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选 做物理教研路上奔跑的蜗牛

2020-12-28 11:49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0年1期
关键词:刘老师名师课题

工作室的沙发上是还没来得及整理的被子,他已经连续一个星期睡办公室了。各种培训、研讨、讲座、会议,这个月的刘新选异常忙碌。

“事情很多,必须得样样落实。”听完专家讲座,亲自把导师送回宾馆,马不停蹄地回到工作室,刘新选这才有时间接受采访。他做事细致严谨,事无巨细,几乎都是亲力亲为,这段时间有些分身乏术,好在现在都一一落下帷幕。

一天后是他母亲过世3周年的日子,照家乡的规矩,他必须得当天回去给老人家立碑。“幸亏和这次的工作错开了日子,不然又是个两难的事儿。”从事30年了,这种两难的情况,他遇到过太多次。

1995年秋天,一歲多的女儿被一瓶开水浇伤小腿,造成中度烧伤,医生要求住院治疗。他为了不耽误上课,反复和医生沟通,最后医生答应可以不住院,但要保证按时到医院换药。但这其中难免有疏忽,如今孩子小腿仍有大面积伤疤,这也成了他心中永远的愧疚。刘新选的父亲中风8年,他也只有在假期才能回家陪上几天,父亲弥留之际,正是1997年高三紧张备考之时。11月12号晚上10点,晚自习放学后,刘新选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电话,而这些未接的电话也意味着他错过了见父亲的最后一面。在父亲与教师之间,女儿与学生之间,他总是把教师和学生看得很重,这让本应平衡的天平总是向教师和学生倾斜。

大多数时间里,他都一心扑在工作上,天平的另一端,是对家人的愧疚。所以,每逢到外地出差,他总是大包小包地给妻子和女儿买些礼物,平日里的“工作狂”在这一刻也流露出丈夫的浪漫和父亲的柔软。

对工作的忘我投入,让他收获了学生的喜欢和不舍,家长的认可和感激,同事的崇拜和点赞,以及那一张张几乎能摞成墙的荣誉证书。“河南省首批十大中原名师”“中原千人计划”成员、国家“万人计划”成员、“河南年度教育新闻人物”“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学员……

“做一只快乐奔跑的蜗牛”,这是刘新选常常念叨的一句话,他说,蜗牛虽然爬得慢,但是坚定执着,扛着责任始终向前“奔跑”,这是他成功的过往,也是追求的未来。

求知欲,走上教师路

1987年,刘新选以超过省控重点线11分的成绩报考师范、选择从教。聊起从教初心,他说仅仅是出于对“老师啥都会”的朴素崇拜,走上讲台之后,随着对教育生活的不断体悟,他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日渐增强,其中两次他本有机会去到更好的岗位,但他毅然决然坚持做一名老师,因为他对教师这个岗位有了执念。

“坚持不该坚持的,就是固执;坚持应该坚持的,就是执着。”刘新选说,正如物理学家法拉第坚持研究“磁生电”一样,他相信物理学具有和谐统一与对称之美,既然奥斯特发现“电生磁”,那么在一定条件下,磁一定会“生电”。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法拉第十年如一日,终于发现了“磁生电”的规律。而固执与执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与信念。

“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除了让学生能够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之外,还要培养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生存的品质。”刘新选当年险些与大学失之交臂,复读一年之后才考上了师范,所以帮助学生考上大学成了刘新选最基本的愿望。但是考试之外,“教他们成为一个遇事豁达、处变不惊的人”才是他更看重的。

一改物理学科抽象、枯燥的形象,他将物理课上得妙趣横生,又在细微处实现了学科育人。如用“功能原理”引导学生学习要用“功”,把“分析综合”通俗阐述为“顺瓜摸藤”,要像“居里夫人”(据理服人)那样分析解决问题,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打架现象”的物理学后果……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中享受课堂,也在格物明理中感悟人生。

“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愿我的谢意化成一束永不凋零的鲜花,给您带来芬芳。”“选爷,我们爱您,谢谢您陪我们走过的这些愉快的日子。”“刘老师,我即将赴新加坡留学,特向您报喜!我有今天的成绩,一定要感谢您,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记得您这位尊师!”与他取得的大大小小的上百项荣誉相比,他说自己最在意的还是学生们的这些“只言片语”,因为对一个老师来讲,这些是最幸福、最骄傲的认可。

“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老师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差异化发展;学生没有缺点,只有特点,老师应视特点为转化成优点的出发点。”刘新选说,教育本是扬长的事业,有教无类,扬长避短,发挥评价的促进而非甄别功能,运用好木桶理论的“长板说”,这才是教师应有的态度。

知天命,再做“小学生”

“感觉自己今天好像又结了一次婚,是个大喜的日子啊。”2019年12月4日,“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刘新选名师工作室”正式授牌成立,看着工作室崭新的牌匾和一朵鲜艳的大红花,刘新选调侃说。

2017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组织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的通知。2018年,经过层层筛选,刘新选最终和西南大学完成双选,成为西南大学名师领航培训班的一员。作为已经是声名在外的名师,再次回到大学进修,从学员做起,这对于刘新选来说,是一种再做“年纪最大的小学生”的别样体验。

“作为一线教学的普通教师,如果没有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深刻的、清晰的思考和总结,那数十年的教龄也只能成为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刘新选自我总结说,虽然自己在一线教学拥有十分丰富的经验,但是教育思想的凝练、教育理论的升华与总结、课题研究的科学与规范等一直是自己的短板。针对这些自查出来的迫切需求,培养基地聘请了来自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廖伯琴教授作为他的学科理论导师。

“对于廖老师的崇拜由来已久,她主编的《物理教学探讨》一直是我们学习和教研参考的重点。”刘新选回忆,在第一次的开题报告会上,廖伯琴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课题研究方案中的问题,研究内容过于宽泛而缺乏具体操作抓手,研究路径不够科学规范,缺乏检测论证支撑……刘新选没想到和老师的第一次见面,却被聊得“面红耳赤”。

结合廖老师的专业指导意见,刘新选回到学校,带着课题团队的成员重新细化研究方案,罗列、梳理具体的研究抓手,为了保证调查方法的科学性,他还专门购置了相关的检测工具书,加强专业研究工具的学习。“中学一线教师在做课题研究的时候,很多是基于经验而得出的想当然的结论,这种结论的科学性往往得不到验证。”刘新选说,自己虽然有很多主持课题研究的经验,但是关于结论论证的环节一直属于薄弱项,经过廖老师的专业指导之后,科学、严谨、细致的意识得到了强化。

重庆育才中学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历史名校,在这里,“生活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彻底贯彻,物理教师李鸿带领的教研组将“生活物理”做得丰富多彩,教师自制教学教具、学生自主创新发明、特色生活化作业……正是基于对物理生活化的认同,刘新选选择了李鸿作为实践导师。

虽然是师徒关系,但是两人年纪相仿,刘新选还比李鸿稍长几岁,两人意气相投,常常就“生活物理”相谈甚欢。“刘老师30年的教育生涯及成长的点点滴滴真正体现了‘唯有达己达人,方能立德树人,他提出教学相长本身就是一个相互成长的一个机遇和挑战。”李鸿说,区别于传统的应试得分教育,创造创新才是未来教师的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有具有创造创新意识的老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创造精神的学生,而秉承和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真正还原物理本原,才是物理人教书育人的本真。

“懒”蜗牛,快乐奔跑

“我其实是个‘懒人,需要源源不断的任务来驱动自己往前走。”刘新选把自己比喻成“蜗牛”,他说自己要像蜗牛那样背负“重重的壳”才能“奔跑”起来。

“成功不是状态量,教学不止、耕耘不辍才是我们应时时把控的过程量!”在同事眼里,刘新选已经是属于“星光灿烂”的成功者。可在他自己看来,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只有保持可持续、专业化的发展才能帮助更多学生成长、成才。

自2017年始,根据《依托中原名师工作室培育省级名师、骨干教师试行方案(2016-2020)》精神,他的省级工作室承担了每年培育5名省名师和10名省级骨干教师的任务。同时,他积极申办2015、2016、2017、2018、2019年国培计划——物理特岗教师的培训任务,共计培训700名教师。为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协作,他牵头成立了河南省“泥石流”物理工作室联盟,并加入了全国物理名师工作室联盟,被市总工会授予“创新工作室”称号,省总工会授予“河南省工人先锋号”称号。

“加入名师领航工程之后,我明白自己要转换角色,向专家请教,虔诚做学生,潜心做学问。”刘新选说,教书的时间越久,就越要防止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的低水平重复,否则就会像摊煎饼一样,大而不厚,多而不精。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现灵光。专业发展离不开同伴间的合作,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为擅长的部分,但又如井底的青蛙与井边的小鸟,虽然朝夕相处,也各有局限。“正如今天揭牌成立的名师工作室一样,通过建立有机学习共同体,以更好地聚焦发展趋势,探索发展路径,推广发展经验。”刘新选说,工作室成立以后,自己将与更多的成员一起反思,共同钻研。

谈到下一个阶段的目标,他说:“在追梦教育的路上,从一只蜗牛到一群自信而执着的蜗牛,为自身成长,也为学生成才,快乐奔跑!”

成员声音

韩俊鹏师父教会我们把物理课上出温度

加入工作室以后,首先是对整个中学阶段的物理知识有了一个体系上的认知。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在教授学科知识的时候,常常只是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而这个知识点在整个中学物理的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个知识点应该培育学生哪些科学素养?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物理思维模式?这些都是以前没有去思考的问题。

比如,我们讲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惯性。工作室在磨这一节课的时候,不仅仅是简单地讲授一个知识点,还会从物理学史的层面上,来传递给学生物理学的温度。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于科学规律的探索,让学生明白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人们都会经历一些漫长的过程,甚至有时会走弯路、走错路,但是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接受这个必然的过程。人生常常不也这样吗?

另外一个进步是在科研方面。我本来在校园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高校的科研和中学教学的科研是有很大差异的。教师在中学阶段的科研,可能是从一个小论文的小题目开始的,也可能是对于某一个已经被很多人研究的问题,再找新的角度去分析。对于一个中学老师来说,如果没有名师的引领,成长将是一个漫长、甚至是自我怀疑的过程。而在工作室的平台上,无论是刘老师的亲自指导,还是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这都让我得到了宝贵的成长机会。

刘老师常常用“小兄弟”称呼我们这些徒弟,不会存在老师与学生的距离。针对每年的高考,工作室都会出一份预测报告和评价报告。对于我们很多学员来讲,可能仅仅是“就题论题”,围绕知识点来解析,很难有更宏观的一些把控。而刘老师永远是第一时间肯定我们的想法,然后再从命题专家的角度來进行一些概括拔高性的点评。就算是提修改意见,也是平易近人的方式,如师如父的感觉。在我心里,回到工作室,就像是回到家。

刘欣欣:他永远是教学楼里亮着的那一盏灯

记忆中第一次完成工作室要出的一本书的编辑工作时,自己被刘老师骂哭了。那是自己第一次做书的编辑整理工作,根本不懂字体字号的规范,也搞不清粗体斜体的区别使用,也正是从那一次的经历开始,让我对论文写作、课题研究这块的基本格式和规范有了接触和了解。

刘老师长期会主持一些省级课题研究,在这个课题之下,我们会相应地进行一些子课题的研究,长期的积累之下,自己在课题研究这一块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比如说,其中关于“翻转课堂”的应用,我主持了一个市级课题《翻转课堂在习题课里的应用研究》。当时我们课题组有不同的成员,分别研究了翻转课堂在习题课、在实验课、在新授课等等各种不同课型里面的应用,我们将研究成果汇总了以后,发现“翻转课堂”究竟在哪种情况下的应用会更好,这就大大提升了我们本身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诸如此类的教学研究不断累积,这对于一个年轻老师的成长来讲,是一种巨大的收获。

很多老师会在教学一二十年以后,进入一个职业倦怠期,对于教材知识点的“滚瓜烂熟”反而减退了他们继续钻研的积极性。刘老师在物理教学方面已经有三十年的经历了,仍然保持着孜孜不倦的钻研热情。就算是同一个主题的东西,他总会不断琢磨出新的东西来,不断产出新研究,而这些成绩的背后都是他忘我投入的结果。工作室只要是开课题研究的例会,基本上就是四五个小时,他对于工作的投入更是到了“以校为家”的程度。每次路过学校的教学楼,就算99%的灯都黑了,他办公室的灯一定是亮着的。

猜你喜欢
刘老师名师课题
名师直播课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春天的样子
幽默的刘老师
浅议"名师"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名师读意林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