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狮舞进校园

2020-12-28 23:47郑仪霖
戏剧之家 2020年35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郑仪霖

【摘 要】基于“非遗舞蹈进校园”的热潮,文章以梅州青溪仔狮灯进校园为着眼点,概述青溪仔狮灯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主要分析青溪仔狮灯进校园:大埔小学的保护性传承,剖析仔狮灯进大埔小学的现状、开展难题并提出拟解决方案;华南师大的发展性传承,阐述在舞蹈创作上传承非遗仔狮灯的创新发展探索。最后提出在非遗舞蹈进校园中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携手并进,走保护性传承与发展性传承结合的传承道路,为非遗舞蹈的传承空间提供更宽阔的发展向度。

【关键词】青溪仔狮灯;非遗舞蹈进校园;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5-0116-04

当下,“非遗进校园”一词几乎遍布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延伸出一系列非遗教育活动,如2018年中国青年网开展了“多彩非遗 相伴成长”2018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等。原生态民间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界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更是不断地努力探索,国内着手搭建非遗舞蹈论坛、展演、课例展示等活动,例如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连续3年承办“非遗舞蹈进校园——舞蹈教学课例展示暨论坛”。近年“非遗进校园”活动掀起一股热潮,教育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文件纷纷出台后,中国上下各级学校都热火朝天地开始着手进行此类活动。在政策的压力下,“非遗进校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人人会说的“口号”,在实施和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笔者通过对梅州青溪仔狮灯进校园活动的实地调研而最终行文。笔者于2019年7月初有幸跟随广东省民协主席李丽娜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王虹教授参与“客家民间歌舞”的调研工作,田野考察回校后参与导师王虹教授创作仔狮灯的全过程。本文针对青溪仔狮灯进校园活动——仔狮灯进大埔小学、进华南师范大学,分别探析它们基于非遗舞蹈传承保护所做的探索与实践,最终形成对非遗舞蹈进校园的传承路径思考。

一、青溪仔狮灯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

狮子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象征性符号,是汉民族崇拜的图腾之一。自古以来,舞狮活动在历史轮轴中不断传承变化,奔腾跳跃在中华大地上,也因此出现了各地区间舞狮形态各异的现象,如广州醒狮舞、梅州席狮舞、福建青狮舞等。一般的舞狮需要两人舞动,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而在粤东客家地区有一种独自一人舞狮的狮舞——青溪仔狮灯。

青溪仔狮灯,又称“仔狮戏球”,流传于粤东梅州市大埔县的青溪、茶阳、湖寮等地。①它是客家元宵节赏花灯民俗仪式中的花灯类舞蹈,有着浓厚的地域性文化特点,区别于一般的狮舞,是集提线木偶技艺、杂技、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青溪仔狮灯于2009年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元宵佳节的夜晚,花灯象征着光明与希望,而狮子代表着祥瑞之气,承载着人们新的一年的寄托与期望。仔狮灯所承载着的是中华民族狮崇拜的血脉相传,是整个客家族系的情感纽带,是客家文化记忆的表征与展现。

逛花灯、流光溢彩过大年,算是一年中梅州客家地区最热闹的时刻。过年赏花灯是客家族系的传统仪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上街赏花灯、观民俗表演,热热闹闹,心系客家血脉。花灯队伍中,有可爱活泼的仔狮灯在各式表演间穿梭,给予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预示着新的一年喜气洋洋、家族兴旺。

仔狮无论是道具上的别具一格还是表现形态上的一人舞仔狮,都是非遗舞蹈中少有的且极具艺术特色的狮舞。笔者总结其艺术特征为独创新颖、技艺合一、热烈灵动。

其一,独创新颖。仔狮舞在众多舞狮中脱颖而出,其独特之处在于仔狮道具吸收了提线木偶技艺。道具用竹篾扎制,再用布包裹竹篾形成狮头与狮尾,用塑料彩带缠于四个铁圈连接而成狮身,最终把彩球与仔狮前爪、狮身、狮尾相连。通过操纵杆提线与放线,呈现“仔狮戏球”的经典动作。仔狮时而灵敏扑球,时而顽皮吐球,时而憨态戏球,展现小狮子稚气未脱、调皮可爱的形态。

其二,技艺合一。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舞狮人的舞态上。一人舞仔狮,左手执前把操纵狮头,右手执后把操纵狮尾,因此仔狮舞对舞者的手臂力量有较高要求。双手利用把位的轉换操纵道具,让仔狮腾飞跳跃起来,主要依赖于舞者的腕部、臂部、腰部与腿部扎实的功底,通过舞者站、蹲、走、跪、卧等动作,使彩球上抛下落、左右翻动②。舞狮的过程中舞蹈动作与道具技巧运用紧密交织在一起,进而达到人狮合一、技艺合一的表演效果。

其三,热烈灵动。仔狮灯以具体的小狮子形象出现在客家赏灯仪式中。仔狮灯在花灯仪式中形成,多以广场、小巷为演出场域,演出氛围十分热闹,呈现热烈灵动的表现张力且有较广泛的群众性,体现着仔狮舞的极强感染力,表达人们的狮崇拜与新年祈福的浓烈情愫。

二、仔狮嬉戏之非遗舞蹈进校园

中国的非遗保护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问题,非遗保护使非遗在时代脉搏中具有存续力,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巴莫曲布嫫老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论坛(2019)提出的。存续力,简单地概括为保存和延续即活态保护。教学是非遗舞蹈迅速普及的重要活态传承途径,其中教学空间作为存续空间的一种,不仅包括非遗传承人的教学方面,还包括非遗舞蹈进中小学校园、进入高等教育的舞蹈课程等。

(一)大埔小学的保护性传承

据实地考察了解,青溪仔狮灯现今的传承状态基本上在传承人涂叠登老人一家家族内传承。舞仔狮灯要求身体素质较高,但是村里的壮年大多数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小孩,仔狮灯的传承进程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青溪仔狮灯进校园是重要举措,能够为非遗仔狮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泉,丰富其传承方式。

1.仔狮灯进大埔小学的发展现状

梅州市大埔县大埔小学以“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为特色办学理念,大力推行客家传统文化特色教育。青溪仔狮舞于2010年由蔡瑞清老师带入大埔小学,蔡老师与仔狮舞接触长达13年,最初是因对仔狮这一民俗舞蹈活动的热爱而学习仔狮舞,如今算是仔狮舞的二老艺人,不断为仔狮舞的传承发展做出贡献,在大埔小学设立仔狮舞传习所示范点,由传承人授课,课程结束后以汇报演出的形式呈现。近年来蔡老师带领大埔小学仔狮舞蹈队参加各类舞蹈演出,2007年10月赴中山参加广东省第七届少儿音乐舞蹈花会荣获金奖,2013年7月于东莞市参加广东省非遗舞蹈汇演。

笔者有幸前往大埔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工作,了解非遗仔狮舞进校园的现状。经采访大埔小学的蔡瑞清老师,总结进校园后非遗仔狮舞的发展。

非遗仔狮“跃”进校园,其传统动作套路基本未变,传统仔狮舞最初是由成年人执灯而舞,而仔狮舞进入大埔小学开始传承与发展时,蔡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在仔狮舞的情节、道具、动作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主要的传统动作套路几乎没有改变,而是情节上为传统仔狮舞增添了童真童趣的细节。例如传统的仔狮舞是没有情节的,都是从开头舞到结束,改编成少儿仔狮舞后加入了嬉戏、打闹情节,角色分为狮公、狮母与仔狮群;动作上,重新创编了符合小学生儿童化的吸跳步等,并改变了把位从低到高的转换;道具上,因为双手持一只狮子,舞狮人由成人改为小孩子;从力量方面考虑在原来成人仔狮大小的基础上减轻重量,强调“仔”狮即年幼的小狮子。蔡老师提到若是将仔狮搬上舞台考虑到舞台效果,还会在仔狮的颜色和装饰上进行艺术化的调整。

2.仔狮舞进大埔小学的开展难题及拟解决方案

仔狮舞在大埔小学的开展方式主要是以第二课堂或社团的形式进行传承教学,目前尚未普及。第二课堂仔狮舞课为自愿报名,上课时间在每周一、周二、周三的下午四点半到六点。笔者向蔡老师了解到,学校将从2019年下学期开始准备进行仔狮舞的普及尝试,将仔狮舞引入小学音乐课堂。

目前非遗仔狮舞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结为以下四点:

(1)教学体系薄弱:仔狮舞课程教学体系处于初期建构阶段,尚未形成系统且有效的教学体系及方法。由于传承人年纪比较大,缺少课堂教学经验,可能导致传习课堂枯燥乏味,影响仔狮舞进校园的进程。

(2)仔狮舞教材空白:非遗舞蹈的传承不能仅停留于技艺传承,还要关注文化传承。目前仔狮舞课程未形成文本教材及規范的理论体系。

(3)师资力量缺乏:仔狮舞课程主要授课人是传承人涂叠登和蔡瑞清老师,没有专业的舞蹈老师,教师的专业也与仔狮舞不对口。

(4)教学延续性差:接触仔狮舞的学生基本上是自愿参加,多是三到四年级的女生。这些学生在学校学习仔狮舞仅两年,毕业后去往中学学习,仔狮舞的学习便中断,老师又需要重新教授新一届学生,故而仔狮舞的教学延续性差。

针对现如今青溪仔狮灯进大埔小学的开展现状,为了更好地推进非遗仔狮舞进校园活动,保证非遗仔狮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笔者分别从大埔小学方面及与非遗进校园相关部门的合作方面列出拟解决方案。第一,大埔小学不仅要开设第二课堂、组织社团学习仔狮舞,还可与美术课堂结合学习扎仔狮灯的技艺;适时开展仔狮艺术文化节,设立评奖机制,展示非遗青溪仔狮灯进校园的优秀成果;努力辐射其他艺术类、文史类学科,将仔狮文化真正融入课程之中,将仔狮灯的“技”“艺”与“文化”融为一体。第二,非遗进校园是教育部门共同的事业,大埔小学与仔狮灯所在地的相关教育文化部门或艺术高等院校合作,共同、系统地整理非遗舞蹈的传统套路动作,收集整合仔狮灯的文化资料,研发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的一系列教材,并根据各年龄阶段的学生构建相应的课程标准,完善仔狮灯进校园的教学体系,这样能更好地为非遗舞蹈仔狮灯的传承与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华南师大的发展性传承

2019年7月初,笔者有幸跟随硕士研究生导师王虹教授和其他研究生们,一同与广东省民协主席李丽娜带领的团队成立调研组,并参与“客家非遗民间歌舞”的调研采风工作,进行田野考察,深度走访民间传承人,了解感知每个舞种在这片土地上的韵味。

1.深入田野,研创舞台

“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是深入地学习、继续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因为传统是一条流淌着的历史长河,而非固定、僵化的模式。③”在仔狮灯的舞蹈创作探索中,应遵循舞蹈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理清非遗舞蹈传承发展的原则。基于对仔狮灯的文化因子、生态环境与艺术特征的认识,经过原生态舞蹈元素的整理、提炼典型动态与步伐、塑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最终形成小品《仔狮戏彩球》,一步步地“从深入田野至研创舞台”。小品以非遗仔狮灯为舞蹈元素,依托仔狮灯产生的元宵节逛花灯场域,描绘了邻家孩童时而为狮时而为人、活泼戏球欢乐赏灯的情景,以现代审美意识诠释仔狮灯的欢腾跳跃,呈现客家人在元宵节热闹欢腾的赏灯场景。小品《仔狮戏彩球》在2019年华南师大承办的“非遗舞蹈进校园——舞蹈教学课例展示暨论坛”中反响热烈。

(1)栩栩跃动戏球,强化仔狮“符号”

仔狮舞属于道具舞蹈,有别于其他狮舞的艺术特征便是仔狮舞道具与提线木偶技艺的结合。仔狮舞一手执柄操控狮头,一手操控狮尾,通过狮身的提线、连接彩球,执仔狮者向后拉操控狮尾柄即呈现“仔狮戏球”伶俐调皮的舞蹈形态。舞者仅凭手臂的力量举起仔狮,将操纵杆转、摆、划等,能够栩栩如生地展现仔狮的憨态顽皮形态,将道具用“活”,让仔狮们生动可爱地跃动起来。

故笔者跟随硕导王虹教授在进行非遗仔狮舞创作时,强调仔狮“符号”,突出仔狮的“摇头摆尾”;利用手腕力量左右灵活转动操纵杆呈现仔狮活泼可爱、灵动跳跃的状态,体现仔狮通人性的一面;强调仔狮舞的独特个性、道具的运用,凸显仔狮“戏”球中“提线”的动态发展,增添“悠球”“抛球”“接球”等道具的运用;捕捉仔狮的形象性格特征,时而独自玩耍,时而对狮玩耍、抵头而舞,时而群狮欢跃。

(2)人狮合一,优化仔狮灯舞蹈语汇

仔狮灯通过舞者站、蹲、走、跪、卧等动作使彩球上抛下落、左右翻动④。舞者双手被操纵杆“限制”住,向创编者传递信息即丰富舞者的动态与步伐。通过对仔狮原生态舞蹈动作进行分析,寻找仔狮舞形态与动态的内在动因。仔狮舞在赏灯仪式场域下以巡游方式进行,动作多以跑跳步为主,气氛十分喜庆欢乐。

在提炼仔狮步伐时,应重点体现多样性与形象性。一方面,在传统仔狮舞的步伐基础上要突出仔狮的动感,提炼整理三步一蹬、跳踢步,丰富传统动作“猫蹲”,伴随上身的后仰与前倾。另一方面,根据仔狮的形象与性格抓住仔狮动态,发展变化“狮子蹬腿”、狮子走路时的“后踢步”等,表现仔狮灵敏警觉的形态。

2.播撒民间,产生社会效应

笔者在深入田野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被列入“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中的项目仍然面临十分严重的传承问题。非遗舞蹈进校园对仔狮灯的传承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高等教育应自觉能动地扛起重任并将其作用于实践,“研创舞台、播撒民间”是华南师大践行非遗仔狮灯进校园的发展性传承路径。

“原生态”的非遗舞蹈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当下的社会环境对于非遗舞蹈的传承发展算是不小的挑战,若是没有强大的“生态幅”,非遗舞蹈便没有足够的力量生存。“最初形成的可以叫原生态,现在能够回忆得起来、重新建构的也叫原生态,那么应该保护三千年前的、还是保护一百年前的、还是保护今天的?⑤”刘魁立认为,非遗保护应该更侧重于历史发展的过程,创造有利于保护和传承的社会氛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是延缓非遗的消失,将它们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高等院校创作出的“衍生态”非遗舞蹈无疑是面对当下非遗舞蹈所处的生态环境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即具有发展性传承意义的“研创舞台”,如仔狮灯进华南师大、王虹教授创作的《仔狮戏彩球》。这种“选择”在物竞天择的当代社会中,成为“仔狮”手里一种抵抗“用进废退”原则的“利器”,也是高等教育面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华南师大创作的“衍生态”非遗作品《仔狮戏彩球》,将仔狮灯的表演场域从广场巷道转换为舞台剧场,舞台化的呈现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看到、认识甚至喜欢青溪仔狮灯。将非遗仔狮灯的“种子”在课堂中播撒在学生心间,在舞台场域下“播撒民间”,播撒在人民大众的脑海中,增强民族间共同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

非遗舞蹈进高等院校将原生态的非遗舞蹈作为创作素材呈现于舞台之上,扩大了非遺舞蹈的传承方式和传播范围。

三、保护性与发展性传承相结合的校园传承路径

如今非遗进校园的提法在国家各个政策的颁布下不断提上日程。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指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⑥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学校的特殊功能决定了学校对非遗传承的职责与义务。因而非遗“进校园”是现实的手段也是长远的打算,是非遗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必然,是教育改革即人才培养的必然。⑦

非遗舞蹈进校园拓宽了非遗舞蹈的传承发展空间。一方面,非遗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以保护性传承为主,着重对非遗舞蹈进行原貌保护,包括舞蹈风格、舞蹈表意、舞蹈韵律甚至是舞蹈道具的技艺传承,在孩子们心中“播种”本土文化的种子,使独一无二的族群文化与记忆得到延续与传承,让非遗舞蹈真正地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为非遗舞蹈的传承注入新生力量。

另一方面,非遗教育对接高等教育以发展性传承为主。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中流砥柱。非遗舞蹈进舞蹈高等院校切实是非遗“活态保护”的重要方式。非遗舞蹈进入高等院校,无论在舞台实践上、学术理论上还是人才教育上,都给予非遗舞蹈深广的创新发展空间,真正地让非遗之花在中华大地上花团锦簇。

笔者认为,仔狮灯进校园的学校传承应是在非遗保护的原则上走保护性传承与发展性传承结合的传承道路。在非遗舞蹈进校园中提倡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携手并进,为非遗舞蹈的传承空间提供更宽阔的发展向度。基础教育应建立与高等教育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内校外联合教育关系网,共同推进非遗舞蹈进校园的进程。“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⑧”一方面非遗舞蹈进入高等院校,高校应将“非遗”元素收集于民间,研究于课堂,创新于舞台,效应于社会。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应培养师资发展非遗舞蹈的教育教学空间,与中小学建立校校联合、学校与文化馆对接等非遗传承发展工作模式,高等院校培养人才进入中小学,强化中小学师资力量。

四、结语

在非遗青溪仔狮灯不断的生存延续中,应切实拓宽教育教学空间,教育教学能够化作非遗动物舞蹈的培育器皿,注入新鲜热血的年轻力量。非遗舞蹈进校园应走保护性传承与发展性传承结合的传承路径,让青溪仔狮灯不再仅是传统的家族性传承,更应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非遗文化教育。青溪仔狮灯进校园的传承道路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应携手并进,在两只“大手”的庇护下定能让代表客家文化与精神的可爱仔狮在中小学、各大舞蹈高校欢腾跳跃、茁壮成长。

注释:

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139.

②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139.

③资华筠.舞艺·舞理[M].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118.

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139.

⑤向斐.非遗保护:重生态不如重发展过程[DB].中国非遗网,2012-08-25.

⑥李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指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16.

⑦吴文科.非遗如何“进校园”?[N].中国文化报,2014-6-30(8).

⑧李梁.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与高等教育功能的耦合及其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3,(11).

参考文献:

[1]李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指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16.

[2]平心.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兼谈舞蹈教育的本体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3]肖灿.梅州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动物舞蹈——青溪仔狮灯[J].大众文艺,2012,(23).

[4]朴永光.论“非遗”语境下传统民间舞蹈的保护[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6).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