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概览

2020-12-28 06:50王次炤
人民音乐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美学

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音乐美学学科从无到有,从最初的原始收集到研究成果累累,从个别单位的研究发展到全国各地的音乐研究机构,从两所学校的教学开始延伸到全国所有的音乐院校和综合艺术院校以及数十所综合大学。回顾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三个基本认识,第一,中国音乐美学科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第二,中国音乐美学的学科建设主要体现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中;第三,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在学科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学科发展概述

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虽然有前期积累,但十分有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留存下来的文献主要是前苏联和东欧学者的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波兰卓菲亚·丽萨《音乐美学问题》(廖尚果等译)。从高校的教学来说,1960年于润洋从波兰留学回国首先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西方音乐美学史》课。之后,由于历史原因该课停开,直至1978年,张洪岛、于润洋、何乾三、张前、蔡仲德等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78届学生开设《音乐美学》专题讲座。可以说中国音乐美学学科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

1980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建立音乐美学本科专业,并成立音乐美学教研室。开始着手音乐美学文献的积累。一方面通过翻译国外音乐美学经典文献,了解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张洪岛、于润洋、何乾三、金文达、张前、俞人豪等老师联合音乐研究所编译室张洪模、杨洸等研究人员及附中教师叶琼芳老师翻译了有关音乐美学学科介绍和发展历史的资料以及部分经典文献。由于当时的出版业比较落后,这些译稿均以手刻钢板油印的形式装订合成,配以蓝色的油印封面,俗称蓝皮本。这些蓝皮本在我国早期音乐美学的研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美学学科建设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推动全国音乐美学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教研室的老师系统收集已有的西方哲学、美学著作中译本中有关音乐美学的资料和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音乐美学思想的文献资料。教研室的教师在从事音乐美学教学工作的同时,分工着手编写音乐美学教材。张前、王次炤负责《音乐美学基础》,蔡仲德负责《中国音乐美学史》,何乾三负责《西方音乐美学史》,于润洋负责《现代西方音乐哲学》。这些教材后来都陆续完成并式出版,成为全国音乐美学教学的通用教材。与此同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也开始着手音乐美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焦杰、叶纯之、蒋一民等老师开始着手编写音乐美学教材,经过几年努力《音乐美学导论》正式出版。

1981年,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这三个院所又同时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意味着这两所学校一所研究机构开始了音乐美学硕士和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2008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努力下,音乐学博士后流动站首先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立。这预示了音乐美学学科已经与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方向开始并驾齐驱。随着我国学位制度的不断完善,音乐学的博士点不断扩大,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院校相继设立音乐学博士点,其中多数学校也开始招收音乐美学专业的博士生。此时,音乐美学硕士研究生已经在全国9所音乐学院和6所艺术学院以及数十所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招生。这充分显示了我国音乐美学人才培养工作已经全面展开。2012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牵头下联合全国艺术院校,并通过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递交了“关于艺术学上升学科门类”的申请报告,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研究,全体委员投票通过了艺术学上升学科门类的决议。从此,艺术学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音乐与舞蹈学由此上升为一级学科。这也意味着音乐美学随着艺术和音乐学科地位的提高,更加稳固了它的自身发展。

四十年来,音乐美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丰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从最初基础性的资料建设和学科介绍,到后来基础性的研究和前沿问题的关注,一直到原创性成果的不断出现,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音乐美学学科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显著成绩。从最初的教材出版,到一系列专著、译著和文集的出版以及大量学术论文的发表,充分体现出从事音乐美学研究和教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对学科建设的极大热情和敬业精神。就教材建设来看,继叶纯之、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和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之后,陆续出版了许多教材。①四十年来,音乐美学专著、文集、译著和论文层出不穷,其内容从最初对西方传统音乐美学的研究,到当代西方音乐美学前沿问题的研究;从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到近现代当代音乐美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研究。②还有许多成果是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或学术会议汇集的形式集体完成,由课题负责人或会议组织者担任出版成果的主编。③还有很大一部分专著是在博士学位论文或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增补完成的。④

有不少音乐美学研究者通过文集的形式出版了他们多年来积累的成果。还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四十年来文献翻译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音乐美学领域发表和出版的译文和译著数量十分可观,除散见于各种学术刊物的译文和自由翻译的译著以外,有关学术机构还以文库和译丛的形式翻译出版国外音乐美学著作。比如: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资助,于润洋、张前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西方音乐学名著译丛》;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资助,洛秦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外国音乐学术经典译著文库》;上海音乐學院资助,杨立青主编、杨燕迪、洛秦副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上音译丛》;杨燕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六点译丛》等。在这些文库和译丛中,音乐美学相关文献占有很大的比例。

应该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二、中国音乐美学的学科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中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建设,无论是学科创立、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学术影响,都主要依附在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上。1980年中央音乐学院首先把音乐美学纳入学校的学科建设之中,成立了专门的教学机构—音乐学系音乐美学教研室。该教研室有一支很强的研究和教学力量,以于润洋、何乾三、张前、蔡仲德、潘必新、王次炤为代表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学科的奠基者从最初的学科介绍、文献积累、编写教材、开设课程,一直到到人才培养、专题研究、学术研讨、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和教材,都做了大量的工作。1992年该教学集体六名教师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年该集体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1985年4月1日至6日,為了进一步推动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联合主办,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召开为期一周的“《乐记》《声无哀乐论》学术讨论会”。中央音乐学院原领导、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吕骥、赵沨、李凌和学校当时的领导吴祖强、于润洋、陈自明都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有关《乐记》《声无哀乐论》的专题讨论会,四十多位音乐界的研究人员和文、史、哲各界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同年12月中央音乐学院于润洋、何乾三等教授联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李业道等专家在福建漳州召开的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上成立了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何乾三教授在学会的筹备工作中联络各方,为学会的成立立下汗马功劳。1991年中央音乐学院参与组织了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讨论了“音乐美学研究对象及其哲学基础”问题。1993年4月该院和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流行音乐”专题研讨会。《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发表了此次会议参会代表的8篇专题文章。此后,中央音乐学院多次组织召开有关音乐美学问题的学术研讨会,直至2015年6月组织召开了第十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音乐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总结,也是对中国音乐美学未来发展的展望。会议就“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应用理论问题研究”和“中国音乐美学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研究”等问题进行广泛讨论,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1994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推动下,王次炤主讲的《音乐美学》(王次炤、周海宏、邢维凯撰稿)被列为中国电视大学的影视课程。2002年王次炤主讲的《音乐美学基本问题》被列为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的网络课程。中央音乐学院通过电视和网络教育的平台,使音乐美学走进大众教育的视线之中。除此之外,中央音乐学院在音乐美学人才培养上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该校所培养的音乐美学博士成为当代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一支中坚力量,韩锺恩、宋瑾、谢嘉幸、苗建华、周海宏、邢维凯、何宽钊、李晓冬、叶明春、陈燕婷、柯扬、高拂晓等在音乐美学基础理论、中西音乐美学史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等领域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为此,于润洋、张前、王次炤所申报的《音乐美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成果荣获2014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这是全国艺术院校和高校艺术类专业唯一的一项获奖成果。此外,中央音乐学院教师出版和发表的数十种专著、教材和论文曾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成果奖。毫无疑问,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在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上海音乐学院也是最早建立音乐美学学科的院校之一。该院音乐研究所于1980年成立音乐美学研究室,叶纯之担任研究室主任,并着手编写一本音乐美学概论性的教材,该教材由叶纯之和蒋一民负责编写,焦杰负责组织工作。1983年初,叶纯之首次在上海音乐学院开设《音乐美学概论》课程,为本院音乐学系进修生以及部分研究生试讲一年后,于1984年列为选修课,之后成为音乐学系本科学生必修课程。继叶纯之之后,对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师有林华、韩锺恩、杨燕迪、郭树荟等,他们分别在音乐审美心理、音乐美学原理、中西音乐美学史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等领域取得十分突出的成果。2007年,韩锺恩创建了音乐学写作工作坊,每学年选择一个与音乐美学有关论题,通过课堂讨论、专题笔会、学院论坛直至编辑出版,以此推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乃至整个音乐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坊的教学形式一直延续到2020年,期间也数次从上海音乐学院延伸到其他高校,开展校际之间的学术论坛。比如2009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与音乐批评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与有关教师专程赴北京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硕博研究生和教师共同研讨《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的阅读体会以及有关肖邦其他问题的专题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美学学会联合在上海召开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一百五十余人,共提交论文摘要104篇,就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关系,音乐感性体验与表达,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及相关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讨论。会议取得了空前成功。自2016年以来,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了一系列与音乐美学有关的学术研讨会,诸如“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博士论坛”“音乐艺术本原与当代音乐文化批判”“音乐美学学科发展问题专题研讨会”等等。2018年以来,在韩锺恩的主持下上海音乐学院创办了艺术学理论暑期研习班,诸如“临响乐品——音乐的听与美学的说”“音响诗学——置于美学与艺术学之间的音乐美学”“诗去史来——美学问题在音乐学范畴与音乐史进程中的学科定位”等。上海音乐学院所举办和创办的一系列学术活动无疑对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⑤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除了中央和上海两所音乐学院以外,还有其他院校的同仁为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⑥南京艺术学院对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的贡献也很大。学科带头人茅原所写的一部著作和三部文集是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在他的带领下,南京艺术学院形成了一支很强的音乐美学队伍。居其宏的歌剧美学研究、居其宏和冯小刚的音乐批评理论、刘承华的中国音乐的美学思考、范晓峰的声乐美学研究等都具有开创性意义,无疑为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财富。星海音乐学院是继中央上海两院后,较早开展音乐美学教学和研究的学校,1984年罗小平开设《音乐美学》课程,之后,在她的努力下该校开设了一系列有关音乐美学的课程。音乐美学元老赵宋光调入该校任院长后,极大地提升了该校音乐美学学科在全国的地位。赵宋光关于美育和“立美”的论述无疑给音乐审美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西安音乐学院自1988年罗艺峰调入后,音乐美学学科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罗艺峰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进入音乐美学领域且成果卓著的学者,在他的带领下,西安音乐学院形成了一支包括叶明春、夏滟洲、李西林等在内的音乐美学队伍,成为西北地区音乐美学教学和研究的强大力量。西北地区还有两位极有影响的音乐美学学者,也都是出自高校。一位是西北民族大学的李明,另一位是兰州大学的牛龙菲。李曙明提出的“音心对映论”曾引发音乐美学界很长时间的讨论。哈尔滨师范大学是东三省较早开展音乐美学教学和研究的大学,修金堂和马卫星是该校两代学科带头人。马卫星就现代西方音乐美学,尤其是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学术见解,无疑对推动我国西方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吉林艺术学院音乐美学专业始建于1989年。学科带头人孙佳宾不仅研究成果卓著,发表了不少有独到见解的音乐美学论文,而且还培养出许多音乐美学优秀人才。位于广州的华南师范大学依托多学科优势,从音乐符号学、音乐心理实证研究的角度对音乐美学的意义问题和审美心理机制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尤其是黄汉华在符号学音乐美学领域完成了多项成果,成为国内研究音乐符号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总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体现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之中。

第十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召开之前,学会理事会组织召开了多次专题笔会。2012年12月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音乐美学学科资源考掘与身体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专题笔会,2013年11月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举行《中国古典与传统音乐美学问题研究》专题笔会,2014年9月在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举行《音乐的意义与价值问题研究》和《音乐的理解与诠释问题研究》两个议题的专题笔会。之后,2015年6月,在中央音乐学院建院75周年之际,第十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音乐美学学会成立30周年庆活动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一百余人,就学会成立30周年及学科发展近百年的历史回顾与前瞻、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应用理论问题研究(包括表演、教学、美育等等)、中国音乐美学史与中国音乐的美学问题研究等问题展开广泛讨论。会议气氛空前活跃,学术成果最为丰硕。2016年以后学会组织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宋瑾担任会长,副会长由5人组成,分别是孙佳宾、叶明春、杨燕迪、范晓峰和黄汉华,理事成员也扩大为35人。他们继续为中国音乐美学事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毫无疑问,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在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届学会的主要负责人大多出自高等学校,因而,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的工作也主要在高校学者的推动下完成的。还需要强调的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始终是学会工作的坚强后盾,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全国各地艺术研究所同样有不少学者为中国音乐美学的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成绩可喜。深切期望中国音乐美学事业能有更好的未来。

①(按出版顺序排列)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罗小平、修海林《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冯长春编《音乐美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宋瑾《音乐美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韩锺恩《音乐美学与音乐作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版)、刘承华主编《音乐美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等。

② (按出版顺序排列)比如:蔡仲德《〈乐记〉〈声无哀乐论〉注译与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孙星群《音乐美学之始祖〈乐记〉与〈诗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茅原《未完成音乐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马卫星《音乐艺术本体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张前《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张前《音乐二度创作的美学思考》(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于润洋《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叶纯之《音乐美学十讲》(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修金堂《音乐美学引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李小诺《审美心理视野下的西方音乐体裁》(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罗艺峰《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3年版)、林华《音乐审美的符号操作与艺术解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杨赛《中国音乐美学原范畴研究》(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王次炤《音乐的结构与功能》(人民音乐出版社2017年版)等。

③ (按出版顺序排列)王宁一、杨和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1900—1949)(现代出版社2000年版)、于润洋主编《音乐美学文选》(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韩锺恩主编《音乐存在方式》(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韩锺恩主编《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上、下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韩锺恩主编《音乐美学基础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罗艺峰主编《协和的同唱:西安音乐学院音乐美学硕士论文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罗艺峰主编《无穷的探索:音乐美学研究论文集》(太白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黄汉华主编《符号学视角中的音乐美学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王次炤主编《于润洋学术思想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王次炤主编《西方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美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宋瑾主编《西方现代音乐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王次炤主编《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19年版)、黄汉华主编《音乐互文性研究》暨南大学出

版社2020年版)、黄汉华主编《流行音乐文化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等。

④(按出版顺序排列) 韩锺恩《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宋瑾《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中央音樂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西方音乐思想史中的情感论美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阐释学视域》(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苗建华《古琴美学思想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高拂晓《期待与风格—迈尔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李晓冬《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范晓峰《音乐理解现象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版)、徐昭宇《演奏型态的分析与音乐意义的追索——从“原真演奏”引发的音乐释义学方法思考》(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柯扬《有限的相对主义:论音乐的价值、质量及其评价》(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崔莹《后现代音乐及其美学问题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王维《“无中生有”与“心声合一”——魏晋与晚明时期的士人乐论思想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王晓俊《中国竹笛演奏艺术的美学传统》(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王学佳博士的《分析美学视野下的纯音乐理解专题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17年版)、何宽钊《哲学-美学视野中的西方和声演进》(中央音

乐学院出版社2020年版)等等。

⑤ 以上关于上海音乐学院的材料主要参考刘雨矽《上海音乐学院音

乐美学学科发展志述》,韩锺恩提供。

⑥ 以下内容参考范晓峰、罗小平、罗艺峰、马卫星、孙佳宾、黄汉华提

供的资料。

⑦ 本节内容主要参考韩锺恩、罗艺峰提供的关于学会工作的资料。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专业音乐理论研究与应用未来发展研究》(16JJD760001)项目成果]

王次炤  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美学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仝仺美学馆
以《进步日报》看中央音乐学院初创历史原貌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中央音乐学院2020年新年音乐会
中央音乐学院·延安“10·15”艺术节
纯白美学
《走近音乐的世界》系列之三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告诉你 艺术让人学会感受幸福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