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庭友
毕节位于贵州省西部, 区域内有50%的土地面积为5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 区域内的许多山脉主峰通常在海拔1100 米至1900 米之间。 此外,毕节是贵州金三角之一,处于乌蒙山腹地,因此多山的地形系统使其气候有立体性表现, 也对当地的农业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立体气候会受到山脉侧向和坡度的影响。 由于毕节区域内许多山脉的方向主要是从东北到西南, 并且南、中、北三个分支几乎都排成一列,所以在冬天可以起到冷空气的屏障作用。 在夏季,温暖潮湿的空气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山脉所阻挡, 这使得山脉内不同横向间会受到不同数量太阳辐射的影响, 进而导致毕节不同山地系统之间的横向热量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毕节区域内许多山脉南侧的积温比北侧高5 倍。 即使在同一侧,如果山坡的特定方向不同,气候元素的分布也会不同,这会影响到农作物的实际选择。 例如在金沙、织金两县中, 其南部的前斜坡的稻米耕作系统被广泛用于海拔1500 米至1600 米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稻米大约亩产700 公斤,毕节其他的山区系统内,侧向和坡向的影响也多如此。 因此可以看出,山坡和山坡之间的差异增加了山地中某些植物和林木的安全生长高度, 这会对农作物产量造成直接影响。
通常来说, 山顶和山脊的风速要比相同高度的山谷高,这会影响到不同海拔的温度。 2017 年,毕节市茶叶种植面积已达84.1 万亩,可采面积27.847 万亩,产量0.98 万吨,产值27 亿元。可以说茶叶相关产品已经成为毕节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 因高山地区高风速对茶树种植有一定负面影响, 该地区茶树的实际分布在1850米至1960 米的山坡上,因此“茶在山上,山在云中”的毕节,兼具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等特征,所产茶叶品质优良,以高山、生态、有机蜚声省内外。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1820 米的平岩上由于严重的霜冻损坏,会导致“秃头”,因此高海拔上的许多茶园和种植园的“秃头”分布这一事实,证明了山体与温度本身对茶叶造成的负面影响。 因在一定纬度内,绝对高度越高则秃顶的上限越高,尤其是孤立的峰顶和山脊,如毕节的易贡茶场海拔2240 米,号称世界海拔最高茶园, 而香炉山茶园的海拔比它还要高出37 米。 这些峰顶和山脊通常是由于风害和随后的冷害造成的,会对茶叶的种植造成一定挑战。
考虑到毕节的实际地形和气候, 选择气候友好型种植的作物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农业研究表明,山区倒置对防止柑橘霜冻具有重要影响, 这对于毕节椪柑的成长和成熟也会产生直接影响。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界、乌蒙山腹地,地形地貌独特,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气候特别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季风气候比较明显、阳光充足、降雨量充沛、立体气候突出,在这一过程中考虑到气象要素的分布并不连续,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气候边界”,这通常会影响植物作物的选择。 因此毕节这样的气候适合椪柑的生长,也造就了毕节椪柑美好的名声。
立体气候和气候较好地区的农业分布应当考虑到自然条件。 植物生长更好的区域不仅与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关,由于山地系统的横向分布不同,其动态和热效应也常常不同, 因此气候元素在不同方向上的组合也不同,这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 毕节有很多山区,其平均海拔在2000 米以下,但是山峰处于孤独的顶峰状态,而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是立体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 不同地区的热条件和水条件也存在明显差异。许多研究表明,毕节山区的降水分布不均且降水一年内分布不均,且区域间变化很大,垂直气候变化尤为明显,山上山下冷暖不同,高原盆地寒热各异,这些有利于多种动植物生长。 根据2010 年的统计数据表示,年平均气温在12℃~15.4℃之间, 年平均日照时数在995.2~1631.6 小时之间, 年平均降水量727.3~1193.2 毫米,由于复杂的山区条件, 特别是山区内河谷和山峰之间的海拔差异,小区域气候的垂直分布也不同于寒冷、温暖和炎热,因此其农业布局应当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众所周知,温度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一般是海拔每升高100 米温度就会降低一次, 不同地域中温度随海拔下降的速率是不同的。 毕节部分山区内受到积温下降的影响, 其种植系统从一年一次作物到一年两次作物不等,山脉两边的温度和阴阳坡度都不同。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毕节市境内有苔类植物近100 种,蕨类植物 34 科 130 种, 裸子植物 9 科 22 种, 被子植物155 科1809 种。粮食作物21 种950 个品种,其中豆类7种277 个品种。 油料作物7 种64 个品种、蔬菜有56 种395 个品种。 药用植物 1000 多种,主产半夏、天麻、茯苓、党参、杜仲等。有各类草场745 万亩,野生牧草45 科378 种。 鱼类 74 种,脊椎动物 387 种,黑颈鹤、白鹤属国家珍稀保护鸟类。 因此可以看出,气温海拔对于物种布局有着深远影响, 这必然会对当地的农业布局产生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和限制。 毕节山区建设规划和农业生产设计必须基于山区“立体气候”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继续发展以毕节椪柑为代表的果树,让毕节成为苹果、梨和柑橘的重要产区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山区坡度的不同,则可以依据当地条件进行种植,而山区“立体气候”复杂性很高,所以在选择耕作措施上, 相关农业技术人员应充分考虑山体两侧的阴坡和阳坡之间的差异。 通常,在阴坡上种植植物的上限应比向阳坡低200 米至300 米。种植应根据不同坡度方向的气候差异进行。 春天播种的植物需要考虑到春季多变的光照和温度情况, 农业技术人员应根据“立体气候”特征进行各种操作。 除了开发干果和新鲜水果, 在高山和深山中还建立了自然保护森林,通过种植耐寒的松树、落叶松、桦木和其他耐寒的树木来防止水土流失。 总之, 为了促进立体农业的发展, 农业技术人员必须考虑到山区的气候水平差异和“立体气候”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做好农业结构设计,做到扬长避短,并尽快改变山区农业的发展情况。
即使在山脉系统的同一侧, 山脉中不同的气候因素组合也会存在差别。 许多研究人员在考察了毕节著名的茶园后纷纷指出, 毕节著名的茶园中占东南坡度的比例在90%以上。这一事实进一步证明,不仅气候要素本身重要,而且气候要素的组合也很重要。
不同农业培养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 因此对横向(坡度)方向的要求也不同。 例如,毕节乌撒烤茶的主要产区位于山区系统的北侧或东侧, 其产地通常分布在气候较好的地区。 此外,由于北风容易通过冷空气直接灌溉,往往加剧寒冷和对植物的冻害,与之相反的是南风则促进了潮湿空气的顺畅流动, 这会对植物的生长有益, 毕节椪柑就是在这一原理下成为全国知名水果品牌的。
毕节试验区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乌蒙山腹地。 最高海拔2900.6 米、最低海拔457 米、平均海拔1400 米,年均日照1231 小时、 气温13.09℃,7 月份日均温仅为21.9℃,光热同期、雨水丰沛,享有“天然空调”之美誉,境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污染极少。 本文的研究说明了毕节山区立体农业的布局与地形和气候密切相关,而山脉的横向、 山脉的坡度和山脉的位置是影响农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因此农业技术人员只有合理考虑立体气候对于农业布局的影响, 才能够在未来更好地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产品,进一步发挥出毕节本地的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