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县肉牛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2020-12-29 11:16邱怡景方东辉石溢甘佳易军付茂忠王巍
四川畜牧兽医 2020年9期
关键词:饲草牦牛肉牛

邱怡景 ,方东辉,石溢,甘佳,易军,付茂忠,王巍,

(1.四川省松潘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四川 松潘 623301;2.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动物遗传育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6)

1 松潘县肉牛养殖现状

松潘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全县有天然草场517.89 万亩(1 亩≈667 平方米,下同),其中可利用草场440.2 万亩。全县2019年牛存栏122 427头,出栏44 515头,出栏仅占存栏33%,肉产量8 640 吨。全县肉牛存栏规模50~80头的合作社有3个,其余合作社或养殖户养殖规模均低于50头。

2 肉牛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亟待改变 全县肉牛主要产销分三个方向:整牛向松潘县牛肉市场出售、整牛向成都牛肉市场出售、牛肉产品加工,整牛向松潘县、成都出售占80%以上,牛肉产品加工占比较少,规模加工企业有且仅有1家,年加工量仅199吨,其他以加工小作坊为主。全县牛肉干单价60~80 元/千克,本地品牌影响小,小作坊牛肉干影响力有限,市场上充斥着外县产品,影响本地牛肉产品加工市场。

2.2 肉牛品种退化严重 松潘县牦牛属麦洼牦牛品种,长期近交繁殖,导致本地牦牛品种退化,个体小、繁殖率、屠宰率低、饲养周期长,影响牧民经济收入。近年来引进130头优质种公牛进行改良,由于牧民对畜种改良的认识不够,加之县域范围内尚未建立种畜场,导致种牛的饲养和利用效率不高,本地牦牛改良工作进展缓慢。由于养殖区域被隔离,且养殖群体较小,故存在近交衰退现象。

2.3 养殖模式落后 松潘县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本地肉牛养殖形成了纯牧区、半农半牧区两种不同的养殖模式。以草原村、牧场村为代表的纯牧区以养殖牦牛为主,饲养仍然以“逐水草而居”的方式,呈“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循环,冬季补饲不足。原始的养殖方式导致本地牦牛出栏周期长达6 年以上,较其他地区牦牛出栏期长1 年以上,饲养成本高、牛肉品质差。以热务片区、镇江片区为代表的半农半牧区黄牛、牦牛养殖各占一半,遵循半舍饲、半放牧的方式,圈舍养殖密度大、修建设计不合理、冬季饲草储备质量参差不齐,肉牛出栏率低,养殖户经济收入低。

2.4 畜牧产品附加值低 松潘县肉牛养殖主要是供应本地牛肉消费市场,提供初级牛肉制品、牦牛奶及皮毛内脏,这些初级产品利润低、市场风险高、议价空间有限。目前,全县现有牦牛肉规模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量199吨,其余加工企业量偏低,无法为本地旅游消费及成都市区高端消费等消费市场提供大量持久货源。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畜种改良,提高个体产值 支持本地养殖户建设牦牛种畜场,引进优质种畜,建牦牛种畜场,促进本地牦牛品种改良。以种畜场为中心,将优质种畜覆盖全县牦牛饲养区,采取分片区改良,预计5~8 年的时间为全县引进牦牛“新鲜血液”。全力推进牦牛改良点建设,学习红原县改良点的成功经验,在全县分片区建设5~6个牦牛改良点,并在改良点周围建设2~3个牦牛育肥小区,减少对天然草场的依赖。与省级黄牛冻精管理部门对接,在全县建设黄牛改良点1个,改良本地黄牛,减少养殖户从外地购进架子牛的成本。积极与科研单位进行合作,邀请技术专家对改良点的技术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同时每年派遣畜种改良技术人才进行学习深造。

3.2 改变养殖观念,增强饲草储备 加强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增强饲草供给,为冬季饲草储备打下基础。强化冬季饲草应急储备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青贮技术的示范应用。大力宣传,鼓励养殖户春季种植优质牧草,秋季储备优质青干草,从容抵御冬春季饲草匮乏现状。鼓励养殖户及时出售商品牛,减少牦牛饲养周期,在冬季来临前及时出售“三类畜”,避免造成经济损失。做好养殖户技术培训工作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3.3 引进优质企业,做好示范带动 利用松潘县建设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优质企业,打破本地肉牛养殖“随遇而安”的现状,加速本地养殖模式转变。做好牛肉产品加工,对牦牛肉进行分割,分部位出售,增加产品附加值。

3.4 打造产业品牌,创新产销模式 利用“净土”系列品牌进入成都、重庆等高端市场。借助东西部扶贫的契机,建立松潘——台州畜产品销售渠道。结合松潘县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契机,建立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开展订单农业发展模式,让企业与合作社、养殖户直接签订产销协议,促进畜产品销售发展。

猜你喜欢
饲草牦牛肉牛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赛牦牛(布面油画)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牦牛场的雪组诗
加快推进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Yak of All Trades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肉牛口炎咋防治
饲草生产机械化与草原畜牧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