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步发生了变化。诸如新媒体之类的许多新事物得到了迅速发展,科技上的进步最终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及公众获取信息的习惯。文化馆作为提供群众文化的场所,也应该注意自身服务形态的转换,加快适应新形势。本文以文化馆为研究对象,分析“互联网+”时代其服务形式和工作方式转变的意义和策略,旨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 文化馆 服务 策略
一、引言
在快节奏的今天,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事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文化馆而言,当前背景下如何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是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推进,文化馆的服务形态和工作方式也在与时俱进。“互联网+”时代下文化馆如何实现服务方式转型,成为当下最重要的探索和尝试。
二、“互联网+”时代下文化馆服务形态与工作方式转型的必要性
当前,如何建设一个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数字文化馆,使其更好地为公眾服务是每个文化馆从业人员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文化馆服务形态采取报纸等传统方式来进行文化的传播和服务,这样的传播速度较慢,且文化馆最多只在文化馆的官方网站上显示相关宣传信息。在当前背景下,这样的服务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群众目前主要的娱乐方式更多的是体现在线上,文化馆作为公益服务场所,应该适时改变服务方式,适应时代的选择,更好地服务群众。因此,要改变这种局势,文化馆就需要创新和变革,引进新的媒体技术并改变宣传方式。比如通过微博、微信群等模式来进行文化服务和宣传推广。
如今,作为新时代的服务方式,如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对文化的宣传推广有着线下推广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说其实时性和便捷性要更强。在“互联网+”时代,要进行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都可以通过公众号或微信群来进行宣传推广。这样的方式大大优于传统的媒体宣传方式,能真正发挥公共文化的基本宣传作用。
互联网时代信息发布的门槛大大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在网络中逐步增加。受众和传播者之间不再严格区分,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参与者。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作用更加不容小觑,而互联网和传统文化模式进行融合统一,人们之间的互动增加,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的模式,使得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性大大增强,并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服务链条,形成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互联网公司对一些文化公司的支持,这表明了两者之间并非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互助、共同提高的形态,这样的服务企业更多地体现了对群众文化的宣传推广。同时,在全面艺术普及的形势下,对于数字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互联网+文化馆”,可以使用数字媒体进行文化传输,实现现代文化服务方式转型,具备视频教学、虚拟交互以及个性化服务。
如果无视互联网的发展,只是在文化馆馆际展览期间对诸如传统文化作品之类进行简单的展示和宣传,面对的可能只是本地一小部分能够在现场欣赏的群体,而大多数人由于宣传不到位很可能没有机会到场欣赏,也不利于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播。如果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技术显示屏,可以将艺术资源通过数字传输的方式上传到网络,从而使群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到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如此,文化馆还可以将举办过的文化展或文化演出数字化,以形成永久的资源,可采取生成二维码等方法让群众进行扫描、下载并播放,进行艺术文化的宣传,让群众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资源,从而实现地域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播。
文化馆可以利用新媒体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为大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时代下,如果人们只是在文化馆参观传统民俗文化展览,那么,可能很多人没有真正立体、全方位地欣赏到这些文化创作的精髓。然而,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包装设计,许多具有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元素魅力的作品得以充分发掘它们的艺术形式,会吸引更多群众的喜爱。此外,通过扫描、建模和立体摄影等相关技术,还可以将文化馆的大众文化展示区虚拟化并显示在网络平台上,以便非本地公众可以浏览不同的文化馆网站,欣赏当地的文化成就。作为文化馆展览的重要表现形式,数字化设备可以轻易地优化舞台的表现能力,增强舞台的三维空间感,以增强整体性和场景的气氛。此外,还可以在表演现场通过移动互联网建立一个新的媒体表演平台,使场外观众和场上表演有效互动,以增强对表演的参与感。当前,只有发掘新思想,掌握新技术,优化原始服务并在“互联网”背景下大胆使用它,借助新媒体和其他技术服务方法,才能做好新时代文化馆服务。
三、“互联网+”时代下文化馆服务形态与工作方式转型的策略
(一)积极推行新媒体服务形态
与传统文化馆相比,“互联网+”时代下文化馆基于新媒体可以全方位展示馆内文化资源。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实时性,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有助于公众及时获取和掌握各种信息,因此,文化馆需要加强新媒体服务形式转型。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文化馆应根据信息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式,以图片、视频等专业化手段为公众提供更多文化信息,从而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确保新时代下文化馆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建设文化馆数字资源数据库时,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有必要加强文化馆之间的合作,加强与其他文化馆的沟通交流。
通过有效利用新媒体,既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文化活动的有效宣传,又可以与群众实现互动,更进一步了解群众心中所想所愿,有利于群众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使用数字投影技术、数字成像技术、运动感应捕捉技术、现实增强技术和其他数字技术来创建数字交互体验,可创建现实与虚拟融合在一起的场景,从而使群众拥有新颖而有趣的体验。目前大多数文化馆也引入了数字交互体验,例如,文化馆的VR项目可以将群众的实际行为所产生的视频嵌入并整合到影视场景中。将数字互动体验与资源展示欣赏和艺术经验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增强互动效果。文化馆为公众举办各种文化培训课程,并对基层文化工作者进行培训,这是文化馆的重要工作内容。而利用数字通信和传输技术建立数字教室,可以实现多站点远程实时培训和指导。目前,已经有文化馆建立了远程补习培训教室,并采用了类似于在线视频会议的系统。在培训过程中,中央大厅可以连接到多个分支图书馆,以实现课程教学的现场直播。学习者可以立即向教师提出问题和请求。文化馆数字物理空间中的舞蹈教学区域也具有这种数字教室功能。从研究情况来看,我国文化馆互动体验空间的建设才刚刚开始,应该在功能设置、技术应用、设备研发、区域划分和环境建设方面继续探索和创新。
(二)积极落实微服务工作方式
“互联网+”时代下,文化馆服务形态与工作方式需要积极落实微服务工作方式。此处的“微服务”是指基于微博、微信、App移动网络应用平台实现文化资源以最好、最快、最省的方式供给客户的服务手段。以微信为例,微信是腾讯推出的免费应用程序,可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可通过互联网快速发送免费的语音信息、视频、圖片和文字。我国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基本达到1亿,微信公众号的总数已超过10,000个,微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文化馆可以通过申请微信公众号来进行文化宣传,这样宣传速度就能以几何方式叠加推广,平台的影响力将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文化热点,发挥公共文化的基本宣传作用。这些数字文化资源包括外部资源,例如文化共享项目的资源;文化馆自身建设资源,例如建设诗词库以及文化馆在展览后将展览数字化的资源。有些文化馆将对其举办的展览中的精品进行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文化馆不仅可以实现数字资源的永久展示,还可以使公众通过扫描公众号上的二维码进行数字资源的下载和存储,随时浏览和欣赏他们喜欢的资源。
对群众进行艺术教学是文化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文化馆利用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向群众提供各种类型的艺术体验和教学,可以增强绘画、书法、摄影和舞蹈等艺术体验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并有助于提高其学习效果。通过“微服务”将数字互动体验与资源展示欣赏和艺术经验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增强培训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下,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加快服务转型,实现工作方式的转变,并能够通过新的媒体服务形式来对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提出新的思路,最终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楷驹.浅谈“互联网+文化馆”模式下数字文化馆App建设[J].赤子,2018,(32):57.
[2]金海月.互联网时代的文化馆服务——以延边群众艺术馆数字平台建设为例[J].参花,2018,(22):158.
[3]王文戈,亓程.“互联网+文化馆”建设的方法论探析[J].人文天下,2018,(9):30-34.
(作者简介:旦知草,女,本科,甘南州文化馆,初级,研究方向:文化馆服务)
(责任编辑 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