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陈斌,邢坤,邵靓,王英,王印
(1.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成都,610041;2.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四川 成都,611130)
目前,受非洲猪瘟疫情和土地政策收紧的影响,楼房多层立体式养猪模式迎来建设热潮,广西、黑龙江、河北等地都在积极摸索并取得一定成效。楼房多层立体式养猪模式是有效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就楼房多层立体式养猪模式在生产、防疫、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及问题进行论述,为四川省发展楼房多层立体式养猪提供参考。
1.1 土地利用率高 以某在建的8 层立体养猪场为例,占地总面积约8 亩(1 亩≈667 平方米,下同),其中单层楼面积约5 000 平米,建筑总面积约40 000 平米,建成后可容纳种猪6 400 头,达到年出栏16 万头仔猪的生产能力。同规模传统单层猪舍,占地面积则至少需240亩,多层立体养猪场用地面积仅为传统养猪场用地面积的1/30,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建好的楼房猪舍使用年限至少50年,普通猪场10年使用期。
1.2 条件控制高 多层立体养猪高度集中,各种管道线路铺设路径更短,容易实现自动化机械化。例如环境条件控制方面,采用全系列水帘降温与地热加温封闭系统,在夏季温度适宜时,将通风口全开,高层通风、透光,空气清新、凉爽,苍蝇、蚊子较少。冬季将通风口或转帘扣严封闭,及时清理粪污,控制湿度,较未安装采暖的平房保温效果更好。
1.3 环境污染减少 多层立体养猪可充分利用楼房势能落差,将各楼层粪尿收集到低处,减少环境污染面积,再配套先进设备,对粪污、废气、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养殖。目前较好的养殖企业,通过建设配套的有机肥厂,将收集的粪污采取分离、除磷、除氮技术进行处理,实现粪污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将猪场的废气通过负压风机进行降温通风,经过微生物处理净化后排出楼外,有效治理室内废气,同时极大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用密封管道运送死猪和胎衣,集中焚烧进行处理,杜绝交叉污染,实现零排放。
1.4 人力成本减少 楼房猪舍的结构利于安装现代化设备,实现智能监控、自动饲喂、测膘等工作,养殖高度智能化和数字化,极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传统养殖100 头母猪需要7 位饲养员,自动化养殖5 000头母猪仅需10位饲养员。
1.5 生物安全优势 楼房养猪在生物安全防控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国内爆发“非洲猪瘟”疫情时,一些企业的楼房养猪场实现零感染。一是楼房养猪与周边环境接触交流少,且空气流通较好,苍蝇、蚊子等传播媒介少,生物安全更易控制,也极大地降低了场外投毒的风险。二是高度自动化、机械化操作,因人员流动导致疾病扩散的风险大大减少。三是每个楼层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有效避免空气、饲料、猪的流动,成为独立且封闭的生物防控系统。
2.1 建设成本高 楼房猪场固定资产投资比传统猪场高20%~30%,且运用较多智能化技术和配套设备,总体投资是传统猪场的两倍。设计过程应充分考虑建筑高度、功能分区、循环养殖模式等,使养殖便利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2.2 技术水平高 我国楼房多层立体猪场建筑设计、工程施工、养殖流程等方面尚无国家或行业标准可遵循。标准化设计、结构和建筑材料配置、多环节施工、预决算规范化处理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建成的猪场在养殖过程中也可能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
2.3 用地审批难 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提出,允许养殖设施建设多层建筑。但多层建筑养殖在各地区发展程度不同,如何办理用地许可手续,在不同地区操作中可能遇到不同的难题。
2.4 土地复垦难 现行的《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适用于生产建设活动的退出及复垦,但传统的生产建设活动多为地下或平面模式,平房养猪退出之后,土地比较容易复垦和变更用途,楼房养猪退出之后,土地复垦以及用途变更面临较大障碍。
3.1 尽快制定和出台国家标准“楼房”不是简单的楼层叠加,需考虑疫病防控、环境保护等因素,进行严谨科学的设计建设。应加大科技攻关,对楼房多层立体养猪场的建设及养殖模式进行总结、规划、设计,尽快制定和出台国家及行业标准,更有效地推进该模式的发展。
3.2 提倡大型养殖企业转型 支持和引导经验丰富、财力雄厚的大型养殖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新建多层立体式养猪场,或对现有传统养猪场进行改造,逐步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发展,达到节约土地、减污环保、防控疫病、恢复产能的目的。
3.3 解决土地复垦等难题 目前,国家已出台政策允许养殖设施建设多层建筑,并要求各地根据本区域农业生产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合理确定用地规模和建设标准。需进一步对楼房多层立体养殖用地的取得及退出复垦条件进行细化明确,以更好解决楼房多层立体式养猪的首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