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皓
小时候,何奕佳特别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一方面,她总觉得将来找不到工作了,才会被迫当老师;另一方面,生于教师世家,何奕佳总想着未来得做点完全不一样的事才更具挑战性。没想到,大学选专业,即使何奕佳自觉完美地避开了所有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可阴差阳错的,不仅所选的新闻学隶属于文学院,所在的学校也还是一所师范院校。
本立志要当一个正气凛然的好记者,过上成天扛着单反走南闯北的生活,像曾經读过的柴静、白岩松深入“非典”、“98洪灾”现场一样,但实习期间,何奕佳越发发现,光有“新闻理想”是不够的,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是无法通过一篇稿件就能进行改变的。何奕佳转而发现了教师职业的好——教会年轻的孩子们如何对待自己、对待身边人,如何应对复杂的社会。就这样,当老师成了何奕佳完成梦想的另一种方式。
走上讲台之初,许多人告诉何奕佳,新老师一定要一开始建立威信,和学生保持一定距离,这样才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但在何奕佳的观念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的从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不管学生还是老师,原本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只不过在各自成长的旅途中遇到了彼此,然后相互成就着走完剩下的路程。于她而言,师生之间最完美的关系,应当是彼此欣赏、彼此崇拜、彼此相依。
于是,何奕佳决定坚持自己的想法:首先做自己,其次才是成为学生们的老师。何奕佳从不刻意在学生面前“扮演”教师这一角色,而是真实地在学生们面前展现自己在教学外的各种爱好:唱歌、电影、乐器、旅游、拍照……班会课上,何奕佳常常一时兴起,就给学生们即兴唱一首歌,又或者课间在教室弹奏尤克里里,再如带着学生一起写影评……
因为何奕佳的真实,学生们也渐渐放下了对老师的“戒备”,主动找到何奕佳倾诉青春期的大小烦恼,“老师,我喜欢上了一个男孩子”“老师,我周末不想回家,就想待在学校,一回家就有数不尽的唠叨”。当意识到这个现状,何奕佳知道,她的“实验”成功了。
对于那些在生活和学习上出现困扰的孩子,何奕佳最喜欢通过“逛操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约谈对话。师生二人,一边在操场走圈散步,一边聊近期的困扰。在这样放松的形式和空间下,学生们很容易便打开内心,德育工作也由此顺利开展。
孩子们喜欢亲昵地称呼何奕佳为何好好、小仙女,在何奕佳这里,学生们也有各自不同的名字,比如鲍勃、何晏晏、小刘……如朋友一般的师生关系为何奕佳的教学带来了额外的收获:上课回答问题时,一些孩子爱面子、怕出错,但因为知道何奕佳希望得到配合,所以即使不知道,他们也会鼓起勇气尝试回答。
何奕佳常在朋友圈晒学生们对她的夸奖、给她制造的小惊喜,不少家长们留言都说“孩子们情商真高”。但在何奕佳看来,学生们只是恰好拥有表达爱的能力,且毫不吝啬这种能力而已,这在她看来是最宝贵的东西,也是她作为老师拼尽全力想要保护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