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虹
主题美术活动是围绕一个主题,以幼儿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材料,以多元的美术表达形式进行造型表现,以宽松、自由、开放的形式开展,萌发幼儿美感,提升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和多种技能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经验、感受和体验。”中班幼儿喜欢模仿但又向往自由想象的空间,主题美术活动恰好能满足中班幼儿的这一需求,给他们带来一种新的游戏体验。基于此,我们对主题美术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活动氛围的营造、作品的有效评价有了更清晰化的认识。
(一)关于主题话题的探讨
中班幼儿谈话能力增强,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主题美术活动开始前,我们会进行活动主题的话题探讨,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梳理幼儿的已有经验,拓宽幼儿对主题的认知。比如:在主题美术活动“春天”开始前,我们围绕“春天”开展了话题讨论: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你想表达一个怎么样的春天呢?是想画一画、剪一剪,还是想用其他的材料来帮忙呢?幼儿都能积极地表达心中所想:“我想用记号笔画春天里的蝴蝶,然后给它涂上漂亮的颜色”“我想用水粉颜料画春天”“我想用粘土来做一只小兔子,然后用纽扣来当它的眼睛……”通过师幼间共同的交流与探讨,教师了解了幼儿想表现的内容,想要用到的表现形式,将会用到的材料等等。这些不仅为主题美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还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内在动机,让活动目标更加清晰、明确。
(二)关于材料的准备和投放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主题美术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与各种材料交互作用。那么在主题活动的情境下,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如何科学、合理地投放材料,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把握材料的科学性
(1)教师有备而来
中班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注意力还不是特别稳定,品种繁多的游戏材料虽能瞬间吸引幼儿的眼球,但也会使幼儿的兴趣持久性不长。因此,活动前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准备一些符合主题情境的、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材料,幼儿操作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2)幼儿大胆设想
在进行主题话题探讨的过程中,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大胆想象:我想做什么?需要用到什么样的材料?幼儿对材料的自主、创新更能为主题美术活动增添生命力。比如,在主题“狮子的各种发型”中,幼儿对材料就有着与教师不同且更加丰富的理解,最终呈现的作品也更加多元。
2.材料的层次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我们在尊重幼儿想法的基础上,同时也认识到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在助推能力较强幼儿的同时,更要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树立信心。因此,教师应在这些“有备而来”和“幼儿需要”的材料投放中体现层次性,使每位幼儿都能挑选到适宜自己的游戏材料,愉快地进行游戏。另外,教师可以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同能力弱的幼儿一起制作一些半成品的材料,给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好让其更安心地投入活动。
3.材料的多元化
家园合力共同搜集游戏材料,能让主题美术活动的材料更丰富多样。如此一来,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挑选材料的余地就越大,作品的表现形式也会越多。例如在主题美术活动“机器人”中,家长与幼儿都积极地收集纸箱、水管、脸盆、纸筒等废旧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与幼儿互动对话,不仅有利于家长了解幼儿园美术教育,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操作需求。
(一)自由结伴更有趣
随着中班幼儿社会性的不断发展,与同伴交往的兴趣和需要都趋向成熟。幼儿的视野已不再局限于自我为中心的小世界里,他们会为和同伴一起嬉戏而感到快乐。在主题美术活动中,有的幼儿因对材料的共同喜爱变成了一组,有的幼儿因对主题的设想相同而成为一组。
1.因游戏材料而结伴
在主题美术活动中,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幼儿在挑选材料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和喜欢同一种材料的同伴一起操作。比如,在主题“春天”的创作中,有的幼儿用粘土来制作春天里的花、草、树、小动物,有的幼儿用树枝粘贴和毛球來制作春天的树,有的幼儿则喜欢用颜料来拓印、点画等。
2.因游戏设想而结伴
确定了一个主题之后,基于幼儿对主题的设想,幼儿也喜欢和与自己想法相同的同伴一起表达和操作。比如,在主题美术活动“机器人”制作时,一部分幼儿想和同伴合作制作机器人,另一部分幼儿想把自己变成机器人。于是,有着同样想法的幼儿在一起创作,这不仅是互相模仿、互相学习的过程,更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操作方式自主化
中班幼儿的小组合作意识逐渐发展,主题美术活动恰巧为他们搭建了分工、合作的平台。每位幼儿都能各尽其职,发挥自己的强项。同样是在主题美术活动“动物乐园”的制作中,幼儿自由结伴,分别制作狮子、长颈鹿、小绵羊等。比如,制作长颈鹿的这一组,擅长画画的亦泽小朋友自告奋勇地喊起来:“我来画长颈鹿的头吧!”一旁的钰娴和方菲小朋友也非常乐意地说:“行,那我们两个来做它的身体。”画的画、剪的剪、贴的贴,很快一只栩栩如生的长颈鹿就展示在大家面前了。在这个有趣的过程中,还吸引了不少幼儿来加入,帮着他们一起装饰。最后,他们还小心翼翼地捧着长颈鹿来到我身边说:“老师,你看我们的长颈鹿装饰得这么漂亮,它要去过圣诞节啦!”
当然,班里也经常会出现一些“特立独行”的幼儿。他们喜欢天马行空地单独创作,还会去搜寻一些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此时,教师需给予更多的关注,多用鼓励的眼神来理解和支持幼儿的自由表达。
《指南》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幼儿的美术作品不单单是技能技巧的发展,更多的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实施评价,通过对幼儿美术作品的理解,读懂幼儿的内心世界,强调关注过程,了解幼儿,促进幼儿的发展,真正做到“以评价促发展”。
(一)“网格化”展示
中班幼儿的想象较丰富,也掌握了较多的美术技能,在美术活动结束后,可将幼儿的作品“网格化”地布置起来,鼓励幼儿共同参与,通过看、听、说的方式来感受美术表达的多样性,激发幼儿更多的创作灵感。同一个主题中,幼儿也能大胆地去想,异想天开地去玩,新颖独特地去做。如在主题美术活动“春天”中,幼儿用粘土制作热气球和小动物,小动物们乘着热气球去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用长长的吸管来当狮子的头发,用珠子、亮片、扭扭棒等来装扮春天里的大树。幼儿的想象无可限量,构思奇特又巧妙,而材料与方法的综合利用会让幼儿的美术作品越来越丰富。
(二)倾听幼儿表达
1.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不仅会表达,也有了欣赏美的意识。因此,我们常常捕捉一些活动时的照片、记录一些有趣的对话,与幼儿进行互动式的经验分享。如此一来,评价不再仅仅停留在作品的表面,更像是经历了一个有趣而完整的主题故事。
如制作“立体书”——《美丽的春天》,通过制作主题立体书这样的游戏活动,不需要教师的评价,幼儿就会互相讨论起来,或欣赏,或合作,或评价。钰娴说:“我可以帮你一起做吗?哇!我真的好喜欢佳成画的邮箱呀!”欣欣说:“哇塞!羽涵画的弯弯柳树好好看呀!”老师说:“把你们的画粘在一起,制作成小书本,就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翻一翻,讲讲春天的故事,那该多有趣!”优优说:“这样不仅能看到自己的画,还能看到别人的画!还可以把它拿到座位上去看呢!”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审美能力都在你一言、我一語的过程中慢慢得到提升。立体书俨然成为幼儿手中富有生命的沟通桥梁,在活动的延伸中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2.教师要多做纵向的比较,对幼儿多点鼓励,多点赞赏,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使每位幼儿都有成功的体验,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主题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所知、所想、所感的小天地。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一定是像家人一样平和自然、和谐鲜活,是有合作,有交流,有互动的。在这样一个包容且有灵性的空间中,幼儿才能自由想象、大胆创作、体验快乐,幼儿的美术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