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云
[摘 要] 农业是我国的经济命脉,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农民具有更加专业的农业知识、农业生产技能以及农产品相关的营销和经管能力,加强农民教育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的重要举措。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大力发展,农民教育也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基于此,本文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解决措施,以期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 “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32-14-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农产品不仅要在数量上满足消费者需求,更要在品质上迎合消费需要,这就要求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从业者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农业生产技能,且要懂得多元化经营管理方式。从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来看,“互联网+”是农业的必然发展趋势,新时代的农民教育培训需要依托互联网产业进行革新和创新。
1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民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1.1 农业生产结构改革的需求
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以个体经济的独立发展为主,弊端是规模小、缺少市场应对机制,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趋向于集成化和规模化,需要以社会以及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服务和供给,这就要求对现有农业生产结构体系进行改革[1]。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生产与市场相结合,并逐步完善和优化供给侧改革路径,同时要不断发展生态化农业,农民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决定着产业结构改革的前进速度。因此,注重新型职业农民的全面教育是我国现代农业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2 农民自身的发展需求
农业改革是我国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也关系到我国农村的全面振兴。社会环境的发展会直接影响个人的发展方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对农民自身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为适应环境变化要求逐步开始自我提升。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传统思想在农村地区比较盛行,很多农民不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兴科技,更愿意“守土安于现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度进步,各种新信息和新技术促使农民通过自身教育改变劳作现状,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苦于没有门路进行学习和再教育,因此现阶段的农民需求非常强烈,需要政府以及社会为其提供一个快速学习的路径进行自我提升[2]。
1.3 现代农业转型的发展需求
以往,我国农业发展较为闭塞,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常常是种植、销售、管理等诸多环节相互独立,缺少整体化经营方案和策略,随着“绿色生态”“健康饮食”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市场上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因此现代农业生产必须改变传统单一模式,从人力劳动向机械化发展转变,从粗犷式向生态式转变[3]。根据市场需求,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消除传统农业中“小作坊式”的发展模式,要注重向家庭农场、农业集团、农业合作社等方向转化。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人才需求,只有不断提升人才素养,才能让产业转型更加平稳顺畅,专业化的农民能为现代化农场增添活力,也能为产业转型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2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2.1 各地区农村教育培训投入不均衡
现代化职业农民的教育涉及范围非常广,需要摆脱传统的农业培训思想,注重现代农业的体系架构,并从种植技术、经营管理、人力资源、设备使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化培训,对此,政府需投入大量资金。目前,虽然各地政府与银行以及农村信贷部门等均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联合体系,但是由于我國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在资金投入上存在一定差异,从而导致难以形成完整的农业培训体系。同时,有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师资资源比较稀缺,资金投入的缺少更加难以吸引优秀师资人才,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民培训教育的教学质量。
2.2 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内容过于空泛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技术和理念已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很多地区有关农民教育培训并未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农民需求,而是按照主观臆想进行了主题定调。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农业种植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受各地土质、水文、气候的不同在作物选择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只有深入调研各地优势种植情况,才能更好地设定培训教育目标。目前,由于师资等方面因素影响,很多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且内容较为单一,不符合当前多元化发展的市场形势,未能结合实地考察情况规划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过于空泛,难以得到实际应用。
2.3 农民教育培训方式过于单一
现阶段,多地举行的农民教育培训大多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培训活动组织上需集中将农民汇集在同一地点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有时由于教学内容与实际不符,还会引发农民的倦怠情绪,长时间如此必然降低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数地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其难以集中精力认真听课,加之农民的理论知识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往往更加注重实践性活动,教育培训方式过于单一,很难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3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措施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农业发展中互联网可为农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技术性指导,未来“物联网”机械化种植也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
3.1 拓展教育内容,增加电子商务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全新的职业群体,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农民,其需具备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还要具有现代化销售和管理理念。在教育培训中需注重加强农民对现代化农业的认知,注重团队配合和机械使用,同时需在经营理念上融入电子商务思维模式。首先,让农民认识到新技术、新方法的优势,并确保培训内容定位精准,以确保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让农民能够切实得到真正的红利。其次,要结合当前市场销售发展趋势进行培训,让农民了解当前市场动向,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营销,如对“直播”“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型销售形式进行详细讲解和教学,促使农民巧妙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自我宣传和商品销售,从而打开网络市场的“新大门”[4]。
3.2 开展线上、线下两方面融合的组合式培训教育
将农民朋友集中在一个场地进行固定时间教育培训是一种常规培训方式,但不能局限于这种方式,互联网本身具有较高的信息传播效率,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教师可以通过直播或者录制视频的方式,将教育内容进行传播,让更多的农民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教育培训课程,同时可为农民提供相应的电子文档材料,利用公众号以及微信群进行发布,以方便农民进行查询。此外,要定期为农民开展问题线上解答会议,通过与农民在线进行沟通,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解答,有助于农民深入理解技术知识。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双重模式组合,可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注重实践的同时也不乏理论知识的传播,可实现农民自身素养的提升,也可让农民了解更多的互联网经济发展趋势。
3.3 加强互联网资源的应用深度和应用范围
随着“互联网+”相关应用的广泛普及,很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范围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传统农业的规模、质量、成本均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已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现代农业并非只是种植一个环节,而是包括灌溉、施肥、种植、销售、服务、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注重互联网资源的应用深度和应用范围,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要更多依托于“互联网+”的应用,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帮助农民学习互联网的使用[5]。教育培训内容可针对当地农户的机械化种植进行深入教学,建立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为农民提供机械选择、机械维修、机械买卖、机械使用等一系列服务,让农民在充分了解市场行情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并对农民种植的作物提供相关的市场调研报告和预测报告,防止“扎堆”种植造成收益降低。加强互联网资源的应用深度和应用范围,可以促进农民不断积累知識,实现其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4 结语
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农民的教育程度、教育水平、教育方向等均会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对此,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提升农民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在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借助互联网,帮助农民取得思想、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多元化进步,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傅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0(4):89-90.
[2]沈霞.“农民荒”背景下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2020(3):87-88.
[3]韩丽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分析[J].农业经济,2020(3):84-86.
[4]赵建国,周德水.教育人力资本、互联网使用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9(6):117-127.
[5]刘阳,张亚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9(19):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