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燕 张静
摘 要:该文总结了现阶段扬州城区可食景观的应用模式,以及相关实例的造景方法和应用的植物种类,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扬州城区推进可食景观改造的设想提供参考。
关键词:扬州城区;可食景观;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984.1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22-0085-02
1 引言
可食景观是指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大量可食用的植物进行造景,将果树、蔬菜、花茶、香草、药草等植物进行综合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景观的美学性、生产性、休闲性以及抗病虫害功能[1]。同时可以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解决城市食物的部分供给问题。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将城市农业定义为生产、加工、销售食品和燃料的特定产业,主要是应对消费者在一个城镇、城市或大都市的日常需求,一般分散在整个城市或城郊的区域,应用集约型生产方法,使用和重复使用自然资源、城市废弃物以生产多样性的农产品。城市农业更多地强调是提供农产品的数量,解决城市安全食品的问题。而可食景观则强调景观的美学性与实用性,从原有的单一性功能向景观的复合功能转化,使城市景观从满足单一的观赏性,逐渐向生态性、生产性、体验性、休闲性、教育性等功能转换,增强城市景观的场地吸引力,为城市的自我循环、自我净化、自我更新提供基础。
2 扬州城区可食景观应用空间类型
在扬州市区的可食景观单体面积不是很大,一般利用居住区、城市绿地、屋顶、阳台、露台、庭院等空间造景。可以适当缓解解决城市绿地用地紧张的问题,栽培模式更趋少土或无土,生产产品强调观赏性与自给,依据植物的生物特性,保证四季不间断种植。
2.1 公共绿地中的可食景观 扬州城市绿地面积,类型多样,从大型的综合公园,到中等规模的社区花园,到街角的口袋花园,功能不同,服务半径不同,设计的方式也不同,但是依然可以看到不同的可食景观。比如蜀岗生态公园,利用大片的丘陵地貌,配置大量的桃树和茶园。形成良好的坡地景观。
2.2 居住区内的可食景观 居住区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关联度很大,出现可食景观的频率很高,扬州市的居住区内的可食景观大致分为2种类型:开发商整体规划设计、居民自发性栽植。第1种类型的可食景观的整体性较好,比如海德公园居住区中采用李树作为行道树,宅间绿地中组团配置枇杷、枣树、无花果等果木类乔木。居住区内物业统一进行果树修剪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维护状况良好。栽植的种类一般以果树为辅,蔬菜香草类植物为主,随季节的更替,植物的种类不断更新,一般景观效果较好。
2.3 市政设施中的可食景观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水城,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缘水而盛,川流不息的长江与运河记载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兴衰。城市中河网密布,滨水绿地的形式也多样。除了大量的河流以外,城市中的道路、桥梁等都强调空间的景观化处理。可食景观与城市河流的结合主要体现在植物选择上采用大量的水生可食植物,比如水质比较好的保障湖区域的荷花、菱、茨菇、荸荠等种类的应用。依据水生植物的特性,分为浅水植物栽植区和深水植物栽植区,规划合理,搭配得当。
3 扬州市城区可食景观的应用特点
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等称号[2]。扬州地区农业资源丰富,经过近年的产业结构优化,已形成优质稻麦产业、名优茶叶产业、特色水产产业、观光休闲产业、绿色蔬菜产业,精品林果产业等多个优势产业,近几年扬州正着力打造“公园城市”,提出“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一体”的绿地格局,城市的绿地面积正在逐年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可食景观也出现在不同区域的城市绿地中。
3.1 民众参与度高,分布范围广 通过调查分析,扬州城区中的可食景观出现在城市中的不同区域,植物的种类也比较丰富,有政府层面主导的小型社区农园和各类市政设施中的绿地,有各类规模不等的居住区绿地,也有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附属绿地等等。社区农园中往往利用社区中的公共绿地作为社区交流活动的载体,以政府管理为主导,定期开展各类栽培品种、栽培技术、栽培方式的交流活动,促进社区邻里的交流与沟通。
3.2 场地类型多样化,布局灵活 扬州城区的可食景观场地的区域面积大小不一,常常结合不同的城市绿地进行布置,在城市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生产性绿地等都有面积不等的可食景观区域。比如,瘦西湖风景区,植物配置上,栽植有板栗、杨梅、枇杷、石榴、山楂等乔木,在花坛应用上,除了使用一般性观赏性植物外,也采用羽衣甘蓝、红叶甜菜、乌塌菜等色泽比较多样的可食用植物搭配。空间构成的形式多样,点状空间、线性空间、面状空间,造景各有特色。
3.3 功能复合化,注重生态性教育性 扬州城区建筑较为密集,城区内的可食景观并不一定如德国英国那样能够解决餐桌的大多数食物的来源问题,更多的是提供一个了解自然,懂得自然的场所,从而达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美育功能。生产性景观采用不同于传统景观的植物种类,传统景观植物作为成熟的商品,一般已具有稳定的形态。而可食景观所选择的植物,往往能够展示植物从种子发芽、生长、成熟、采收等全生命过程,让观察者知晓生命的奥秘,通过舒缓身心,享受收获的喜悦感。比如,扬州市多个幼儿园,在有限的场地内,建设地面小型种植池或在建筑屋顶建造智慧小农园,搭配景墙、水池、铺地、廊架等配置不同时节的可食植物,吸引蜜蜂蝴蝶等昆虫,使孩子从小感知四季的变幻,观察植物的生长,体会生命的历程。
4 扬州市城区可食景观的发展建议
4.1 注重整体规划,避免随意性发展 居住区内部的可食景观一般具有比较强的设计感与整体性,一般源自居住区的整体规划,植物选择上使用乔木类的果树,比如银杏、桃树、山楂等。城市中其他区域的可食景观则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往往是周边居民自发开垦,很多区域只注重食用性,忽视美观性。政府部门可以在城市绿地总体布局中,将可食景观作为绿地规划的一种新型模式,注重周围居民的参与性,满足人们对生产和艺术的双重需求[3]。可食景观除了具有进行观赏和生产的功能外,还可以与城市的生境恢复、水质净化、雨洪管理等城市难题结合规划,以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4.2 注重政府引导,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中的可食景观的推广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可食用植物的景观效果的保持需要专业的管养技术,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虽然可食用植物的管理的强度不高,人们也愿意在闲暇之余,通过劳动获得一定数量的安全食品。但是可食用植物收获之后,剩余的大量的植物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的循环利用途径,导致城市中产生大量的有机废弃物,增加城市垃圾处理的难度。相关部门应根据不同的用地性质,利用适合的区域,统一进行可食植物的日常生产与管理,解决布局混乱,道路、蓄水、排水设施缺乏等共性问题,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
4.3 注重新技术与新观念的应用 经过调查走访,扬州城市中的可食景观栽培植物时,除了农业观光园内采用了温室大棚、玻璃温室之外,多数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耕作技术,露天栽培为主。农作物的栽培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生产旺季往往植株长势良好,景观效果良好。但是收获期后的空白期往往景观效果比较差,可以结合轮作、套作、间作等手法保持景观的持续性。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几乎没有应用,自动灌溉系统仅仅在个别的景区公园内使用。加强无公害生产技术、立体栽植技术、循环堆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雨水利用技术、墙体垂直栽植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光伏农业、鱼菜共生技术的应用。
5 结语
传统城市绿化养护的成本高昂,主要包括场地的清洁、杂草的清理、苗木的修剪、苗木的更换、病虫害的防止、土壤的追肥、水分的补给、设施的更新等。人工费用、施工机械费用及管理费不断提升。而城市可食景观可以以較低的维护成本,获得一般性绿地所具有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改善空气的清洁度、净化城市的水体、改良土壤,能够改善城市的局部小气候、调节城市的湿度、形成良好的防风通风作用,丰富城市绿地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卢克穆杰特,蔡建明,郑艳婷.养育更美好的城市:都市农业推进可持续发展[M].王研,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80.
[2]扬州市人民政府网.扬州概况[OL].[2019-07-01].http://www.yangzhou.gov.cn/)
[3]蒋爱萍,刘连海.可食地景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6(3):98-103.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