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光明穴

2020-12-29 08:29张姣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7期
关键词:腧穴经脉光明

张姣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0 引言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施术的部位[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气穴所发, 各有处名。”每一个腧穴所在的部位和主治功能都有其特点,腧穴的命名正是古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根据腧穴的特点,结合自然、人文现象和医学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的。《千金翼方》云:“凡诸孔穴, 名不徒设, 皆有深意”。因诸腧穴名称内涵丰富,故腧穴释名成为针灸学术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通过对腧穴释名的研究,能加深对腧穴的理解,并将腧穴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从临床功效来说,腧穴或根据解剖位置,或根据辨证治疗,或根据特殊治疗作用命名[3]。光明穴,正是根据特殊治疗作用而命名。《灵枢·经脉》曰:“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光明穴,为足少阳胆经的络穴,别络足厥阴肝经,位于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 寸,腓骨前缘。本文以析光明穴穴名为例,剖析其内在文化内涵,以致其用。

1 光明之意

“光”, 《说文》谓:“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指火给人光明。古人对于光的认识来自于火光,更来自于日月星辰之光。《淮南子·本经》云:“日月淑清而扬光。”“明”, 《说文》谓:“照也。从月从囧。”《易·系辞》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指明亮,光线充足。《史记·五帝本纪》有言:“聪以知远,明以察微。”,《孟子·梁惠王上》亦言:“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都是用来形容眼睛明亮。不论是“光”还是“明”,最终都需要我们用眼睛去感知。目者,神之汇也。《道藏经》记载有:“左目神字英明,右目神字玄光。”二目之神名相合,则为“光明”[4]。

从所在部位来看,光明穴位于小腿腓骨前缘,取类比象,如同一轮红日,于辅骨之外侧冉冉升起,行至外丘高土之后完全展现,照耀整个大地,光明遂生[5]。从经脉脉气来看,目为肝胆所主,光明穴为胆之大络,《黄帝内经太素》卷九杨上善注:“光明即眼也,少阳、厥阴主眼,故少阳络得其名也。”

2 光明之用

光明之用,源起于“光”,体现在“明”。《广雅·释诂》注:“光,明也。明,日出有光耀也。”日出东方,阳光普照大地,带来的不仅是光明,还有温暖,故明目退翳、通经活络为光明穴临床应用之基础。

2.1 明双目之阴翳

光明穴最早见于《黄帝明堂经》,但直到明清时期的针灸著作方可见其治疗眼病的记载[6]。如《针灸逢源》曰:“雀目不能夜视,光明、肝俞、睛明、临泣、三阴交。”《类经图翼·诸症灸法要穴》云:“头面七窍病:(青盲眼)肝俞、胆俞、肾俞、养老七壮,商阳五壮,光明;(风烂眼)肝俞、胆俞、肾俞、腕骨、光明。”穴位是经络理论的基础核心理论部分之一,光明穴位置在小腿,看似与双眼毫不相干,但正如《针灸大成》所言:“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将其穴入其经,干系尽显。光明穴为十五络穴之一,属胆经、络肝经。《灵枢·经脉》言:“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络肝属胆…”;“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从经脉循行即可看出,不论是足少阳胆经还是足厥阴肝经,均与目关系密切。《灵枢·五阅五使》云:“目者,肝之官也…肝病者,眦青…”《推蓬寤语》有言:“目为神之牖。”以五窍对应所属脏腑,目属肝。光明穴作为沟通肝胆表里二经的络穴,具有治疗眼疾的作用且疗效应可观,由此可见一斑。

而近现代学者更是从穴名出发,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证实了光明穴可以治疗眼疾[6]。从作用机制观察,曹丹娜等[7]证实了垂直针刺健康人光明穴可直接对视觉通路V3 区、V8 区的神经元活动产生影响,且对视觉信息的传导进行转变;周全等[8]证实了针刺正常成人光明穴可对视觉系统转导通路整合有影响;而许金森等[9]证实了针刺常人光明穴对视网膜电图(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影响较为明显。从临床疗效来看,夏振君[10]采用推拿、耳穴压豆、光明穴穴位注射三联疗法治疗儿童弱视82 例,总有效率达96.9%。柳璐等[11]采用自制电脉冲刺激仪刺激阳白、瞳子髎、光明、攒竹、睛明穴治疗青少年近视56 例,总有效率占94.64%。胡慧等[12]采用以太冲、光明为主穴针刺治疗视疲劳综合症30 例,总有效率为93.3%。

2.2 明经络之郁痹

2.2.1 明下肢之痿痹

《针灸甲乙经》云:“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实则厥,胫热时痛,身体不仁,手足偏小,善啮颊,光明主之。”若足少阳经经气运行不利,实则气逆,在上可表现为头昏啮颊、目视不明,在下可表现为则下肢厥冷、胫酸膝痛;虚则气虚,气血无法通过经络的传注,输布濡养肢体,下肢遂痿软无力。《灵枢·根结》曰:“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光明穴为足少阳经经气所入之处,经气充盈。《灵枢·经脉》曰:“…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有别也。”光明穴在外踝尖上5 寸,足少阳经的络脉便由此分出,与足厥阴经相交,并下络于足背部。无论是从根结理论还是经脉循行,光明穴均为足少阳经经气的汇聚点和枢纽。故凡是因胆经经气不利所致的下肢痿痹诸症,皆可取之。《小品方》有言:“孔穴去病,有近远也。头病即灸头穴,四肢病即灸四肢穴,心腹背胁亦然,是以病其处即灸其穴,故言有病者可灸,此为近道法也。”病在下肢胆经者,取光明穴,这亦体现了腧穴近治作用的基本作用[13]。

2.2.2 明双乳之郁结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肾气盛而天癸至,两乳发育逐渐成熟;肾气衰而天癸竭,乳房亦走向衰萎。乳房的生理病理状况,在五脏六腑中,与肾的先天精气,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肝主疏泄而藏血的功能密切相关;在经络上,与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及冲任二脉息息相关,即乳头属肝,乳房女属胃而男属肾,冲任二脉则均起于胞中,上行发而为乳。若是其中任一脏腑或经脉出现病变,均会对乳房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肝为风木之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善调畅气机却又易形成肝气郁结。《针灸大成》中记载有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歌:“肝主胆客,气少血多肝经之经…太、光二穴即安宁。”乳房与肝干系密切,肝与胆相合,肝经主病,可取肝之原穴太冲、胆之络穴光明治之,见效可佳。

3 小结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针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路史》记载的伏羲氏“尝草治砭,以制民疾”,到《山海经》中“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的描述,皆可说明针灸历史悠久。腧穴作为针灸的理论基础,在《内经》中被称作“节”、“气会”、“气府”、“骨空”,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方通称“腧穴”。由最初的“以痛为腧”阿是穴不断拓展、完善,到如今十四正经的经穴、奇经八脉的奇穴、耳穴、董氏奇穴等,是经过了无数代医者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得来的成果。祖国医学注重“实践出真知”,每一个腧穴的作用都是在经历了可观的临床实践后,由医者慢慢摸索、归纳,联系自然人文,通过不同的描述方式表达出来,而代表该腧穴的穴名也由此而生。每一个腧穴的穴名都具有深刻的内涵。以“光明”为穴名,乍听乍看都会认为此穴可用于治疗目疾,然而在宋代以前的针灸学著作中却并没有相关记载[6]。这让许多医者都会产生疑惑,进而采用不同方法从诸多方面去考证,最终得出光明穴确实可以明目通络。从穴名考据出穴位的作用,又通过穴位的作用验证穴名,这是一个良性地加深对穴位理解的过程,也能为腧穴治疗临床疾病拓展新思路[14]。 “光明”穴是如此,其它穴位亦可如此。笔者在上文叙述中有谈及光明穴疗乳郁之用,但不论是古近代书籍还是临床应用中均少有涉及,值得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腧穴经脉光明
遇见光明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黑暗中的光明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旅途止泻按脾腧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走向光明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中国最早的人体经脉漆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