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猛
(瓮安县扶贫开发办公室,贵州瓮安 550400)
生猪养殖已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养殖环境没有进行对应改善、管理水平低下等原因,在实际养殖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导致无法收到理想收益。甚至生猪疾病会直接影响肉质,给养殖户带来不少的问题与经济损失,所以对提高生猪养殖的关键技术进行有效的控制显得尤为关键。
根据养殖经验,影响生猪养殖效益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猪舍的环境管理。环境的好坏对于生猪养殖的影响非常大,适宜的生长环境不但不会给细菌滋生提供便利条件,而且会促进生猪的发育。其次,品种的选择。要把握生猪生长速度、瘦肉率等关键指标,确保养殖效果的稳定性。再次,营养补给。科学的人工营养补给会加强生猪的抵抗力和饲料转换率。最后,技术保健工作。常态化的兽医防治和保健预防是杜绝生猪传染病的关键一环,要引以重视。
养殖场地作为生猪生长的直接环境,对其影响较大,选择合适的场地后,要加强猪舍的管理和改造,以减少病菌的滋生,为生猪生长发育提供基础条件。以贵州省瓮安县扶贫开发办公室搜集的案例为例,普遍情况下,都会把猪舍建在地势高、通风性好、排水功能完备的地方,以防止形成雨水积存、给细菌生长提供适宜条件。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日照的时间和面积,以实现合理的采光,避免猪舍潮湿。建筑猪舍时,要安置多处通风口,室内养殖还要安装适宜亮度的灯光,最为关键的是要做好日常清理工作,控制粪便的长期堆积以免产生有害细菌。还要注意不能长时间积累饮用水,对草席等辅助物进行更换,并置于阳光处暴晒,以减少细菌滋生。除此之外,要营造出室温恒定、空气湿度达标以及空间分配合理的饲养环境,以便提高猪群免疫力[1]。
生猪的品种选择对于后期的饲养培育影响重大,要结合养殖环境进行合理的选种,具体如下:一方面,对于圈养的生猪,要尽量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例如山西黑猪,这种生猪的适应性强,而且繁殖能力号。另一方面,要选择出肉率高、生长快、肉质好的品种,如湖北白猪等。
值得注意的是,猪群中疾病的出现一部分原因是繁殖引进带来的,也就是通过生殖传播的。为有效控制生猪疾病的传播,养殖人员要对接生器等公用设备进行严格消毒,以确保无潜在隐患。若为培育优质生猪而进行外地选种时,则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做好社会调查,确保购买地无疫情发生。一旦有疫情表现最好不要购买,即使没有疫情也要做好相关的检验,并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处理后,再进行正常养殖培育。其次,做好生育环节的准备工作,对养殖场地进行全方位的消毒,为幼猪的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最后,注意工作人员的卫生管控。养殖人员出入猪舍时,都要进行消毒,以切断病菌的传播途径。
做好生猪的育肥及出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调整饲料及营养成分。相关统计显示,幼猪感染疾病的概率要高于成年猪,这就要求饲养人员在培育阶段关注饲养过程,科学合理的配置饲料,不仅要保证幼猪正常营养的摄入,还要适时适量的添加微量元素,如亚硒酸钠和VE的补充,从根本上提升生猪的体质,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2]。此外,要结合疫苗接种等常规手段进行辅助维护,以达到免疫的效果。总之,在进行饲养管理时,要善于观察调理效果,适当调整方案。其次,对生猪进行科学断奶。幼猪生长至幼龄时,一般约7周岁左右,其胃部便具备了消化粗饲料的能力,此时要及时断奶,这样不仅利于缩短成长周期,而且也能够增强抵抗力。最后,做好科学饲喂,即“用餐”时间要固定,不能饱一顿、饥一顿,简单说就是要定时定量。同时幼猪经初步饲养过后要经常到阳光充足的地方自由活动,有利于上膘长肉。另外,要善于观察,发现生猪表现异常就立即寻找原因、最终解决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猪养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发生,因此,要大力推广科学的养殖手段,让饲养人员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并不断加强现有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以期构建精良的管理团队,使养殖场的管理工作走上新的台阶。在此过程中,要注重提升饲养人员的综合素质,发挥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广泛作用,细化环节管控,杜绝影响生猪养殖效益的问题出现。
除此之外,动物监督所应在责任辖区内,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介,加大科学养殖的宣传力度。对以养殖业生产为主的地区,还可以通过开展“生猪养殖课堂”等开放课程的形式,向各地区的养殖场经营者讲授饲养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科学意识和养殖水平,从技术手段上解决问题。
对生猪养殖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不但要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还要从养殖手段、猪舍管理模式、当地的气候环境等多个角度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目前,生猪的养殖虽已具备系统化的管理,但仍要从少投资、降风险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地创新养殖方案,积累养殖经验,最大限度地提高养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