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心仪 黄薇 龙岳林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大的,宏观的战略,它是系统的,复杂的。而乡村生态设计则是一个更加具体更加基础的点,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它有利于有机的激发乡村现有资源的潜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石。我国的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研究及分析深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生态规划;
乡村旅游、农业休闲和农村电商这些新型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升了乡村现代化水平,吸引了大批回乡创业的农民和城市投资者。业态发展证明了,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规划和设计。乡村振兴策略现阶段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乡村物质空间的提升,而忽视了乡村生态规划的内容。我们应该立足于丰沃中国大地,构建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设计的理论体系,将关于我国乡村建设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继承和丰富。
一、乡村生态环境的特征
1.自然性突出
乡村生态环境的特征主要有自然性突出、景观多样性、生态易塑性。城市环境是以人居生态系统为核心,自然生态系统嵌入其间,自然系统作为其辅助的生态系统。乡村生态系统的模式则是以自然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以自然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为主,嵌入人居生态系统。
2.景观多样性
乡村生态系统中景观主要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有山体、农田、果园、林地、草地、水系等。乡村人文景观是人类活动长期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产物。有形的人文景观包括建筑、街道、场地、人物、生产性作物等;无形的人文景观主要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产关系等。乡村景观多样性一方面体现在乡村景观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在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改变也影响着乡村景观多样性。
3.生态易塑性
乡村建设缺乏强制性的约束措施,生态环境相较城市更容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但是,由于乡村自身的生态群落较为丰富,在科学合理的修复性措施指导下,乡村生态系统的修复速度相比城市生态系统更快。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规划
1.乡村规划体系和内容
在现有城乡规划体系中,涉及乡村的规划只有“村庄规划”,但在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乡村规划类型庞杂,编制的规划从层次、形式、内容到深度等不一致。根据实践的经验总结,已有学者提出乡村规划的体系可分为“三层次、三类型”,即县、镇域片区——村域(行政村)、村庄(自然村)三个层次,对应“乡村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三种规划类型,每种规划类型的内容和深度都不相同,也有不同对应的规划名称。[1]美丽乡村建设的深生态内涵集中体现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发展 协调、社会和谐、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建设范式[2]。
乡村振兴战略在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出并作为中国下一个 30 年农村发展的总纲要。这表明,国家认为农村经济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报告总结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其中生态宜居指的是在发展农村经济是需要权衡维持力度,强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打造宜居之所。在总体要求上,乡村振兴战略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和发展,“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规划的准则。
2.乡村生态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是普及生态意识,达成思想共识;细化行为规范,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二是完善空间规划,把生态和资源红线落到实处;三是优化人地关系,提升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既是协调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乡村建設的战略任务。
三、乡村生态规划中的设计策略
1.区域乡村生态保护策略
区域层次生态系统的构建一般在县或镇的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或者区域生态专项规划中都提出明确规划要求,因此,区域层次的乡村生态规划更多的需要落实上位规划中涉及的生态规划内容,通过对上位规划中涉及的生态规划内容的研究,确定村庄在区域内的生态地位。
2.村域生态保护策略
村域由于所覆盖的面积较广,一般能够涵盖较多的生态要素,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格局。村域生态规划侧重于对生态网络的构建,主要分为五方面内容:一是理清生态要素,评估现状,对村域范围内斑块、廊道和基质所对应的生态要素进行分析评价。并以全域的视角,分析影响村庄生态安全的要素,掌握村庄的生态特征。二是生态廊道控制,对村域的生态廊道进行控制与维护,主要包括河流和道路。三是生态斑块设计与修复,自然村是村域内的重要生态斑块,应根据实际情况划定斑块边界宽度;并且进行详细的生态设计和建设引导。四是生态基质保育与修复,对村域内的生态基质,山体、林地和农田主要采取生态保育措施,严禁破坏山体、砍伐林木和侵占农田。五是建设强度控制,根据生态现状和保护要求,合理确定村域内各个区块的开发建设强度,划定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引导和控制建设行为。并对已遭到破坏的生态斑块、基地、廊道,根据其特性采取科学的生态修复措施,防止其进一步遭到破坏,影响村域的生态安全。
3.村庄生态设计策略
自然村的生态设计需要在满足村域层次相关生态要素的规划要求下,结合各类生态要素的特性和村庄内部空间进行具体设计。根据村庄的人居环境特征,村庄的生态设计又可分为生态人居设计、生态环境设计、生态设施设计和生态产业设计四大类。
四、结语
村域生态空间格局的构建和村庄的生态设计是乡村生态规划的重点内容,乡村生态规划应以乡村振兴的目标为导向,以遵循上位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内容为主,保证其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与多样性。村庄的生态设计提升了村庄的生态水平,村域与自然村生态规划设计的联动,才能共同促进乡村焕发生态美。
参考文献
[1]范涡河,史进,傅陪憬等.村庄生态系统研究国 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1987100-103.
[2] 柳兰芳. 从 “美丽乡村”到 “美丽中国”: 解析 “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 [J]. 理论月刊,2013 ( 9) : 165. DOI: 10. 3969 / j. issn. 1004 - 0544. 2013. 09. 040.
作者简介:廖心仪(1996.11—),女,汉,湖南长沙,硕士研究生,湖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