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滨岳 黄超凡
摘要 针对学生的具体程度,结合生物学课程特色,教师将作业进行了划分,并从分层化、多样化、识图分析3个角度详细地论述了对作业的研究策略。合理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又能因材施教、减轻作业负担,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关键词 作业现状 作业原则 作业形式 分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C633. 91 文献标志码B
1 现存问题
作业观能够反映人们对作业活动方式的认知,不同的作业观体现了不同的作业性质并会产生不同的实践活动。下面整理了相关文献,总结后将我国课后作业的现存问题分为了以下三个方面。
①传统的初中生物作业以机械性书面作业为主,内容陈旧,形式单调。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循环练题导致学生思维趋于固着,降低了学习激情和作业积极性,极易产生厌倦感。
②统一布置的作业已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8修正)》第三章第二十二条规定,义务教育学校“不得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初中是学生分化较快的阶段,不加区分地统一作业对程度较好的学生而言过于简单,不具备挑战性;但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存在容量大、完成困难、耗时过长等问题,长此以往必然会阻碍各层级学生的发展。
③作业负担大,持续时间长。较大的作业负担不仅会挤占学生课后大量锻炼、休息和自我学习的时间,更是会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对课堂产生厌烦心理。作业负担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中学生体质下降。
2 设计原则
作业不仅是巩固知识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既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考虑作业形式的创新,即既要注重作业内容的层次性、又要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实现因材施教,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层次性作业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另一面,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多种作业形式并行能有效提高生物学习效率,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例如,学生在课前完成针对性预习问题、利用3D打印技术建构模型、社区宣传实践、模拟小实验、多学科并行的资料整理展示、构建思维导图,等等。
3 策略研究
3.1 因材施教,分层作业
教师采取分层作业是为了满足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够得到巩固和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点等,恰当地布置分层作业,可以使作业更有针对性,使作业目的、目标更加明确。分层作业有效地避免了学生作业量膨胀或过少这一问题,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3.1.1 学生的分层
每个学生个体由于受认知水平、智力因素等诸方面的影响,认知和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如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评价成绩等方面给学生分为A、B、C3个层次,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布置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作业,见表1。
初中學生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在面对不同的知识点时,同一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学生所处的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课上、课后的具体反馈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3.1.2 作业的分层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学习兴趣,根据以上表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分层作业。本研究参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王健老师研发的初中生物学科能力体系结构模型,将作业分为了基础型、分析型、综合型三类,见表2。
3.2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形式新颖多样的作业恰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科是重视实验、重视动手能力的学科。因此,如何能够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特点就成了作业设计的关键。
3.2.1 重视生物模型的制作
模型具有直观、生动等特点,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初中生的特点是好玩好动、动手能力强,但由于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并不擅长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模型制作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以具象的物质形态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书本上的枯燥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模型,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堂上教学重难点的理解,有助于形成生物学结构与功能这一生命观念。
以七年级上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两节内容为例。教师在讲授课堂内容后,与其布置作业让学生抄写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内的结构名称,不如让他们用不同颜色的彩泥制作两个细胞模型,要求同一种细胞器只允许用同一种颜色的彩泥。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熟知了两种细胞内的结构名称,更是通过对两种细胞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加以比较,实现了本部分重难点内容的获得和提升。
3.2.2 发挥视频的辅助作用
生物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涉及许多微观概念,如微观结构以及关于植物体、人体等一系列复杂生理过程,学生往往因为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得到而难以理解。观看视频作品这种形式的作业,可以作为一种对课堂难理解内容的辅助手段。学生观影后,还需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更需要以概念图的形式将获得的知识落实到纸上,并通过这一过程在头脑中建立清晰、完整、动态的知识框架。这类形式的作业既可以巩固相关知识点的,又能够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改善学生对待作业应付敷衍的态度,避免作业抄袭的现象。
例如,动画片《工作细胞》以日漫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解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工作原理,教师在讲授完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这节课程后,布置任务让学生观看《工作细胞》并根据内容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布置观看视频这一任务的优势有: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很高,整理得知识网络图脉络清晰、内容详细;后续的课程中再提及相关内容,学生能够准确地回忆起动画片中的情节,并迅速联系到课本上的知识点,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3.2.3 识图画图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学每章节内容几乎都与图像密切相关,在各类考试考查中,识图也是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关键。图像是生物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生物学知识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主要工具。因此,教师对学生“识图一分析图一绘制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深化、拓展,激发学生自主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体系。學生在构建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描述生物学各结构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实现了由教师的输入转化为学生的主动输出,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七年级下册“心脏”一节内容涉及到大量结构名词,如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动脉血、静脉血等,种类复杂。学生极易混淆各结构的名称与功能。教师根据学生特点,针对性地抛出引导性问题以提示学生,见表3。学生结合教师的引导性问题以及书上的文字描述绘制平面结构图,并在图中注明结构名称及对应功能。利用结构图的绘制,描述专有名词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他们实现同一生物过程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从文字到图片的转化。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总之,作业的布置与设计应该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济洲,中小学作业观:特点、问题与走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3,(7):25-30.
[2]夏小明.初中生物作业的多样化设计[J].中学课程资源,2016, (5):61-62.
[3]王芳.“统一作业”的弊端与改进[JI职业教育研究,2005, (1):79.
[4]孙松.初中生家庭作业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以石河子市三所初中为例[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4,(30):74-8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姜洪波.初中生物分层教学体系的应用策略[J]中外交流,2018,(36):297.
[7]王风德,浅析初中生物作业分层设计几点要求[J]新课程·中旬,2017,(12):28.
[8]王健,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生物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9]刘颖硕,多样化作业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9,46(1):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