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中的彼得堡

2020-12-28 02:23蒋桑橙
文学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罪与罚

蒋桑橙

内容摘要:《罪与罚》是俄国和世界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流传至今,影响深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与彼得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代表作《罪与罚》虽然在西伯利亚收尾,但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彼得堡。作家用天才的笔触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典型城市景观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表达了对底层穷人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批判,以及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彼得堡

彼得堡(又称圣彼得堡),这座位于涅瓦河上的俄罗斯“北方首都”,被看作是一本由俄罗斯诗人和作家创作的巨大石书。[1]作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与彼得堡有着深厚的联系。1838年,生于莫斯科的他进入彼得堡军事学院学习,从此与这座城市结下缘分。一方面,彼得堡是作家的现实世界,债台高筑,为癫痫所困,忙于创作是作家的生活常态。另一方面,彼得堡又为作家提供灵感来源,是他大部分中长篇小说,比如《地下室手记》(1864)、《罪与罚》(1866)、《白痴》(1868)、《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等故事发生的舞台。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社会心理哲理小说的代表作,也被视为其艺术风格成熟的标志。小说以19世纪60年代的彼得堡为背景,讲述了法律系的贫困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为生计所迫而杀人,后在他人的感化之下认罪,最终接受惩罚并重获新生的故事。作家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彼得堡干草市场等典型环境,并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拉斯柯尼科夫、马尔美拉多夫、索尼娅等形象,展现了底层人民艰难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作家对现实的强烈批判态度。《罪与罚》自问世以来,研究成果不胜枚举。本文拟从批判现实主义美学的角度出发,剖析这部作品中对彼得堡和底层市民的细节描写。

将人物置于具体的物质生活环境中,以历史的眼光进行哲理思考,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自觉追求。在一些人笔下,彼得堡是庄严美丽的,但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彼得堡却是冷漠而残酷的。干草市场,在19世纪60年代,不是游客观光的景点,也不是达官贵人出没的华庭,而是中等阶层和下等人的栖身之处。小说开头,随着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一位长相俊美、神情忧郁的青年出现,读者仿佛也来到了酷暑中脏乱的干草市场。

他穿的很破,甚至穿惯了破烂衣衫的人也羞于穿他这样一身衣服在大白天上街,然而在城市的这一代,穿什么衣服是不会引起人们惊讶的,因为这是在干草市场附近。有许多人所共知的茶坊酒肆,同时聚集在彼得堡附近中心区这些大街小巷里的,多半是些小贩和工人,所以人群杂沓。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人,即使是很怪异的人,在这儿也不足为奇。[2]

干草市场位于彼得堡市中心,在莫斯科大街和花园街交汇处,18世纪因該地经常售卖干草、稻草和木柴而得名。19世纪60年代,该市场周边依旧破败不堪,除了小酒馆,小饭馆,还有妓院,到处可以看到被伤害、被侮辱的人,为生活苦苦挣扎的人。

衣衫褴褛的拉斯柯尼科夫本来可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但贫穷使他交不起学费,只能辍学谋生。屋漏偏逢连夜雨,他又丢了工作,连房租也交不起了,房东因此断供了他每天的伙食。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想杀死高利贷妇人的念头越发强烈。饥肠辘辘的他一边想着要干一件大事,一边又不由自主地来到穷人聚集的干草市场。

他路过干草市场时,大约九点钟左右。这时所有百货摊、顶托盘、开小铺的商贩们都在关门收摊,跟顾客一样各自回家。各行各业的人和衣衫褴褛的人挤在底层的小饭馆周围和干草市场又臭又脏的院子里,而卖零酒的小铺旁边人最多,拉斯柯尼科夫漫无目的地出门闲逛时,特别喜欢这些地方和附近的一些小巷,在这儿,他的破烂衣服不会招来傲慢的注意,不管穿什么样的衣服,都不会使任何人感到丢脸。[3]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震撼人心的笔力展现了城市底层生活的可怕图景,无愧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小市民小说家”的称号。[4]作家不断地强调,拉斯柯尼科夫总是处于衣衫褴褛,饥肠辘辘,毫无尊严,倍感无助的极度困境中,这为他之后实施谋杀埋下了伏笔。法律系的学生知法犯法,无疑是对法律的无情嘲笑。批评家皮萨列夫认为,对社会的失望和绝望是导致拉斯柯尼科夫杀人的原因之一。[5]

被作家称为“衣柜”的拉斯柯尼科夫的住处,位于C巷,即木工胡同,这间简陋窄小的蜗居又进一步凸显了主人公贫寒的处境。此外,《罪与罚》中的沃兹涅斯基大街、埃及桥、格里巴耶多夫运河、瓦西里耶夫岛、彼得罗夫岛、骑兵林荫道、夏园、尤苏波夫花园、米哈伊洛夫斯基花园、史密斯中尉桥、十字岛、埃拉金岛等地点,也都位于彼得堡。一边是纸醉金迷的贵族地主,一边是走投无路的底层民众,金碧辉煌的宫殿花园和阴暗污浊的贫民窟同处一片天地之间。在这座城市,贫富差距格外鲜明。作家选择彼得堡作为《罪与罚》故事的大背景,将干草市场以及周边建筑和街道选作故事发生的具体场所,显然是有一番考量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我们都脱胎于果戈理的《外套》。”[6]作为俄国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果戈理的继承者,他在《罪与罚》中不仅关注人物周边环境的细节——彼得堡的大街小巷,而且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他们的外貌和举止。比如,拉斯柯尼科夫和九等文官马尔美拉多夫在小酒馆中相遇时,作家对后者的外貌描写令人印象深刻。

这个人五十多岁,中等身材,长得很结实,头发斑白,已经秃顶,一张脸由于经常酗酒而变得浮肿、黄里透青,眼皮微肿,两条狭缝似的兴奋而微红的小眼睛在眼睑后面闪着光。可是他身上有一种很奇怪的东西;他的眼神里甚至仿佛闪耀着一种亢奋,也许还蕴藏着聪明和才智,但同时又好像隐约流露出精神失常的神态。他穿着一件破烂不堪的黑色旧燕尾服,纽扣几乎掉光了,只有一个还勉勉强强挂着,他扣上这个扣子,显然是为了顾全一点体面。皱皱巴巴、满是污垢和酒渍的胸衣从他那件黄土布背心里面凸出来。他的脸似是按官吏的规定刮过的,但看来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现在下巴又密密麻麻地开始长出青灰的胡须。在举止风度方面,他也的确有点官吏的派头,不过他又显出坐立不安的样子。他把头发搞得蓬乱不堪,有时闷闷不乐地用双手捧着头,把套在两个破袖里的手肘支在满是酒汁的发粘的桌子上。[7]

通过这段描写,一个酗酒的落魄之人的形象跃然纸上。马尔美拉多夫担任的九品文官相当于如今的基层公务员。他原本能凭借这份工作养家糊口,却因为人际关系不睦而被辞退。作为一家之主,失业的他既无法为疾病缠身的妻子治病,也不能为儿女的温饱提供保障,绝望无助之中只得借酒消愁,麻醉自己。在一次酒醉回家的路上,他死于富人马车的车轮之下,而他的妻子在他死后不久也凄惨离世。穷人的生命如同草芥,这激起了读者对书中人物命运的无限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无比痛恨。

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对人物的外表,对人物行为的细节描写绘声绘色,令人拍案。

在这样的大热天里,她却没有戴草帽,没有撑阳伞,也没有戴手套。……她穿了一件丝的、用薄薄的料子(绸)做成的连衣裙,穿得别里别扭,扣子也没扣好,而且在裙子上边靠近腰部背后的地方被扯破了;有一大块挂下来,耷拉着。一块小三角头巾披在裸露的脖子上,歪歪扭扭地翘在一边。加上那个姑娘走路脚步很不稳,跌跌撞撞,甚至东倒西歪。这样的邂逅终于吸引了拉斯柯尼科夫的全部注意力。走到长椅跟前时,他跟姑娘相逢了,但是她一走到那儿就倒在长椅的一脚,把头伏在靠背上,闭上了眼,显然她已经疲惫不堪。……那个姑娘似乎不大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她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把不该露出的部分露在外面,一举一动都表明她并不知道她是在大街上。[8]

如果对19世纪的俄国社会有所了解,读者就会明白,阳伞和手套是上流社会女性的必备之物。没有这两样东西,就说明这个女子出身微贱。而衣服扣子没扣好,裙子被扯破,以及醉醺醺的状态都暗示了她受人欺辱,靠卖身过活。为了养家糊口,索尼娅不得不卖身,但这并不妨碍她内心圣洁,信仰让她懂得了宽恕与仁爱。与索尼娅不期而遇之后,拉斯柯尼科夫渐渐被她和她的信仰所感染,最终得以走出精神与现实的双重困境。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借马尔美拉多夫之口点明:“贫穷不是罪恶,但是赤贫却是罪恶。……一个一贫如洗的人,不是被人用棍子从人类社会赶出去,而是被人用扫帚扫出去,这是为了使他受到更大的侮辱。”[9]如此沉痛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公正的向往和追求。“人总得有条路可走才行”,[10]这是底层劳苦大众悲愤的呼声。它激起了读者对剥削阶级的憎恨,引导人们深思社会的赤贫现象,号召人们追求美好公正与和谐文明的生活。这正是《罪与罚》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之所在。作品已经问世一个半世纪了,它通過了漫长时间的检验,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和高度评价,足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不朽成就和巨大影响。而作家笔下的彼得堡,如今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之一。干草市场周围早已不是昔日模样,到处热闹非凡,成为人们休闲购物的理想之地。

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两百周年即将到来。时至今日,已有许多国家成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协会”,各国学者对于这位伟大作家的研究热情仍未减退。他的诸多杰作不断地被研究者们以各种方式重新解读。可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早已跨越时代和国界,成为了全人类共享的、永存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俄罗斯)瓦莱里娅·尼科诺娃:圣彼得堡文学之旅[J],鞠薇译,《译林》2020年第4期,第12页。

[2][3][7][8][9][10]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朱海观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3、59、10、524、45、13页。

[4]卢那察尔斯基:论俄罗斯古典作家[M],蒋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74页。

[5][6]郑体武:俄罗斯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2、72页。

项目: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新文科视域下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G202021)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罪与罚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明星逃税罪与罚
解脱与救赎
从《罪与罚》中的女性形象看作家的女性观和宗教观
房地产的“罪与罚”
违反校规的“罪与罚”
浅析《罪与罚》中的犯罪、惩罚与救赎
拉斯科尔尼科夫形象分析
浅谈“中介新娘”的堕落与救赎
10年“罪与罚”,宽恕那个偷走女儿的情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