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对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再思考

2020-12-29 00:03:57黄宏刘晓冬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短板公共卫生应急

黄宏,刘晓冬

(1.温州医科大学健康评价中心,浙江温州325035;2.浙江省流域水环境与健康风险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温州325035;3.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从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暴发到2020年3月2日15时15分,全国累计确诊80174例,累计死亡2915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全国整体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令人担忧的是,境外疫情输入性风险不断加大。目前,病毒源头仍未确定,要取得这场“战疫”的根本胜利需要继续努力。公共卫生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在本次COVID-19疫情的防控过程中,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集中暴露出了许多短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反思。放眼未来,我们要痛定思痛,未雨绸缪,补齐短板,为防控将来可能发生的新发传染病疫情做好准备。做好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保障[2]。在COVID-19疫情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现存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再思考,提出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1 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现存问题

1.1 公共卫生人员数量短缺 从2014至2018年,我国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人员分别增加了28.4%和12.1%,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人员仅增加0.9%,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则下降1.1%。据2014年中央编办、财政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下发的《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指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疾控人员编制配置数分别为96236人、73937人和69956人,但到2015年实际分别为67575人、61723人和61632 人,人员数量短缺问题十分严重[3]。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系统开展了大量工作,包括流行病学调查、排摸可疑人群等,很多疾控中心出现人员捉襟见肘的情况。

1.2 公共卫生人员学历偏低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是公共卫生系统的核心部分。但是,长期以来门槛比较低,特别是大量非专业人员的涌入进一步拉低整体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目前,我国疾控系统中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和本科学历的比例分别为6.2%和34.8%,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合计59.0%[4]。以浙江省为例,尽管是经济发达省份,浙江省疾控中心的硕士及以上人员仅占10%左右[5]。由于存在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偏低,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较弱等短板,严重阻碍了疾控系统的稳定发展和高效运行[6]。

1.3 公共卫生人员发展空间受限 专业技术职务是公共卫生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截至2017年,我国疾控系统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为11.6%、30.5%,而初级及以下的人员占57.9%[4]。以浙江省为例,省级疾控中心正高、副高、中级和初级职称核准比例分别为15%、25%、45%和15%,市级平均核准比例分别为10.5%、21.7%、44.3%和23.5%,县级平均核准比例分别为3.4%、13.6%、44.8%和38.2%[7]。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大部分在基层,而越往基层高级职称核准比例越低,进一步限制了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再加上公共卫生系统待遇普遍偏低,人才流失严重。

1.4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足 高校是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主要阵地。2000年以前,全国设置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只有46所,到2010年增加到92所,到2019年增加到104所[8]。相比之下,2019年设置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高达163所,另有42所高校设置临床医学(8年)或临床医学(5+3)专业。以浙江省为例,2019年设置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浙江大学医学院、温州医科大学、宁波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和杭州医学院5所,总共招生人数仅300名。相比之下,仅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类专业的省内招生人数就超过600名。总的来说,预防医学专业的招生规模远远小于临床医学专业。

1.5 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有待推进 为健康中国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使命与重要机遇[9]。2019年,设置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为75所,远低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102所和106所;设置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为36所,同样远低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48所和56所。一方面,公共卫生系统的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而大量非专业人员涌入;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数量不足且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并不从事公共卫生工作。如果长期如此入不敷出,将对公共卫生体系造成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损失。

1.6 公共卫生与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在现实中,医疗系统与公共卫生系统被人为分割为两个体系,而且裂痕越来越深[10]。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涉及到文、理、医、工、政、经的融合,但是现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对应急防疫方面的重视明显不足[11]。疫情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问题,“重预防轻应急”则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由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补齐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面的短板将是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

2 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2.1 数量和质量两手抓,培养好公共卫生人才 公共卫生系统除了存在服务人口基数大和从业人员短缺的尖锐矛盾,还存在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偏低,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较弱等短板,严重制约了公共卫生系统的稳定发展和高效运行[3,6]。长期以来,公共卫生被狭义划为预防医学,忽视了应急技术、健康教育等,即使是在预防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12]。未来,要坚持数量和质量两手抓,培养好公共卫生人才。第一,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要继续扩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并提高基层定向生比例和补贴以稳定基层队伍。令人振奋的是,2020年我国将会扩大研究生和专升本招生规模,其中研究生招生规模扩招18.9万人,公共卫生专业将会重点扩招。第二,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改革,着重补齐公共卫生教育“重预防轻应急”的短板,实现公共卫生应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第三,推进公共卫生教育的国际合作,本科阶段可采取“3+2”模式,研究生阶段可采取“2+1”模式,培养国际化的公共卫生人才[13]。第四,推进公共卫生教育“5+3”模式[14],毕业生同时获得公共卫生硕士(masterofpublichealth,MPH)学位证书和公共卫生医师资格证书。第五,允许自行设置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同时开放执业医师考试资格限制,允许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报考执业医师。

2.2 顶天和立地分好工,用得对公共卫生人才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15]。要用得对公共卫生人才,既要在整个卫生系统上明确公共卫生机构的职能,又要在公共卫生机构内部明确职能并完善管理办法。第一,重新审视公共卫生机构的职能,如果有必要列入公务员系统或者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则果断列入。第二,如果公共卫生机构仍然保持一类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就要做事业单位应该做的工作,即该顶天(从事基础研究)的顶天,该立地(从事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立地,而不应该去承担不应该承担的行政责任。第三,要尽快改革职称评定政策,特别是破除“四唯”毒瘤,让不同岗位的从业人员能够安心好本职工作,不再为职称评定不务正业、本末倒置。第四,适当扩大高级职称核准比例,向基层和艰苦地区公共卫生机构倾斜,提升公共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第五,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管理办法,特别是在岗位聘任上要坚持“量才使用、能上能下”,破除职称终生制。

2.3 待遇和事业双留人,留得住公共卫生人才 近几年来,国家、省、市、县各级公共卫生结构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以中国疾控中心为例,近年来流失专业技术人员达160余人,绝大多数为中青年业务骨干,其中“千人计划”“杰出青年”等优秀人才流失殆尽[16]。痛定思痛,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公共卫生机构待遇太差、职业成就太低。国家“公共卫生专项任务经费”的项目拨款从2014年5.29亿下降到2019年4.50亿,疾控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几乎不变,待遇自然下降而物价并不下降。此外,公共卫生一直得不到社会的足够重视和尊重,属于冷门行业,导致从业人员找不到成就感。要留得住公共卫生人才,务必坚持待遇和事业双留人。第一,国家要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切实提高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福利待遇。第二,是否恢复公共卫生机构检测职能,需要根据各个单位重新定位定性后确定,但是尽快提高快速检测能力及其必要。第三,扩大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执业范围,将公共卫生医师和临床执业医师同等看待,从根本上提高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成就感。第四,积极组织开展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帮助公共卫生从业人员提高业务能力。第五,推动建立医疗卫生共同体,打通医疗和预防体系之间的桥梁,实现人才互通和利益共享。

3 结语

育人、用人和留人是一个有机体。对于高校等育人单位,要坚持质量和数量两手抓,重点补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重预防轻应急”的短板,培养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人才。对于疾控中心等用人单位,要做到顶天和立地分好工,在明确自身定位和职能的同时,要给与不同岗位的人才足够的发展空间。对于卫生健康委员会等职能部门,要落实待遇和事业双留人,既要尽快切实提高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又要提升其社会地位和职业成就感。

2020 年2 月14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17]。疫情的暴发是不幸的,但是能够及时反思并尽快补齐短板,以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新疫情,这又是庆幸的。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将进入新的阶段,只要坚持育人、用人和留人“三管齐下”,我国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将会越来越优秀和壮大,也将会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短板公共卫生应急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执行“强制休假”还需“补齐三个短板”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立新标 补齐劳动防护短板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4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 01:05:40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5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补齐短板 建好“四好农村路”
中国公路(2017年17期)2017-11-09 02:25:00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