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文全 王晓路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迎来“春天”,但因乡村创业主体非理性创业、创业层次不高导致我国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普遍面临着融资难、技术及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从提供技术与管理支持、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提出支持乡村创业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新方案。
【关键词】乡村创业;农村中小企业;农村产业效率;乡村振兴
2019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乡村产业振兴纳入到了经济社会与农村的发展全局来规划,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
一、支持乡村创业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广大农民工长期进城务工,导致如今我国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农业边缘化等系列乡村衰退问题。农村中小企业吸引农村青年留乡发展,同时促进农业技术相关产业的兴旺发达,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了积极助力。从乡村创业实践来看,返乡入乡的创业者大多对农村环境、资源及城市市场需求有一定的了解,受过信息化、工业化的影响,支持这类人在农村开展创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乡村产业对市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也为农业农村发展赋予新动能。
促进农村脱贫致富。当前我国数以万计的农村中小企业加入了农村产业扶贫及脱贫工作,极大推动了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促进贫困地区人口收入、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一些乡村创业者开办的中小企业多点发力承担社会责任,精准扶贫扶志扶智,主动对接贫困地区开展就业扶贫,解决用工难的同时还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以新形式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本地农民的增收致富。
促进农业产业改革。农村中小企业通过发展土地股份制合作企业,扩大了农村“两权”(即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融资机制的引入,这也让农民的土地资产资本化,盘活了农村集体资产为乡村创业者提供了最低创业资本。当前农村中小企业普遍采取了“农户+合作社+企业”的模式,这类模式适合规模较大的生产;农村电商、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托管农业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一些返乡创业大学生群体瞄准“农业+旅游”的创业蓝海,率先开展新型体验式的农业庄园及农家樂,让农民直接参与到“农业+旅游”的全过程,让广大农民群众都感受到乡村旅游发展的福利,耕作农业也逐渐转变成为了观光休闲农业。
二、创业背景下农村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非理性创业导致风险增加
乡村创业人群普遍为模仿创业者,缺乏创业经验,创业项目多源自自己的务工经验,创业风险由创业者自己承担。当然创业类型并非单单只由乡村创业者决定,创业环境与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创业环境可由政府进行引导与改善,当前农村中小型企业创业环境较为简单,市场管制作用发挥较小,创业能力则需要通过技术、管理教学来提升。农村中小企业创业多由农村个体经营户随着规模扩大转型而成,仍然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具有长期创业规划的创业者并不多,这些非理性创业导致创业风险增加,因此农村中小企业创业的成功率偏低。
中小企业的创业者风险意识不足,进入市场只是依靠感觉与经验来创业,导致企业面临较大创业风险。当前农村中小企业创业者面临的创业风险主要有:对市场潜在需求缺乏分析,难以预见市场变化的大趋势;缺乏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经营者缺乏管理企业的基本能力;尚未设立必要的财务账目;用于生产的关键技术、设备存在选择不当或错误;低估了企业运营所需要的资金,忽视企业财务管理。以上风险都导致农村中小企业创业者面临较高的风险,政府应为乡村创业提供指导,让其认识到风险可以进行预防、分析及转移。
(二)创业层次限制中小企业发展
大部分乡村创业者多选择餐饮服务、农产品初级加工、建筑装修、种养殖业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创业层次不高,难以进入真正消费市场参与竞争。农村创业者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缺乏持续后劲。相当比例的乡村创业者认为其企业生产技术颇为简单,并不需要聘请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地理位置较为偏僻,难以吸引外来技术人才,缺乏专门的人才市场。
创业发展初期,,熟人介绍成为聘用员工的主要方式,这也导致农村中小企业的员工多是亲朋好友。“亲友式”员工更易于沟通,形成合力解决生产经营困难,但长此以往,帮派现象可能导致企业难以进行真正的组织化管理,不利于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对此,创业者应考虑从网络平台、公开市场招聘人员,避免“亲友型”员工占据太高的比例。“家族式”企业中的管理者习惯亲力亲为,缺乏专门的薪酬激励制度也难以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环境不佳导致创业缺乏活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政策尽管出台了鼓励非公制企业及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大学生返乡创业、农村自主创业的政策,但政策可操作性不足,或者部分地区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电力、土地、金融、工商、环保、税收等部门对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难以落到实处,在创业成本逐渐提升的今天,若政府难以对乡村创业人群提供必要扶持,那么可能导致农村创业失去活力。此外,乡村产业仍存在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门类不全、要素活力不足和质量效益低等问题,亟须加强引导和扶持。
三、支持乡村创业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提供管理与技术支持
如今乡村创业者的技术源自创业者自学,若缺乏关键性技术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可能导致创业失败。地方政府应在企业管理与技术方面为乡村创业者提供支持,对于自学技术创业者提供管理、技术方面的视频学习材料。此外,由地方政府牵头中介机构、本地高校组建企业管理咨询中心,为本地农村中小企业提供管理、技术的专业咨询与培训,在本地工商管理注册窗口发放培训通知。
中小企业的成功关键在人才,技术与管理培训并不限于乡村创业者,企业员工也需要学习。与此同时,依托“三下乡”活动设立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展,针对本地兴起的创业企业类型提供技术与管理上的专家指导,及时帮助乡村创业者解决生产与经营问题。政府坚持以服务性为主,明确对接部门专人负责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服务引导工作,企业办事办证一次性告知,及时对接上级相关部门,保障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办事易、办证快,为推进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注入持续动力。积极组织中小微企业法人参与到生产、养殖基地考察中去,学习先进的管理经营模式,形成尊重技术的良好氛围。创业者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定时定量管理,实现农业精细化、标准化、绿色化、高效化、规模化。
政府应为农村居民及返乡大学生自主创业者提供更多创业机会与信息,从而将以往的生存型创业逐渐转变为机会型创业。积极引导乡村创业者理性创业,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心理、经营素质和管理、技术方面的培训,增加创业人群的组织管理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及竞争意识,从而提升农村创业者的创业能力。此外,政府应根据本地乡村创业者的创业动机、项目类型、创业成本等具体出台缓解创业压力的措施,如政府明确农村中小型企业减税降费的具体政策,对处于创业初期的农村中小企业或利润较少的企业,实现免税或者先征后返的政策,同时提供专款补贴,对于吸纳下岗员工与残疾群体的企业给予补贴等。
(二)拓展农村中小企业销售渠道
农村中小企业生产原材料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微型企业生产多以初级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为主,销售市场多面向村镇,产品价格偏低,同质化竞争激烈。地方政府应依据本地农产品市场情况搭建中小企业产品供求信息平台,便于企业对接上游需求的交易,通过平台及时了解产品的供需信息。此外,扩大企业规模与延长产业链的关键在于建设销售渠道。农村中小企业因在品牌、资金、服务、价格等方面缺乏优势,当前销售渠道主要是为企业-经销商-消费者或者企业-本地消费者。此类销售模式企业将面临较大的销售风险,政府方面可组织特定主题的产品供货会与产品展销会,为企业宣传产品提供平台与助力。农村中小企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大部分通过经销商对外销售,政府可联合行业协会选择合适的经销商,监管价格。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专业合作社,借助电商平台推广农村中小企业的产品,引导本地企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
地方政府应打造技术、能力过硬的商业服务平台,加速农村传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夯实农村数字商业基础设施,以形成良性的农村商业生态,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创业者通过增加产品销售量,积累原始资金延长产业链,完善加工技术,进而推动产业化经营,促进原料基地建设与销售网络建设,推进农村中小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破解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乡村创业主体创业最易面临的问题即资金问题,无论是创业资产还是扩大经营等资金需求主要都是通过民间借贷完成。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受限导致大部分企業只能通过缩小规模或转向低成本的投资,这也阻碍了创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民间借贷操作存在较大风险,成本也高于传统的融资渠道,这些无形增加了乡村创业者的创业压力。因此,面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金融体系,建立信用评价、企业增信、信用筛选、信用维护机制,筛选出信用良好的农村中小企业,引导金融机构批量授信,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为了让乡村创业者有资金创业,政府应协调银行资金予以扶持。对于中小企业资金运转问题,实地研判乡村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对于具有较强市场潜力的服务业、农业、工业等中小企业,政府应积极对接协调银行贷款。强化国有大型银行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提升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的渗透率,邮政储蓄银行应做好小微普惠性的金融服务,村镇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向乡镇延伸服务面,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银行应利用“互联网+”金融技术提升服务效果,快速收集农村中小企业信息,加快风险判断,打破传统抵押及担保的融资模式,从根本上提升贷款审批、服务效率,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健全农村中小企业担保再担保体系。(黄颖等,2019)同时引导信用担保机构将业务延伸到乡村创业群体,鼓励县一级政府出资设立担保补偿的“资金池”,设置专门的创业类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为此类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从而促进各类商业银行的放贷力度,形成损失补偿机制,分担担保机构独自承担较大风险的情况,实现商业担保与政策担保的互补作用。此外,推进农村中小企业社会化信息体系建设及试点,强化企业信用观念,依据信用等级来确定具体的贷款额度与担保额度。成熟的融资环境必然包括了金融资本与民间资本,在地方政府监管之下引导部分民间资本进入农村中小企业领域,鼓励民间组建贷款联合担保组织,从而健全担保体系。
(四)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环境
一是优化创业基础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公共设施方面投资与建设,加快域内交通网络的建设,形成快速交通圈,实现乡镇到市区的通达,配套完善主干道、学校、医院等基础配套项目。鼓励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吸引更多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
二是优化创业政务环境,推进基层管理改革。科学简化注册登记流程,实现“三证合一”,为创业者提供网上申报平台,减少审批环节,为乡村创业进入市场提供相应的准入便利,推进创业项目的快速落地,变相降低创业成本。优化服务,重点解决农村中小企业经营难题。同时,依托地方高校、研究所等资源开展农村创新创业系列活动,汇集创业项目信息,为大众创业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积极建设产业园将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等要素进行聚集,促进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是优化创业创新政策环境,加强政策引导。实施青年人才引进计划,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支持与补贴。例如,留日博士吴超峰在获得八百万创业扶持资金后,创立了农业科技公司吸纳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后设计了立体式生态农业生产系统。在2017年出台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若干意见》重点鼓励返乡人员开展创新创业。
四是优化创新服务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开展农村创新创业竞赛,激发乡村创业者的创业热情,鼓励农村个体工商户转型成为企业家,通过竞赛提供创业资金孵化创业人才,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为乡村中小企业进行要素对接提供新平台,组织开展产品交易会,组织企业与高新技术积极对接,实现生产技术的转型升级,拓展企业的市场空间,增强农村中小企业的整体实力、市场竞争力及发展活力。
(1、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8;2、菲律宾凯迪雷拉大学 菲律宾 碧瑶 2600)
参考文献
[1]徐庆国,刘红梅,徐持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讨[J].作物研究,2016:30(6).
[2]史苏,王天楠.“新两农”返乡创业面临困境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0: (07).
[3]黄颖,卢慧娟.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青年返乡创业需求及扶持对策探析: 来自1842个样本的调查数据[J].南方农村,2019:(02)
基金项目:江苏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2020年乡村振兴软科学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20ASS005),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乡村振兴的农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B-b/2020/03/22)
作者简介:
施文全(1972年),男,江苏扬州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菲律宾凯迪雷拉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创新创业与经济发展。
王晓路(1989-),男、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管理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