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清辉
(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清晖智库创始人)
做好大循环、双循环,这就需要每一个个体共同参与,包括企业参与其中。企业既是各种产业链之间的一环,又是大循环、双循环中的一部分。企业的双循环需要两方面共同发力,一个是各级地方政府,一个是企业自身。
“大循环”“双循环”已然成为高频经济词汇,从当前发展背景来看,这两个词将如同“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词汇一样,将助推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推动与我国友好往来的其他经济体的整体繁荣。
循环有很多种意思,例如系统循环、生态循环、数字循环,无论哪种循环,其意义都离不开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我们所讨论的循环,即发展中的循环也是如此,简单来看,“购买—加工—销售—盈利—再购买”的循环过程,既是一种产业链,又是一种生产过程。没有这种生产的循环过程,发展就是一潭死水。经济发展离不开贸易,贸易所依靠的流通是发展的关键,资金、生产资料、劳动力、技术等各方面的流通,推动贸易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从传统的“我生产,你来买”演变成为“你提需求,我来制造”。
资源的不断优化配置,多种要素的流通构建成的整体,实际上就是循环。2020年以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病毒这一突发的不确定因素,导致全球多数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滞,即令原本相对畅通的经济循环因不可抗力而出现阻塞。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目光短视,以饮鸩止渴的方式拉起贸易保护主义大旗,这种以此提振自身经济的方式,令全球经济循环受到更大影响。一大堆负增长的GDP数据,亦是反映出本就面临重重困难的全球经济,又因循环受阻碍而持续低迷。
对民众而言,循环受阻的最大表现,就是无法购买到意向商品。由于产业停滞、企业停工,原本能够正常供应的商品出现断供,原本供给均衡的商品随之转变为供不应求,价格也快速上涨;同时又因为企业停工、无法盈利的困境使得企业无法向员工发放工资,有些撑不住的企业宣布破产,在穷人越多、物价越上涨的环境中,社会越容易不稳定,发展更是会进入恶性循环。这也是为什么有国家在新冠疫情还没有得到控制的时候,就急匆匆要求企业复产复工,要么感染疫情而死,要么因为没钱而饿死,这是一个无论怎么抉择,都是血和泪的艰难选择。
可见,企业在循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面积的停滞对区域经济、宏观经济的打击可谓致命。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问题。做好大循环、双循环,这就需要每一个个体共同参与,包括企业参与其中。企业既是各种产业链之间的一环,又是大循环、双循环中的一部分。
企业如何在“双循环”中发挥作用,需要我们从宏观方面来分析。我认为,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循环能够起到良性循环作用,需求将成为投资的指引,投资会成为生产的推动,生产和消费两者相互作用,消费将反映并激发市场的需求。换言之,双循环遵循的前提是“结构性供给侧改革”。
在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为快速复苏而采用的刺激方式,只会让发展昙花一现,随后可能会因为供过于求、资源浪费、通货膨胀、债务压力的因素再度承压。实现双循环,不是任意产品、产业都能进入其中,也不是任意要素都能长期循环,只有有效供给符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时,才能实现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以及资金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移,以此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
我认为,企业的双循环需要两方面共同发力,一个是各级地方政府,一个是企业自身。
各级地方政府要做的是,在国家调控下,对企业的指导、支持性工作。
第一,政府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实力以及创造的社会价值,向不同的企业提供不同的政策便利,如人才激励政策、科技创新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行政绿色通道等等,一方面为企业减少负担、增加动能,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分工,为宏观经济增加新动能。
第二,政府根据社会发展、市场需求,指引企业向符合实际情况的方向实施创新升级,通过宏观调控实施整体的合理布局,推进各产业的合理分工。防止各类企业一窝蜂扎入所谓的“风口”,防止盈利可观的产业在“烧钱”的竞争中由盈转亏,避免热钱导致的资源浪费和资金损失。
第三,政府在行政上、政策上,为企业在遇到不可抗力的情况下,通过合理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例如在今年疫情期间,许多企业在生产中遇到困难,各级地方政府都派出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指导部分企业的复工复产,为遇到困难的企业出谋划策、牵线搭桥,帮助众多企业渡过难关。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企业未来还会因海外敌对势力的不平等制裁而受到影响,这也需要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多渠道化解企业风险,为企业的发展撑起保护伞。
简而言之,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优化营商环境。
企业自身需要做的事情更多,例如要持续创新,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善于开拓市场,要敢于多方合作,不论如何发展,企业要做到的是合理使用各种资源、尽能力贴合市场、服务好消费者。
第一,企业要有新思想、新技术、新血液。经济循环需要企业存活,企业存活就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我国对外开放不仅是打开国门,同时还是思想的升华,越是因循守旧、在有发展机会时还满足于现状的企业,后续成长中的压力会逐渐增大。
合法合规、同步时代甚至于领先一步的思想,将作为战略指引企业走向更高、更大、更强。通过新战略、新思维、新策略实施创新,能帮助企业立足于其基础,进行专业化或多元化战略扩张;引入新技术、新动能,将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效率,落实战略布局;引入新人才,培养新生力量,在不变根基的情况下平稳完成企业领导班子、技术骨干、专业岗位等的新老交替,令企业永葆生机,敢于直面各种难题和挑战。
近年来,不少老字号企业都在走下坡路,他们所谓的创新总是紧抱着“老字号”大腿,东施效颦的成果不尽人意。很多企业对“新”存在误解,认为想法与之前不同的就是新,结果越是创新越是退步。新不是换汤不换药,不是将别人的东西照搬过来,不是觉得什么点子好就做什么,而是要经过反复的科学论证,是谨慎、慎重的决定。真正的新,是企业能在当前风云变幻莫测中,不被市场淘汰的。
第二,企业产品要贴合市场,服务消费者。企业存活需要具备持续的盈利能力,大方面涉及到产品和销售。我们要做的产品是否有市场?我们要做的产品面对的消费人群是什么样?这不只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是需要企业在消费者群体中调研分析的问题。产品不盲目自大,能够解决消费人群某项所需,在市场上具备竞争力、能够占据某行业一部分较为稳定的市场份额,这类产品才不会让企业做无用功,销售后盈利的资金再投入生产,资金的循环流动使得企业可以正常运营。
近年来各种热点层出不穷,许多职业创业者纷纷扎入各种热点,企图大赚一波快钱,实际上热点之下往往是冰火两重天,许多企业在烧钱斗争中也烧灭了自己,好不容易存活下来的企业又因变现能力不足而被抛弃,大量被创造出的就业岗位又一次消失。也有企业推出不切实际的产品,最终因为无人购买、没有资金回流,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第三,企业要敢于研发,做好产品迭代。人们日常使用的产品,很多都在不知不觉中更新换代,例如手机从以往的直板、翻盖变成了触屏,电视从显像管到液晶再到OLED电视,手机中使用的APP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功能扩充。要敢于研发,创造更多消费者需要的功能,始终保持产品的亮点、保持消费者中新鲜度,不断提升产品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提升自己全球的品牌知名度。
研发需要大量的成本,并且存在研发失败、白花钱的风险,这也导致有的企业不愿意在研发上下功夫。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在二三十年前电视上投放广告的知名企业,如今已经默默无闻,他们自以为豪的产品已经被市场淘汰,等醒悟过来想奋力追赶时已经太晚。
第四,企业要加强企业间合作,构建良性竞争环境。企业发展不能孤芳自赏,虎视眈眈将同行企业视为敌人,反而会使自己发展更加闭塞。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相互交流成功经验,形成产业同盟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保证行业向好发展,自身也将因此受益。
第五,企业要用对人才,善待人才。人才是企业关键的生产力,优质人才有助于企业的战略决策,有助于企业的产品研发,有助于企业的品牌建设和产品销售,将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通过一系列善意的激励方式善待人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
上述建言既有企业的发展要点,也是对企业参与双循环的建议。简单来说,就是在政策指引下,做好自己,不断创新,以更多的盈利点创造更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