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伦
诗人写一首诗,往往有隐藏的动机。有的是在诗歌中寻找他者,有的是在诗歌中寻找自我。有的,则是用一首诗歌,寻找喜欢这首诗的读者,寻找艺术知音。而女性作者,往往更注重诗歌与内在心灵的呼应,以期能听到诗中荡漾的回声。
夜鱼的诗歌,就明显具有“寻人”的意思。在《湖水与黑暗之间的缝隙》中,诗人身处湖水,寻找着“一道狭长的阴凉”,找到那条“缝隙”,那里有自己绚烂而又虚妄的一生,从而完成“轮回”般的自我寻找。初梅的《中秋月圆记》中,“异乡人”用整个夜晚注视着月亮,她在寻找“那缺失的一小部分”。这个异乡人,“快变成空心”,有了自我的缺失,她在努力找回。“异乡人”与“月亮”有着物我两端的游走和契合,月即是人,人即是月。而《就像你小时候偷吃了点心》中的意趣,则是从谬误中寻找到诗意的准确。生活的庸常,会让人时不时旁逸斜出,看似无用的美好事物,往往是诗人不由自主的真正“寻找”。《分裂》中,一个女人“分裂”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其实也是“我”对“另一个我”的发现。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即便是“二十四重人格”之间,也是可以寻找和交流的,既相互陌生又相互熟悉。
张丹在《黄金时间》一诗中,叙写了想象之爱和现实之爱的产生和消失,诗人在寻找多年前的自己和一种诞生之美,而这种美经过时间的浸染,成为了“悲剧”,而后“我的孤独会战胜我的悲剧”。最后,诗人试图寻找白纸一样的纯净时间,那时候“人应当一无所知,一无所获”。《英国病人》中“你”,寻找的是“回忆”中的情感,“那痛是绝对,这爱是交织”,寻找的是“命运”,是“脱口说出,妻子”。
此外,楚小朵寻找的是《窗外的雨》中和雨水相遇的人,是《这里该有蔷薇》里,在雨隐匿的言辞中请出的蔷薇;林哥儿则在《恩人》中,代替农舍的种子寻找“迁往城里”的恩人,也是诗人在寻找逐渐消逝的田园怡情;惠子的《看雨》创设的是青龙峡的“透明的性格”,是在寻找雨境,以及 “等着看雨中的你”;李田田寻找的是一地野花,是“黑夜里最温柔的朋友”,寻找的是那些名字里“藏着一个故事”,她还在从山里孩子们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他们会替我长大”;黎子在寻找梦里的老虎,从虚拟中找到困兽,人性化的它“游荡互联网”,具有“调度万物”的气度;苏娜在漫步中寻找着山间的“一汪水”,一汪洗涤自己阴影的水;白雅楠寻找的是父亲的黑发中的一只鸟,是见证了岁月和亲情的“白头翁”。
由此可见,每首诗都是一则寻人启事,每首诗都是诗人对这个世界的询问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