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良,陈珊珊,吴补领,徐稳安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 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总书记的讲话,既向高等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开展好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为不同课程间相互协同、相互促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院从2014年开始,在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实行混合式教学法,经过多年教学创新和持续改进,较传统教学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同时,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渐完成职业角色的心理转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为此,我们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混合式教学中,力求专业教学与人文精神培育相互促进。
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它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我院儿童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从2012年开始在四年级的授课中全程采用PBL教学法,2014年起尝试以PBL为主线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编制混合式教案及病例以及学生自学、PBL课堂研讨、线上学习、翻转课堂等一系列课程设计,让学生能主动发现和自主解决问题,获得能力提升。但这一教学过程中也面临若干挑战。
混合式教学不仅是“以教学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混合,还是面授学习、自定步调学习和在线协作学习的混合[2]。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在课前自习、线上学习并查阅资料、线下参与研讨、共同解决问题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对其独立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出较高要求,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是学习模式转变的基础。
我院将混合式教学设置在儿童口腔医学本科学习阶段尾声,专业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将进入全新的临床实习阶段,不再是单一的学生角色。如何帮助学生心理上快速进入医生角色[3],学会与患者打交道,学会关爱患者,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是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责任。
儿童口腔医学混合式教学,不仅向学生讲授儿童龋病、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等儿童口腔疾病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塑造人文关怀精神、坚毅的品格、科学的思维方式,将“传道授业解惑”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4]。
医学比其他学科更强调人文关怀,医学从来不只是一门“医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学的结构更像一个“人”,有两个支撑,一“撇”是技术的医学,一“捺”是人文的医学,也就是说,医学绝非一门完完全全的技术科学[5]。我们在儿童口腔医学混合式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希望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耐心与患儿及其家长充分沟通,倾听他们的陈述,急病患之所急,想病患之所想,从学生阶段起即注重人性与关怀意识的培养,促进医患关系和谐与诊疗过程的顺利推行。
大学生要想真正成为某一专业或学科的“行家里手”,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专业学科的认识和实践中自觉接受其指导,强化运用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无疑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是建功立业的必要条件[6]。在我院儿童口腔医学混合式教学中,应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量变与质变”等科学思辨方法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中,促进医学生进一步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
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7]。批判性和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特性。在混合式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坚韧不拔、崇尚理性、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儿童口腔医学开展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专业知识讲授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在案例设计、病例分析、卫生宣教等环节注重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以往在一些诊疗过程中,患者吐槽“排队1小时看病3分钟”,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患沟通不足、患者群体自觉自身需求关注不够的问题。关注患者的生命、健康、尊严和需求,不仅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也是充分掌握患者信息促进更好诊疗的需要。依照教学大纲,我们在儿童口腔医学混合式教学中设计了若干病例,在“牙体发育异常”这一案例中,我们特别设置了“与患儿沟通的注意事项及相关技巧、与患儿父母沟通的注意事项及相关技巧、儿童患者就诊时心理类型及相应接诊技巧、就诊儿童行为管理”等针对沟通方面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在求解问题过程中能换位思考,重视患者尊严和需求,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耐心倾听患儿家长的回忆与陈述,提炼重点与疑点,形成以患者个人与家庭为中心、更个性化、更切实可行的龋病精准预防管理方案。这一过程既是医者仁心养成的过程,也能结合儿童口腔医学的特点,更好地开展诊治工作。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方法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8]。我们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教学工作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例如,在关于龋病的教学环节,由于龋病属于多因素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我们鼓励学生在接诊龋病患儿的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勤于思考辨析这个高发的低龄儿童龋病背后的具体危险因素,为龋病的防治制定合适的方案。再如,我们针对地中海贫血患儿骨髓移植手术前龋病治疗的特殊案例,鼓励学生从“共性”和“个性”出发,既要从龋病防治原则的共性特点入手,也要结合这类特殊患儿的全身基础性疾病特点,以寻求最佳的个性治疗方案。这些细节处理,既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学中得到活学活用,也增强了对学科实践的指导、对患儿本人及其家庭尊严的关注。
在我院儿童口腔医学混合式教学设计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鼓励3名学生分角色演绎临床接诊中“儿童口腔卫生宣教”的具体操作。根据演绎,学生围绕“儿童龋病个体预防具体措施”“临床接诊椅旁个性化卫生指导”等主题分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再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知识梳理及总结,以此完成一系列连贯的教学过程,这其中如何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至关重要。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8],引导学生加强对大政方针的关注,自觉树立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同时结合医家古训“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观点,引出疾病预防之于治疗的优势,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9],强化学生预防为先的健康观念。此外,我们也重视对患儿家属的卫生宣教,在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科普,例如针对部分人认为“小孩子的牙反正要换的,烂了也没事”的陈旧观念,鼓励学生热心分享有效应对的方法及技巧,以循证医学指南鼓励家长做好每一天行为的“量变”,期待“质变”的到来。
儿童口腔医学是口腔医学中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同时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与技术性强,内容牵涉面广,假说理论多,研究进展迅速的一门分支学科。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以批判性思维辩证看待所学知识,积极思考,主动靠近并接触前沿知识,避免形而上学之思维陈固模式[10]。例如,教科书中的“根尖诱导术”是治疗年轻恒牙牙髓坏死的经典方法,操作方法相对简单,技术敏感性相对较低,但其治疗效果仅限于尽可能封闭根尖、控制或消除根尖周炎症,对于患牙牙根的继续长长、根管壁的继续变厚无明显作用,长期效果差强人意。在混合式教学中我们通过启发,让学生认识到该经典方法的长处与不足,并鼓励他们通过查阅文献及经典论著进行验证。因此,大部分学生便能发现“牙髓血运重建”这一当下研究热点,部分学生可能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继续深入学习的热情,这也恰好是引导学生向“牙齿再生”领域不断接近的过程。
在儿童口腔医学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懂医学、精医术、能看病的专业人才,也要培养怀仁心、有医德、能担当的“白衣天使”。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融合,可以实现不同学科育人功能的协同,更好地实现学生需求、学科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统一,这也是我院儿童口腔医学以PBL为主线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实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