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心里面有准备,但今年7月1日听到严宝瑜教授仙逝的消息仍然不免震惊与悲痛,想写点什么纪念他,却感觉心里沉甸甸的,无从下笔。
严宝瑜教授是我国知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音乐教育家。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吸引着无数专家学者去学习研究,在文学界、音乐界尤为如此。本文中,我想从自己的切实感受来记录他的人格魅力和他对人生的态度与价值观。
初见严宝瑜先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他已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而我只是普通的一名教师。与严先生真正的接触是在1992年,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会音乐专业委员会(原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会)在西安举办第一次全国音乐教学观摩课,经过层层选拔,我的课程《贝多芬的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其他7位来自全国各地教师的成果一起入选展示课。活动中,严宝瑜先生充分肯定了我的讲课思路和方法,从那以后,我们在不断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一丝不苟的精神
每年我去看严先生,他都在辛勤地工作。2014年,91岁的严先生因为心脏问题住进了医院。我和张援(原教育部社会科学发展中心美育室主任)一起去看望他,一进门,就看见他在病床上架着一个小桌子,带着花镜,拿着放大镜在批改他要出版的书稿。这场景使我不禁想起来,有一次,首都师范大学校邀请严先生来给高校公共艺术硕士学位班讲座。他在老伴的帮助下拉着一个沉重的箱子来到现场。细问缘由,原来是上一次讲座时音响不太好,所以,为了不影响讲座效果,他就把自己家的音响拉过来了。在打开箱子的时候,严教授发现有一张CD忘记拿了,十分懊恼。我赶忙劝慰说,没关系,今天就别听这个了,下一次再说吧。他坚持说,那怎么成?这是从德国带回来的原版CD,是讲课的一部分。后经过协调,他还是让女儿(北京大学老师)专程送过来,高标准完成了自己的讲座。我们的学生还没有听严宝瑜教授讲座,已经被他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学术精神感动了。
要对读者负责
严先生的老伴吴琼瑂先生同为北京大学教授,也是一位出色的英文翻译家。他们是“西南联大”的同班同学,在反对国民党镇压学生运动中共同战斗,彼此倾慕产生了感情,一起携手度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岁月。吴教授去世后,我们去看望严先生,他提及正在校对夫人即将出版的翻译书稿《莫扎特,他的性格,他的作品》(它原是德文版,书名为:Mozart,sein Charakter-sein Werk)①。严教授深情地说:“我的夫人临去世前,一定要我按照德文原版的意思再看翻译的中文是否有误差,原因是这个英文版不知翻译的和德文原版是否意思一致。”我们看着白发苍苍的严老不禁感叹:那得多大的工作量啊!可是他说,这个必须做,因为要对读者负责。
北大学子永远是严老的牵挂1942年,中学毕业的严宝瑜考入青木关国立音乐院,随江定仙、张洪岛学习。后入“西南联大”攻读外国文学,在”一二·一”反内战运动中曾经为死难烈士创作了《送葬歌》。新中国成立后,他赴德国留学,研究文学与音乐,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就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
1986年,北京大学党委决定由严宝瑜教授兼音乐教师,给学生开设音乐欣赏课。一直到2004年,81岁的严老师在音乐讲台上一站就是18年。在北京大学开展艺术教育几十年,使北京大学的普通音乐教育得以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目的是继承蔡元培“美育”思想,将其运用于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理念上,向全体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艺术知识,具有较高的艺术趣味、审美格调和鉴赏力。
在严宝瑜教授译配的歌词中,有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中的《欢乐颂》(席勒诗词);有舒伯特的歌曲《魔王》(歌德诗)、《水上吟》(施陶贝尔格词)、《野玫瑰》(歌德词)、声乐套曲《天鹅之歌》(海涅词);舒曼的《诗人之恋》(海涅诗)等。他要求学生学习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2002年,严老师主持了“贝多芬音乐专题课”的演出实习,让学生登台演奏、演唱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的作品,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以致多少年过去了,学生们仍然念念不忘。严教授说:“音乐是崇高的,好的音乐是能够要把人的思想灵魂提高。”为了让每个学生接受艺术教育,严教授总会对那些选课的同学不断强调“我愿意教那些自称‘音盲与乐盲的学生”。很多没有接触过音乐的同学在选了他的课以后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严宝瑜教授经常说:“我是一个教书匠,我喜欢我的岗位,给他们讲音乐,讲文学,教我们可爱的学生。”
1994年,严宝瑜离休后坚持义务授课,他不但将学校发放的劳务报酬悉数退回,还将德国教育部授予的“格林兄弟学术奖金”捐赠给学校。80岁以后,由于听力逐渐出现问题,严先生不能再承担教学工作,还是有同学们跑到他家里,請求他再讲“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对于年轻学子的求教,他总是有求必应,还把自己的邮箱、电话甚至家庭住址告诉学生们,为他们答疑解惑。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将全部知识、全部的爱献给自己的学生们。
对普通高校音乐师资队伍建设的期待
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问题上,严先生曾向教育部多次呼吁建立专门培养普通高校音乐教师人才的音乐学院。他期待着普通高校音乐教师要拓宽知识层面、增加知识储备,以适应这一重要教育领域的特殊性。
他甚至想好了学院的名称——“萧友梅音乐学院”。在一次通话中,他激动地绘着“宏伟蓝图”,我不由得被他深深感染了。虽然由于多种原因这个学院没有建成,但在严宝瑜和多位普通高校专家们的强烈呼吁下,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还是在全国6所院校开设高校公共艺术在职教师硕士学位班,其中首都师范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作为第一批试点,为提高我国普
通高校音乐教育师资提供了良好的师资培训场所。严宝瑜老师多年的梦想部分实现了。
严宝瑜在继承蔡元培先生“美育”思想基础上重在“普及美育”。他强调,要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坚持用优秀的音乐给大学生以审美上的需要,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的目的。他的教育思想在“北大”乃至全国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仍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活到老 学到老
2015年12月,严先生的女儿康敏给我打来电话说,给老爷子买了一架钢琴。在我惊讶他以九十高龄还要弹琴之时,严先生接过电话说:“冯兰芳,这是我的心愿啊,我在‘国立音专学习钢琴时是19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坚持下来,现在91岁了。我要继续学习钢琴,我要在有生之年把车尔尼‘849弹完。”活到老,学到老,我能说什么呢?在老人面前,我们还敢贪图享乐吗?
回顾历史,我选出几件难忘的事纪念严宝瑜先生,以表达对老人家的尊敬和爱戴。
①Alfred Einstein,Mozart,seinharakter-Sein Werk, Fischer-Verlag,
Frankfurt,严康敏提供的资料。
(此稿是应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朱汉城之邀而写,2016年在冯兰芳所著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一书中出版,此次有改动和增加文字。)
冯兰芳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