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互联网+”时代的志书编辑

2020-12-28 02:32丁振超
出版参考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丁振超

摘 要:进入21世纪来,各个出版社都在探索着数字技术与传统出版的融合,寻求着下一个出版行业爆发增长点。数字出版兴起于大众阅读领域,而在志书出版领域的应用价值更加值得深入开发。文章以《中国运河志》为例,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志书编校、出版发行以及后期再次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作用,阐述了志书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志书出版 “互联网+” 数字基建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推动着产业的发展,出版行业也不例外。进入21世纪来,各个出版社都在探索着数字技术与传统出版的融合,寻求着下一个出版行业爆发增长点。

数字出版兴起于大众阅读领域,而在志书出版领域的应用价值更加值得深入开发。相对于一般的图书,志书的编修本身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存史、资治、教化”三大功能决定了它的严肃性、准确性,也决定了对出版物的高质量要求,以中国第一部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为例,该项目由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于2012年投资启动,于2019年底出版发行。整个项目投资逾千万元、聚集了百余名专家共同编纂,历时8年方才得以完成。志书本身的价值值得全方位挖掘,而数字技术的发展更是带来了一个新的出版、开发平台。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就如何做好志书编纂出版与数字化的融合做了以下思考。

一、数字化技术对志书编校的作用

“志乃信史”,真实、准确是志书的根本,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和价值所系。当然,在志书的编校上,出版社编辑的专业素养、工作态度以及成熟的审校流程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1.利用数字技术提高编辑效率,从而提高志书质量

大部头志书,体量大而质量要求高,且大部分受基金资助,时间上也有严格的要求,编校压力较大。若是针对志书“子条目相对独立”的特点,编纂初期对内容资源进行“细粒度”的“碎片化”处理,对条目进行深度加工和标引,实现内容结构化及分类处理。这样,在后期编校过程中,可以对选录作者政治背景、页下注格式、内容是否重复、字形统一等问题进行整体的筛查,可以极大地提高编辑效率。

2.优势互补,增加志书的可读性

志书文风要求严谨、朴实、简练,以便读者阅读,但是仍然会涉及专业性较强的部分,对于行业外的人来说,不易于理解。而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志书可以不再局限于文字、图画,视频、动画等都可以用来描述说明,这不仅丰富出版内容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于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来提高出版内容的可理解性。如《中国运河志·河道工程与管理》卷内容叙述中涉及运河中的大型枢纽、运口、闸门等水利工程,以及它们的运行方式。例如,关于体现当时先进水平的“澳闸”的运行方式:“京口闸(又称潮闸)距江约1里,直接接纳江潮。往南为腰闸,与京口闸组成一座二斗门船闸,是引潮段,也是船只候潮南行或北渡长江的停泊地。再折向东为下闸、中闸和上闸,组成一座三门两室船闸。因此,京口闸是由5座闸门和4个闸室组成的多级船闸。一起组成一座二级澳闸。积水澳建于上闸首一侧,其水位高于闸上水位,如澳水不足,则车水入澳;归水澳建于下闸首一侧,其水位低于闸下水位,回收开闸时下泄之水。归水澳之水可车入积水澳,循环使用,以节省水量。”显然,对于专业知识不够的读者来说,此部分内容略显生涩,不易理解。而如能配以三维动画视频加以辅助说明,则相关内容更加容易阐释,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二、数字化在志书出版发行上的意义

“修志为用”四个字点名了志书的意义,在《中国运河志》编纂过程中,总主编邹逸麟先生经常强调,本志书是要用来查阅的,可以当工具书用的。同样的,编辑也都希望自己的成果能被充分地阅读与利用。某种意义上来说,作品的价值与生命力体现在利用率。

1.便于查阅,增加图书利用率

电子书是数字出版最初始的产物。可是对于志书来说,它恰恰可以解决大部头志书最大的问题——不易携带。根据发行部门的反馈,大部头志书的购买者绝大部分为图书馆、高校、博物馆等机构,个人购买比较少。笔者认为不方便携带,是导致个人用户少的很大一个原因。所以在纸质图书出版的同时,同步电子书的出版,可以大大提高志书的使用率。

当然,除了简单地将整本书电子化,还有其他的多种数字化形式。志书“横排竖写”,横向分门类编排纲目、竖向按时序撰写史实,这些特性决定了各个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各部分内容是可以分开利用的。志书的特点使其数字化产品更加具备按需出版和动态出版的条件。出版社通过对内容资源碎片化处理,利用动态出版技术,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灵活快速地组装成用户各自需要的数字出版物,实现内容动态拼装。在呈现形式上亦可套用个性化的样式,以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2.基于“互联网+”,拓宽宣传渠道

在产品的宣传上,传统媒体应与新媒体优势互补,深度融合。互联网传播方式的便捷化与社交化,让传统志书的宣传速度与影响力呈几何级增长。《中国运河志》的宣传,结合了传统模式与新媒体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①在《中国运河志》出版发行之前,推出《中国运河志》同名微电影,上线2个月,取得千万级点击量。②在2019年11月21日开幕的第二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现代快报联合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内容依托《中国运河志》,带来了令人惊艳的“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馆”。在展馆中,除了可以看见多项运河元素,还可以翻看《中国运河志》电子书,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

三、志书的后期开发与利用

志书的编纂在出版领域有其独特的地位,因其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成本巨大,而出版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显著,甚至是亏本,让很多出版企业望而却步。如能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可以预见的经济效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志书出版的发展。志书资源的数字化,可以称之为同类出版物的“数字基建”。基建做好了,后期出版选题的开发就有了支撑。做好志书内容资源的开发再利用十分必要。

一是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化志书出版模式。互联网技术的提升,让出版资源可以得到多维度的提升,出版业态的边界得以不断拓展。多种多样的产品形式可以为内容资源带来额外的价值。

二是借助大数据来了解读者的需求与喜好。挖掘以往的数据资源,创造新的价值,形成新的选题。志书的各条目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使得读者对志书使用情况的信息更加清晰。借助于此,分析读者对哪一部分更加感兴趣,了解了读者需求,挖掘潜在需求,使出版更加具有针对性。

四、结语

在数字出版高度发展的环境下,数字化技术对志书的编撰、出版大有裨益。志书编辑需要与时俱进,形成“互联网+”出版思维,从选题策划、宣传营销等多个方面利用好数字化平台,做好文化传承的同时,深入挖掘经济效益,推进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融合,助力志书出版业态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7-04)[2020-06-0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2]郑文静,张然,李鸣,等.好看、好玩!“5G大运河”圈粉上海滩[N/OL].(2019-11-23)[2020-06-02].https://new.qq.com/omn/20191123/20191123A013VU00.html?pc.

[3]任志祥.读者阅读习惯对现代数字出版的影响分析[J].中国出版,2019(7):43-46.

[4]魏怡晨.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J].今传媒,2019(11):127-128.

[5]武晓涛.专业社做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思考[J].传播与版权,2019(6):14-15.

[6]梁祥崇.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发展研究[J].科技傳播,2019,(5上):152-153.

(作者单位系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