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天成:中华文学艺术典籍鉴赏与解读

2020-12-28 02:32南京图书馆研究部
新世纪图书馆 2020年11期
关键词:汤显祖文化交流

南京图书馆研究部

摘 要 2020年10月,海峡两岸第七届玄览论坛在南京和台北两地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在论坛交流中,两岸13位专家和学者分别围绕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及其代表剧作《牡丹亭》,以及另几部名家名作从不同角度鉴赏与解读了中国文学艺术丰富奥妙的内蕴,展现了中华经典著作特具的薪传魅力。

关键词 文化交流 南京图书馆 第七届玄览论坛 汤显祖 文学艺术典籍

分类号 G25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0.11.017

Natural Charm: Appreci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Classics: Summary of the 7th Cross-strait Xuanlan Forum

Research Department of Nanjing Library

Abstract In October 2020, the 7th Cross-Strait Xuanlan Forum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Nanjing and Taipei by means of online and offline combination. During the forum, 13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ppreciated and interpreted the rich and mysterious connot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from different angles, focusing on Tang Xianzu, a famous dramatist of Ming Dynasty, and his representative play Peony Pavilion, as well as several other famous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showing the special charm of Chinese classics.

KeywordsCulture communication. Nanjing Library. The 7th Xuanlan Forum. Tang Xianzu. Literature and art classics.

2020年金秋十月,海峽两岸第七届玄览论坛在南京和台北两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玄览论坛”是海峡两岸传扬中华文化的盛事,已是两岸重要的文化交流品牌,由南京图书馆与现设于台北具有同源之谊的汉学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主办。两馆的源头皆可追溯至1933年筹建的国立中央图书馆,2012年10月,两岸图书馆携手合作成功举办了“海峡两岸玄览堂珍籍合璧展”,后于2014年起每年在两岸同源馆轮流举办“玄览论坛”,已成功举办六届,现已成为两岸最高层次的图书馆界学术交流论坛。“玄览”源自《玄览堂丛书》之名——抗战时期,郑振铎等爱国学者与国立中央图书馆合作,冒险搜购上海等沦陷区私家珍籍,并择精编为《玄览堂丛书》陆续影印出版。又“玄览”一词最早见于《老子》,而老子可称为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员。

1 玄览论坛开幕式

依照往届惯例,第七届玄览论坛由南京图书馆承办,确定于2020年10月举行,主题为“气韵天成——中华文学艺术典籍鉴赏与解读”,并分设“神情合至:汤显祖戏曲名著品鉴与演绎”和“立象尽意:古今文学艺术作品阐释与传播”二个子主题。两岸13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和子主题进行了两场演讲。由于新冠疫情,本次论坛采取先期进行视频录制,再经各方认可后,由南京图书馆编辑合成,在南京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知网在线教学服务平台上发布播放。

10月26日,论坛举行开幕式,由南京图书馆副馆长许建业主持。江苏省相关部门领导,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南京图书馆党委书记韩显红,江苏省演艺集团李鸿良、孔爱萍、许虹等表演艺术家,以及上海图书馆、同方知网等单位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韩显红书记致欢迎辞。在致辞中,他代表南京图书馆对两岸的专家学者和全体代表致以最诚挚的欢迎,并表示在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能通过网络视频举办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交流论坛,与大家相聚与交流甚感荣幸与高兴。接着,韩书记介绍了这次论坛主题的由来。他说,去年10月南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文学之都,今年又恰逢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诞辰470周年,而汤显祖曾在南京游学、任职,其代表作《牡丹亭》有南京刊本行世。《牡丹亭》作为“百戏之祖”昆曲的保留剧目,早前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本届论坛所拟主题就确定为“气韵天成——中华文学艺术典籍鉴赏与解读”,并分为“神情合至:汤显祖戏曲名著品鉴与演绎”“立象尽意:古今文学艺术作品阐释与传播”两个子主题。“气韵天成”出自南朝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其后谢赫提出绘画“六法”第一为 “气韵生动”。这里的“气韵”是指文学艺术作品各具独特的精神风貌,在中国有无“气韵”,千百年来一直是评判艺术高下的重要标准。最后,韩显红书记表示,中华文化是连接海峡两岸最好的桥梁,为了让广大读者深入理解各位专家学者精彩的演讲内容,南图荐读台将推出海峡两岸第七届玄览论坛特辑,向读者推荐各位专家学者解读的《牡丹亭》《西厢记》《红楼梦》《长生殿》《小太阳》等中华文学艺术经典名著,以及讲演嘉宾的学术专著,并利用网站、公众号,联合全省百余家图书馆,共同发布主题推荐书目。相信通过论坛的互动讨论及彼此的交流分享,不仅可以促进两岸图书馆界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同时也能推动两岸民众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开幕式现场播放了台湾汉学研究中心曾淑贤主任在台北提前录制的致辞视频。她在致辞中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迫使互访按下暂停键,所幸能通过网络一同欢庆第七届玄览论坛的顺利举办,并恭喜南京于2019年10月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CCN)世界“文学之都”,成为中国首座“文都”。南京本素有“天下文枢”之誉,孕育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书香文脉,“文都”乃实至名归。南京图书馆苦心孤诣推广阅读,藉由日益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陆续更新开放的阅读新空间,让书香融入生活,不但使阅读内化成为南京人的生活方式,形塑南京成为阅读之城,甚至吸引了外地读者为南京书香慕名而来。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其中南京图书馆居功厥伟。此次以与莎士比亚同期有相等影响力的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及其代表剧作《牡丹亭》作为主题举办玄览论坛,期望大家藉由网络、实体双路并进,一同通过议题的互动讨论及彼此的业务经验分享,互助共荣,齐力提升公众阅读素养,进而加强两岸交流合作,齐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更在两岸文化交流史上留下绚丽的篇章。最后曾淑贤主任表示,尽管疫情的态势仍然岌岌可危,但相信有心、有梦,筑梦终能踏实!通过网络进行彼此的分享,坚信推广阅读、弘扬中华文化这颗善念的种子,会在活化古学、传布新知、促进社会的幸福共好进程中生长茁壮,循环不息。

2 神情合至:汤显祖戏曲名著品鉴与演绎

以“神情合至:汤显祖戏曲名著品鉴与演绎”为主题的第一场论坛,由国家图书馆张志清副馆长主持,七位专家在这场论坛交流中分别作了精彩的演讲。

为了使读者深刻地品鉴我国戏剧艺术形象、艺术魅力,三位戏剧家分别深入浅出地进行了精彩的演绎讲解。著名昆丑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鸿良以“《牡丹亭》上生动传神的小角色”为题,通过介绍汤显祖笔下诸如癞头鼋、郭驼、石道姑之类的小人物的艺术塑造,来烘托出以《牡丹亭》为代表的戏剧作品中包含的的文化精神与道德审美。李老师非常注重“演”“讲”并举,除了“说一说”之外,在论坛现场,他还通过“走两步”,将石道姑这个“小角色”惟妙惟肖地“演”了出来。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艺术指导孔爱萍作了题为“昆曲闺门旦角色塑造之《牡丹亭》杜丽娘”的演讲。通过表演中的声腔塑造、指法和扇子的运用、动与静的体验三方面,向大家展示了她对于杜丽娘这个角色的表演心得。孔老师边说边演示,活泼、生动、传神地呈现了已经与她融为一体的杜丽娘,带领大家充分地领略昆曲的艺术魅力,體会《牡丹亭》中传达的青春、爱情与生命之美。著名木偶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际木偶联合会会员、中国木偶皮影学会常务理事、江苏演艺集团木偶剧团艺术总监许虹以“斑斓璀璨的木偶艺术”为题,从木偶戏三个重要阶段、世界上木偶戏、木偶戏分类、木偶戏形象刻画、木偶戏影响力等方面为大家系统而详细的介绍了木偶戏,之后还亲自表演了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绝活——杖头木偶戏“嫦娥舒袖”,播放了独具特色的人偶昆曲《牡丹亭·惊梦》视频,让观众叹为观止。同时,为了增加读者对戏剧舞台背景与当时人文社会的了解,园林文学研究专家、台湾大学教授曹淑娟聚焦于园林发展成熟的晚明时期,选择了四种具代表性的园林文学典籍,作了“游山与游园——晚明园林文学中的人地关系”宣讲,并通过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巧妙营造园林场景来推动剧情发展的介绍,对照《牡丹亭》中山水恒定与园林颓败来探讨文士思索,回应山水与园林关系的几个不同面向,阐述了这些思索如何影响着文士们的生命实践。

汤显祖的《牡丹亭》自问世以来,广受欢迎,不断刊刻,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的《牡丹亭》单刻本、合刻本、抄本、石印本等不下百种,其中珍稀版本大概二三十种。为了使读者对珍稀版本有更深入了解,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副编审程鲁洁博士以“《牡丹亭》珍稀版本述略”为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展示了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典型的珍稀版本。同时,介绍了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大师收藏的折子戏抄本,以及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

同样地,脍炙人口的王实甫的《西厢记》,数百年来历经各种改编,在明清两代也一再刊刻,版本众多,源流复杂。对此进行考据和研究的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沈从文博士作了题为“西厢花影——略谈上海图书馆所藏《西厢记》善本”的讲解,为大家详实地介绍了上海图书馆收藏的《西厢记》善本,展现了不同时期校刻者的不同取向,勾勒出明清时期《西厢记》刊刻史的大致面貌。

此外,为了让读者从一个新视角来深入解读编剧与笔下人物、台上角色的关系, 台湾大学戏剧学系暨研究所王安祈教授以“《长生殿》在当代的改编”为题,通过对2004年台湾石头出版社制作、江苏省昆剧院演出三天的版本介绍,阐释了《长生殿》 “生死吊诡”的情境意蕴,强调了爱情对于生命重塑的意义。由此谈及台湾国光剧团2013年新戏《水袖与胭脂》及其中穿插的《长生殿》折子,“借戏论戏”地提出关于戏与创作的思索和见解。

3 立象尽意:古今文学艺术作品阐释与传播

第二场论坛以“立象尽意:古今文学艺术作品阐释与传播”为主题进行交流,由台湾汉学研究中心曾淑贤主任主持,六位专家在此场论坛交流中分别作了精彩的演讲。

《红楼梦》研究专家、台湾大学教授欧丽娟以“纸上玄览——解读《红楼梦》的钥匙”为题,对《红楼梦》这部登峰造极之作进行了独到的解读。她从“‘旧年蠲的雨水的来历究竟为何”“‘巡检御史的身份何以被曲解为扬州的监务官”“袭人何以要姓‘花”等几个细节问题进行追问和解读,指出《红楼梦》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成就,更是“传统雅文化的结晶”,就此提出了个人研究上的新发现。

古典音乐研究名家、台湾屏东大学教授李美燕以简洁且极为契合本届论坛主题的讲解,就古琴美学中的高峰之作——《溪山琴况》中的“韵”来加以探讨“韵”的美学意涵,认为无论是《溪山琴况》中独特的“一字评”方式来展现古琴的演奏技巧与传达的美感意境,还是24况体现的韵士、曲韵和音韵三方面的琴韵之美,都表达了心灵不流俗,由虚而静,由静而澹,从而与琴声合一的美境。

猜你喜欢
汤显祖文化交流
《作家文化交流散记》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汤显祖与《牡丹亭》
抚州市积极推进汤显祖名篇进教材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汤显祖为戏成痴
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纪念
汤显祖为戏成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