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舟
在纪念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的时候,文选德同志编著的《〈反杜林论〉学习笔记》出版了。这是湖南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也是湖南社科理论界对恩格斯的最好纪念。
我们都知道,中国共产党姓“马”,坚定不移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是我们党始终如一的信仰追求。姓“马”,就必须努力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个“看家本领”,尤其是必须努力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真经要义”。《反杜林论》是世界无产阶级伟大领袖恩格斯的不朽著作,是至今仍闪耀真理光芒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名篇。在该书中,恩格斯针对杜林这位自诩为“社会主义行家兼改革家”,实则为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展开激烈论战,严厉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庸俗政治经济学、历史虚无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有力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纯洁性,被誉为一部“论战性”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反杜林论〉学习笔记》就是对这部经典名著的解读和领读。
实事求是地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许多“门外汉”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也是比较深奥的。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飞入寻常百姓家”、走进当今新时代,作者颇费了一番心思和心力。初读“学习笔记”,我们就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一种强烈使命担当和不凡学识功底,感受到作者当之无愧担负起了真理“播火者”和理论“翻译家”的角色和责任。如果要对这本书作一个总体评价,我觉得完全可以用四个“完美结合”来描述:首先是学者头脑与战士精神的完美结合,这就是既始终坚持用学者严谨、严密、严细的风格阐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又始终坚持用战士坚定、坚强、坚韧的精神维护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了旗帜鲜明、守正创新;其次是高深理论与通俗表达的完美结合,这就是既注重立足原著、原文、原意进行“不走样”的解读,同时又善于运用明确、明晰、明快的语言进行“不落套”的解释,真正做到了原汁原味、深入浅出;第三是冷静思考与热情探索的完美结合,这就是既努力潜心、静心、精心地进行理性分析,同时又努力放开思路、思维、思绪进行归纳提炼,真正做到了思想准确、内涵丰富;第四是渊博学识与人品修养的完美结合,这就是既充分展示出了作者学识的深厚、丰厚、坚厚,同时又充分展现出作者人品的忠厚、忠诚、忠实,真正做到了德艺双馨、情理交融。
这本书在框架结构设计上也是非常獨到和成功的。全书实际上分为三大板块,作者别具匠心地在“学习笔记”这个主板块前后加了一头一尾两个板块,即“前言”板块和“附录”板块,巧妙地用前言板块这个“头”来“画龙点睛”,用附录板块这个“尾”来“引人入胜”,起到了触类旁通、前后联通、融会贯通的良好效果。翻阅这本书,人们就如同在“导游”的引导下遨游一座真理的殿堂——作者先是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提纲挈领的“全景图”,介绍恩格斯的生平和贡献,说明恩格斯为什么要写《反杜林论》,点明杜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帮助人们从总体上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主题、主旨和主线,由此顿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然后作者引领读者走进“景区”依次欣赏宏大殿堂的每一个“景点”,对《反杜林论》的三版序言、引论和第一、第二、第三编逐段进行解说,帮助人们从原著中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内容、内涵和内质,由此收获“要义一拨现、真谛一点通”的感悟;最后作者又引导读者走向高处观赏殿堂的“外景”,附录作者《一本永远值得一读的经典》等三篇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内涵、时代价值的文章,帮助人们从全局上把握这部经典著作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由此坚定“不忘老祖宗,开辟新境界”的自觉。这种循序渐进、由此及彼、螺旋上升的结构设计,为人们在理论宝库中寻宝、识宝、获宝,成功地开辟了一条顺畅的探寻之路。
“学习笔记”是这本书的主体板块,是全书的基础和骨架。作者采用的是逐段解读的方式,对读者进行“领学”。这种笔记,看似是一种与段落“对号入座”的素描,实际上也是一种“挥洒自如”的彩绘;看似是一种“信手拈来”的随笔,实际上也是一种“严谨规范”的论说。细细品味就不难发现,在洋洋洒洒的近千段笔记中,始终贯穿了七个层面的“纲目”和三条严守的“红线”。七个“纲目”是:说明语意,即简明扼要地说明各段的段落大意;介绍背景,即恰当运用史料和故事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事件背景;揭示源流,即大致述说事件和思想形成的过程和来龙去脉;分析内涵,即简要分析文中思想观点的内在含义;阐释思想,即对文中的重要思想进行适当阐发;辨别是非,即对思想分歧和论战焦点辨明真伪和表明态度;进行归纳,即对各编各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正是因为贯穿了这七个“纲目”,就使得“学习笔记”对原著的解读内容全面、层次分明、逻辑严谨,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三条“红线”是:严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动摇的红线,无论解读什么,怎么解读,都自觉做到为科学真理代言,为党的追求发声;严守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偏轨的红线,无论阐发思想,表明现点,都始终坚持以基本原理为本,以基本规律为魂;严守与时俱进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不停步的红线,无论理论阐释、精神揭示,都努力着眼为武装头脑“供氧”,为理想信念“补钙”。正是由于严守了这三条“红线”,就使得每段笔记都导向正确、观点明确、基调准确,做到了“万变不离其宗”。
常言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者说,这本书“起笔”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为的是当年在五七干校“领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成篇”于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的今天,为的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领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从“起笔”到“成篇”,历时整整五十载,可谓是真正的呕心沥血,初心不改。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虔诚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笃学真知,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这种虔诚信仰就是真信,这种笃学真知就是真懂,这种科学态度就是真悟。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原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