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冲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抽象性较强,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然而,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一些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不够透彻,“会记不会用”;也有的学生课堂上尚能解答应用题,但是一到课下,遇到应用题“变式”就显得手足无措,错误率较高;還有的学生内心对数学会产生排斥感,导致与其他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产生较大悬殊等等原因,导致数学教学有效性差强人意,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主体性 技能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6-0061-02
小学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抽象性较强,这对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然而,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一些问题凸显而出,不容忽视。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教师以自我为中心
从当前的一些课堂教学上不难发现,作为教师,对于自身角色定位有偏差。对于教学目标关注得多,但对学生多方面发展却关注得少;对于一堂课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结构关注得比较多,但是对于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方式却关注得比较少;而且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最为关注的往往是其学习结果,而对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发现知识形成过程却关注得比较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接受”所有的知识点,便冗长讲述,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与学习。有时候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并不是设有一定的等待期来让学生进行思考与回答,在稍作停顿后,即可说出答案,那么在未经深入探究而得出这一答案对于学生来说实际上并没有多少的收获,似懂非懂,云里雾里。很显然,在课堂上的一些问题,并不是以引发学生悟性而进行设计的。这样的一种教学也导致了教师的主动权都集于一身,并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的思考与选择,使得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与被动地位,导致学生无法发挥出自我的主动性。
2.学生学习方法有误
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方法有误,内动力不足,思考力不深入,导致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出现了“会记不会用”的现象。课堂上,数学教师常会用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调动自我思维,不断地去分析和探究新知识,但是有的学生把对数学知识的“死记硬背”作为学好数学的前提,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一说到数学概念、公式脱口而来,但是在具体的解题中就抓耳挠腮,做不到学以致用。也有的学生课堂上尚能解答应用题,但是一到课下,遇到应用题“变式”就显得手足无措,错误率较高;还有的学生因为屡屡解题错误,尝试不到成功感以及喜悦感,认为数学难学、难懂,挫败感滋生,内心对数学会产生了排斥感,导致与其他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产生较大悬殊,学习态度消极,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
3.未能形成良好习惯
从数学教学中,也并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有的学生在进行基础技能和基础方法的学习与训练之中,较为粗心,一味图快,展示书写以及验算等等这些基本技能时,常常表现出一种敷衍的态度,这也导致有的学生在书写和演算过程会出现不少的错误,使得他们的解题结果有误。尤其是在具体的应用题解答时,从读题、审题到解题,表现出的是缺乏细心、耐心与恒心,观察力不够,加之读题不准,审题不严,解题不细,答错题时有发生,而学生却并没有学会去归纳、总结自己错误的真正原因,同时也未能像建立错题记录本等等形式及时反思,对错误之处进行“回炉”,真正让错题变成提升自我的一个学习资源,同时有意识的来加强自己对这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思考。
以上种种原因,也导致数学教学有效性差强人意,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改变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并就有效性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究。
二、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几点策略
1.教师更新观念,找准角色定位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担任的角色应该是主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在围绕教学有效性这一关键的教学问题上,作为教师就需要充分对自己的角色进行精准定位,需要不断地以现代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学的方向与行动指南,才能真正地符合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授课前,要充分掌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来确定教学的目标与具体的策略。教学过程中围绕数学知识的形成以及具体的问题探究,不断引领学生去感知数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多维思考、动手操作之中建立起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方向以及一定的策略之下,真正地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方式。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以及分析、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始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于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加以捕捉,并进行鼓励、肯定,让客观恰当的教学评价贯穿到学生在探究、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整个过程之中,使得教与学有效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2.打好备课“前仗”,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有的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会忽视备课环节,将其视作课堂之外的一部分,事实上,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延部分,通过备课了解教学内容,通过备课对学生的学情加以分析,并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具有针对性。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教师在拟定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形式时,就有了“准备”,做到在课堂教学上有备而来。在备课阶段,教师细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确定学生可能产生的难点与疑点,以此来决定教什么、如何教,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在设计教学时做到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性,通过有意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及搭建激发学生交流沟通合作学习的平台,营造良好师生人际关系以及和谐课堂氛围,经过巧妙指导与点拨,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理解、分析、探究数学知识,并能够熟练掌握原理、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备课时一定要站在学生角度来进行设计,围绕学生这一学习主人进行教学结构的搭建,从而更好地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3.围绕学生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角色就是指导者、组织者与参与者,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无论是从环节的衔接以及内容的展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也是为了让学生與数学知识能够尽快融合,从初识到理解,从理解到掌握,从掌握到运用,让学生学有所得。当然,教师不是“命令”施加者,而是需要借助知识的传授来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只有学生主动学,才能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外现。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观察学生,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经过思考分析以及探究过程、直至最终结果的获得,教师都需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听取学习反馈信息,从而对教学节奏适时作出必要的调整。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必然需要采取针对性的灵活教学措施,运用好这一教学策略。就比如说面对高年级应用题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以及身心特点,做到教学模式、方法以及原则的灵活应用。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教学与其他定理等数学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是集算式、计算、数学表征为一体的解决具体问题的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流于形式,教学要建立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上,尽量能够与学生的认知相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阅历相符,从而让学生能够以最快速度理解和认同所提供的题型,在兴趣被点燃后,学生接受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强烈,从而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铺垫好道路,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是为了最终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解决类似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合作学习,为学生搭建平台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有效学习方式,即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的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就是通过系统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一个团体取得的成绩,共同达成的教学目标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就是为了借助这一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品质。各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大家一起商议,一起经历分析、探究、操作等体验过程,所获得的成功分外具有成就感,而遭遇失败,则由团体承担,由此也冲淡了学生个人的心理压力,从而能够重振旗鼓,自我分析与探究,让思维更为开阔起来,深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投入到探究问题中,这样的过程,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学生也拥有了更为自由、充分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大家有时间去独立思考,也有展示自我表达的机会。同样,当小组成员在一起学习过程中,各个敢于表现自我,互相努力,互相认可,无形助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多讨论、多交流、多合作,把数学问题作为引子,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为同一个问题集思广益,发散思维,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终获得成功感和喜悦感。如,教学《圆的周长》的一课,教师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合理搭配,以小组为单位,各成员在相互配合下进行实物测量。各小组对各自的成员进行了任务分工,明确要求:哪几个学生负责测量,哪几个学生进行记录,体现出了这一实践操作活动的开放性。小组发言时,要口述本组学生是如何进行测量的过程,使用了何种测量工具、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如何进行记录的、里面涉及到了哪些已学过的数学概念,等等。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完全是放松,且自主发挥能动性,大家为了同一个任务,作出合理分工,并开动脑筋,选择合适的方法,最终获得结果。这一合作平台的搭建,使得学生人人都自主参与,人人都在动手操作和思考问题,这样的数学学习经历对于学生来说是深刻且具有效果的。
5.设计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要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主要通过课后练习来实现的。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数学作业,根据所学,进一步理解数学问题,并学会迁移数学知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做到灵活与多变,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更深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必然需要进行提炼与优化,能够让作业形式更为丰富,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文字叙述的作业变成实践操作作业,把一种问题的解答变成多种问题的解答等等,让学生可以在亲身参与,发散思维中不断地深入探究问题,使得作业的设计能够真正让学生理解与巩固,内化与外化,消化与运用。与此同时,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学会从错误中反思,日常准备错题本,并就错题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反思,对所学知识进行“回炉”,融会贯通,学会对新旧知识进行迁移,找准错题的根本原因,梳理自己知识学习上的不足,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存在的薄弱点,有意识地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不足的地方。而教师更需要能够紧紧抓住这一错题资源,引领学生“知错就改”“错中求证”,完成知识的再建构。由此,也能进一步保证学习效果,凸显出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梁新君.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9(12)
[2]顾大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