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与实践
——以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为例

2020-12-29 11:39李玉飞凡雪龙向延娥鄢朝晖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课程

李玉飞,文 敏,凡雪龙,向延娥,鄢朝晖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3)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一种学科教育,而是一种新的教育范式和理念,旨在面向未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1]。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全新的概念[2]。2000年12月,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成立,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开端[3]。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我国各大高校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协同共进。但是,就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而言,鲜有具有行业特色的文献资料,理论内容宽泛,缺少针对医学专业特殊性的系统研究,没有可以直接应用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模式。

1 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1.1 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缺乏机会敏感性

创新创业意识直接决定了创新创业的精神原动力,相比其他高等院校,医学院校在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在专业领域局限、学习任务重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激发创新创业的主动性、提高对创新创业机会的敏感性,都是亟待攻克的难题。

1.2 创新创业课程不优,缺乏社会契合度

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课程多,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受限,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校选课,覆盖面小,学时少,教程短,理论教学与创业实践脱节。课堂上讲的都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没有随着当下创新创业大环境的改变而更新,学生无法获取更多信息,影响了综合能力培养,打击了学生的创业信心,也无法真正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这些都导致创新创新课程质量不高,极度缺乏社会契合度[4]。

1.3 创新创业体系不全,缺乏实践平台

当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但是由于医学专业性较强,普遍宣讲的创新创业理论太宽泛,并不适用于医学院校大学生,而且学生的实践平台均为单一的专业技能操作平台。创新创业课程定位不清晰、平台建设滞后且功能不健全等多种原因,使得医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发、信息搜集、资料整理等环节都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也没有将学校、医院、校友多方资源协调整合,打造出高质量的实践平台。

1.4 创新创业导师不专,缺乏针对性

教师是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但是医学专业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参差不齐,缺乏创新实践,没有创新成果,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一旦遇到瓶颈就无法突破,停滞不前。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无法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降低了教学质量[5]。只有保障师资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化水平,才能精准发力、正中靶心,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 设置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紧迫性

2.1 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创新创业教育归根结底属于素质教育,能从学习判断、问题分析、组织协调、实践操作和知识再生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能力,而这些正是优秀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早在数十年前,欧美发达国家就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成效显著,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勇于创新、大胆创业的医学生。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始稳步向前,但是对医学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不成熟,远落后于其他高等院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将医学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到了新的高度。探索一套成熟完善、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模式,成为提高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

2.2 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报考医学院校的学生逐年增多,医院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逐年提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对于创新创业非常迷茫。医学院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缺乏系统全面的指导,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缺乏立足医学背景的针对性强的创新创业课程,很难将专业特点转化为优势,找不到合适的创新创业方向,影响了个人潜能的发挥和专业价值的实现,极大地打击了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信心。医学院校应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医学生自身发展为核心,实施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建设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为社会输送优秀的实用型创新创业人才[6]。因此,探索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模式非常有必要。

2.3 医疗改革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疗改革力度空前,一方面创新体系、制度、模式,另一方面医疗服务领域向更深更广、医疗形式向多元化持续发展。医疗改革的深化和推进必须依靠新一代的医学人才去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互联网医疗服务、医患联系平台、医疗公益事业等,都是新一代医学人才利用新时代的方法助力医疗卫生事业。所以,只有不断探索适合的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模式,才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研究成果。

3 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模式探讨

经过不断摸索和研讨,我校已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文化课专业课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多元多层多体系课程建设模式。

3.1 改革学分设置,完善顶层设计

为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校选课设置,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锻炼创新创业思维[7]。该课程共48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课16学时,实践课32学时,2017年起作为专业必修课面向医学院所有专业学生开放。

3.2 建设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养

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多次召开课程建设专题会议,初步探讨制订了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规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文化课专业课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多元多层课程体系。一是建立导师人才库,从全校各个专业精选有丰富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有创新创业意愿或成果转化项目及第二课堂带教经验等的教师成立教学团队,推荐进入导师人才库。二是“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积极聘请医学专家、知名教授、医药公司管理者、成功创业校友等优秀人才成为兼职导师,为学生开展专题培训。可以根据人才库专家的擅长领域,自我推荐,双向选择,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3 建立孵化基地,参与项目竞赛

一是建立创新创业中心等实践基地,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实训教学相融合,拓展创新创业理论范围,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配合实验教学切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是建立科研项目平台,通过广泛分享创新案例与开办系列创新创业讲座,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大赛、“互联网+”大赛、校外实习等实践活动,使他们体验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分享创新成果,掌握创业流程,体验创业风险,进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2018年我校组织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新类)近50项,获学校立项25项,其中4项拟推荐参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第十三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由医学院专业教师指导、在校本科生主持的“双载药生物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其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获自然科学类一等奖,“生命弦续的跨越:基于湖南遗体捐献的实证研究”获哲学社会类三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在专业教师指导下,2016级学生主持的“二甲双胍新剂型对原位膀胱肿瘤的作用效果研究”“岩草通脑复神颗粒脑梗塞神经性恢复机制与推广”荣获长沙市第十六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三是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如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各个专业以赛促建,在本院组织初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良好的科研和竞赛氛围。

3.4 加强就业指导,重视创业激励

课程教学团队高度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会前讲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礼仪与面试技巧;会中指导学生制作求职简历,先后参加了湖南师范大学2019届医药卫生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2019年湖南省春节医药卫生人才交流会,鼓励学生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会后要求学生根据现场经历写求职心得体会。这能让学生提前预热,正确判断就业形势,准确定位自己,找到努力和奋斗的方向。

在校友总会医学分会的大力支持下,医学院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团队分两批组织2016级全体学生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湖南康寿制药有限公司观摩学习。我校优秀校友、杰出企业家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创业经验与创业心得体会,并与学生就创业条件、创业环境与创业准备进行了讨论,引起了在座师生的强烈共鸣。我校2003级优秀校友、长沙市隆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也与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为医学院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针对部分学生就业困难的实际情况,我们也进行了相应的补助,为2019届7名毕业生申请到就业创业困难补助2 800元,为5名学生申请到我校分子诊断与转化医学产学研示范基地资助的创新创业困难补助各2 000元。

3.5 加强人文渗透,营造“双创”氛围

一方面建设学生社团,成立不同专业领域的兴趣小组,举办各种创新创业讲座,小组成员以老带新传授知识,分享经验,提高创新创业的激情和主动性,形成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解读,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同时通过系列毕业生就业权益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到在求职与见习过程中应注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包括端正求职心态、了解政策形势、学习劳动法规、重视劳动合同、签订三方协议等。同时树立典型,报道创新创业优秀事迹,表彰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成绩和有影响力的优秀学生及指导教师,调动广大师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4 结语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有义务探索具有医学院校特点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学分设置,完善顶层设计;建设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养;建立孵化基地,参与项目竞赛;加强就业指导,重视创业激励;加强人文渗透,营造“双创”氛围。我校通过以上措施增强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及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大学生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