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轮状病毒是导致犊牛腹泻的主要原因,当轮状病毒侵入到犊牛体内后容易引起肠细胞的损伤,导致产毒素性大肠杆菌的进一步感染,也容易造成其他细菌或病毒的并发感染,混合感染后的犊牛腹泻会更加剧烈,死亡率会大大提升,有时会接近100%[1]。
1947年首次有学者发现了轮状病毒可以感染小鼠,使之发生腹泻,而后1963年人们从电镜中观察到了轮状病毒的基本形态。1968年美国的学者第一次在新生犊牛的粪便中分离到了轮状病毒,证明了轮状病毒也是造成犊牛发病的病原之一。此后,在1973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这种病毒命名为轮状病毒[2]。轮状病毒是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不仅能够感染牛羊等家畜,对猴、禽类等动物也均有一定的感染能力。轮状病毒有内外两层衣壳,没有囊膜结构,呈20面体对称的球形。该病毒有两种形态,一种为光滑型,另一种为粗糙型,其中光滑型具有感染性,而粗糙型没有感染性。可以将病毒分为五个群,分别命名为A、B、C、D、E,其中A群的轮状病毒为典型轮状病毒,它能够感染多数哺乳动物。该病毒对脂溶剂有一定的抵抗性,在酸性环境下也有一定的抗性,经过胰蛋白酶处理后其感染性会增强。但其对1%次氯酸钠或70%的酒精较为敏感。
轮状病毒可以在小肠的上皮细胞中进行复制,当病毒在细胞胞浆中复制时会引起细胞的功能减退甚至死亡,这使得犊牛食入的乳糖不能很好的被消化吸收而聚集在小肠中,小肠内的渗透压增高,从而引起腹泻。
患病牛通常为7日龄内的犊牛,发病较为突然,最初,患病犊牛精神沉郁,哺乳量减少或不进行吮乳,体温有时升高,出现白色或黄白色的粪便,质地粘稠。随着病情的发展,腹泻逐渐明显,观察患病犊牛排出的粪便,可以看到黏液或血液。多数犊牛会有脱水症状,被毛凌乱,最后出现心力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直至死亡。在患病过程中,因病犊牛的抵抗力较低,如果此时犊牛的饲养管理欠佳,则很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加重病情。
4.1 诊断依靠临床上犊牛的腹泻很难区分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还是由其他细菌、病毒引起的腹泻,所以临床表现不能作为确诊依据。检测到病原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检测病原可以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收集病料得到病毒后在MA104细胞上进行培养,通常成功率在40%~70%之间,因成功率较低且花费较大一般不作为临床诊断的方法进行应用。另一种是电镜技术,不论是直接电镜还是免疫电镜都能够检测出轮状病毒的存在[3]。相较于检测病原,免疫学检测更加的方便,且准确率也相对可靠,临床上经常应用的有乳胶凝集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这两种方法对轮状病毒的检出率都比较高,且操作便捷,在临床的应用上有较高的可行性。当然,基因检测技术,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CR技术等也都能够检测出轮状病毒,但因这种方法对仪器设备的要求通常较高,很难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4.2 防治方法在治疗方面,对已经虚脱或严重缺水的犊牛应当紧急补水,但与此同时也应当注意患病犊牛酸中毒的情况,在补液的过程中应当纠正酸中毒。另外,在患病过程中,犊牛的小肠上皮细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所以应当减少口服补液,在纠正了酸中毒、高血钾、低血糖以及脱水后一般经过10d左右,小肠上皮细胞可自行恢复,症状减轻至恢复正常。中兽药对于治疗轮状病毒病也有一定的效果,中兽医认为该病为湿热证,湿邪会伤及脾胃,可以应用苍术来醒脾助运,加之茯苓渗湿利水,健脾补中,会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在国外,通常使用轮状病毒灭活疫苗预防此病,但是在我国还没有成熟的商品化疫苗可供选择,如果有条件的可以用自家灭活疫苗对牛群进行免疫,通常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另外,还要加强犊牛的饲养管理,该病主要是经过粪便-口腔的途径进行传播的,所以应当减少犊牛接触到粪便的机会,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发病率。及时的饲喂初乳也是减少该病发生的重要手段,初乳中有大量的母源抗体,能够帮助犊牛建立自身的抵抗力,所以在犊牛出生后应当尽早的饲喂初乳,首次饲喂量应当在2kg以上,连续饲喂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