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儒
(山东省费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山东 费县 273400)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以及猪呼吸道冠状病毒,都是会导致生猪感染冠状病毒疾病的主要致病病毒。本文对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病以及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病这两种疾病进行分析,探究这两种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诊断和预防治疗措施。
该病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行传染,例如患病猪的鼻腔和口腔分泌物、排泄物等。该病没有特别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一年四季都可能会发生,大多患病的生猪和发病的养殖单位呈现隐性感染的特征,威胁性相对偏低。新建的养殖单位要比老疫情区的养殖单位发病率偏高。
该病分为两种发病类型,一种是神经型(脑脊髓炎型),另一种是呕吐消耗型。神经型:多发于4~7日龄的仔猪群中,发病致死率比较高,最高可达100%。患病猪的体温会出现升高,食欲明显下降,随后就出现废食,病猪会出现昏睡、呕吐、排便困难等症状。发病后1~3 d中枢神经系统会被破坏,行动会出现障碍,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在趴卧时会不自主的抽搐。一旦遇到一些轻微的应激反应时,就会尖声哀嚎,四肢呈划水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眼部还会出现病症。在发病后约10 d,患病猪会死亡;呕吐消耗型:患病猪的体温会升高,呕吐的次数比较频繁,病猪会出现扎堆现象,精神状况不佳,进食量和饮水量都出现明显下降,背部经常拱起,磨牙现象比较频繁。病情的严重的患病猪会由于吞咽困难导致体重急剧下降,最后在7~14 d死亡,即使不死亡的病猪在后期也会出现生长性障碍,甚至成为僵猪。
在诊断时可以通过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但是需要与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肠胃炎等疾病进行区分。为了更准确地完成诊断,可以采用实验室病毒检测、血清学等方式进行确诊。
该病没有比较显著的特效药,通常会采取事前预防的防治措施。大部分仔猪可以通过母体获得该病病毒抗体,养殖单位要尽量降低养殖密度,保持圈舍内的环境卫生,一旦出现患病猪后要及时进行隔离养殖。
该病在一年四季都可能会发生,但是以寒冷的深冬、初春和秋冬交际时期呈明显的流行性特征。任何年龄段的生猪都有可能感染该病,但以哺乳期幼猪和肥育猪的患病率相对较高。患病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源,会通过排泄物等进行传播,一旦圈舍内的地面、饲料槽和饮水槽等区域被污染,就会导致其他健康猪被感染。
该病的潜伏期大多在5~8 d,患病猪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腹泻和呕吐症状,随着病情的加剧,排泄物会逐渐变成水样性腹泻,排泄物的颜色会变为黄色且有恶臭味。患病猪的日龄越小,则患病死亡率越高,如果7日龄的幼猪出现患病情况,其腹泻3~4 d后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脱水症状,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甚至是废食,发病死亡率最高可达100%。成年猪的发病症状比较轻,而且发病死亡率也比较低,通常在腹泻4 d后会自行痊愈。
该病可以通过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但需要注意与猪传染性胃肠炎进行区分,如果需要更为准确的诊断则需要通过实验室检验进行诊断。
养殖人员要做好饲料的霉菌毒素脱毒处理,保证饲料的营养成分充足,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加强对圈舍的卫生管理,定期完成圈舍内排泄物、饲料槽、饮水槽等区域的清理和消毒工作,尤其在出现患病猪后,要提高消毒次数和消毒药剂使用量,同时保证圈舍内温度恒定,夏季要做好通风工作,冬季做好防寒保温并且避免温度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另外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圈舍内温度。饲养人员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适时完成灭活疫苗、减毒疫苗和二联疫苗等接种和保健针注射,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对于已经患病的生猪需要进行隔离养殖,并适时补水,避免病猪出现脱水情况。抗生素对于该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可以采取中医治疗为主,西药治疗为辅的方案。可以用黄芪25 g、板蓝根100 g、大黄60 g、连翘60 g、生石膏120 g、人参25 g、丹参80 g与饲料进行充分的混合搅拌喂食。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冠状病毒疾病的防治一直是养殖单位重点工作内容,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提高养殖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饲养人员及相关兽医人员要对这一工作有足够的重视,要熟悉能导致猪感染病毒疾病的疾病类型和相关的诊断以及预防治疗工作方法,并且不断优化防治技术,提高这类疾病的防控能力和治疗效果,进而推动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