共生的教育场域,以促进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课业学习成就的全面提升,优化他们的文化适应意愿、文化适应行为与文化适应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参考文献

[1]Redfield R,Linton R,Herskovits MJ.Momoran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36(38):149-152.

[2]希日娜依·买苏提.“民考汉”与双语现象[J].语言与翻译, 2001(1):61-65.

[3]李怀宇.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认识[J].贵州民族研究,2006(4):134.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实证分析影响因素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