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区,协同育人

2020-12-28 02:07黄丽霞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33期
关键词:德育

黄丽霞

【摘要】为了解决家庭、学校、社会德育相互脱节的问题,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德育教育网络。需要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家校合作,学校作为指挥,开设家长学校,以家访等方式加强家校联系;需要挖掘社区德育资源,提升德育质量,以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区志愿服务等形式进行有效社区德育教育;以师生协同设计德育实践活动、学生监督长辈等形式发挥学生的德育教育主体性。

【关键词】德育;家校社区;合作育人

从總体上讲,当今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当代中学生在思想道德认识和行为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前学校德育的误区就是只关注普遍的道德原则和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灌输,德育按科学和科学教育的逻辑组织起来,重视理想信念的灌输教育,忽视或无视人们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忽视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的生动真切的体验,忽视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的脱离割裂了德育过程,不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社会生活更好地为学生实践道德行为提供基地和养料,只有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才能最终养成。学校德育应当为学生社会化创造条件,而不是把学生关在相对密闭的温室里。

为了解决家庭、学校、社会德育相互脱节的问题,我们应该构建一个“三位一体”的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以促进并实现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和谐,让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家庭、社区这三者都是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于学校,它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参与,所以要想开展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就应该积极建立起的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立体式”“开放式”“全天候”“全覆盖”的网络体系,根据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各自特点,充分挖掘家庭、社区教育资源,重视其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学校、家庭、社区三者既是一个整体、又要区别对待,所以说这三部分缺一不可,否则都会无法保证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进行。因此,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可以使三者之间的德育教育无缝对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家校合作

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提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研究领域,家校合作已经成为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议题。孩子的教育如果仅凭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来支撑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家庭、社区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一起努力,通力协作。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和多元教育价值观的冲击下,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面临许多挑战。学校希望得到家庭的配合,家庭又对学校的教育方式产生质疑和不满,而教育的理想状态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尽其责、在明确各自任务与定位的基础上,达到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1.发挥学校的指挥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的主要有六位: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其中,学校和家庭是责任最重要的两位雕塑家,而学校则又担当着“指挥者”的任务。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针对性、影响力相对高于家庭和社会,所以学校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人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最深远的。所以家庭教育中有许多方面又反作用于学校教育,家庭德育教育出现了问题对学校的德育教育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家庭作为德育的基础和起点,对学校德育起着重要辅助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中说到:“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至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2.办好家长学校,发挥家长在德育中的作用

通过家长学校,告知家长当前学生德育的主题和任务,并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探讨怎样做一名新世纪的合格家长等问题,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情况,形成学校与家庭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良性机制,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根据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进度和要求,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跟家庭教育的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或者组织家长讨论会,主要请家长相互交流自己的教育经验,以好的家长群体带动差的家长群体。

3.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人的全而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也可以追溯到家庭。”学校和德育指导委员会可以培训教师,然后让那些合格的教师去教育广大家长,当然这样做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可以让教师通过家访解决在对待子女的态度问题。让家长在与教师的接触中使家长产生“自己人”心理,在此基础上再对家长提出促使其进步的目标要求。比如不搓麻将、衣着整洁、居室干净等。要求家长进步的具体策略是“小步行,步不停”等符合成年人心理特点的要求。更进一步“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他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4.创新家访形式,提升家访质量

学校要求教师家访目的要明确,教师家访要讲方法、讲策略,不要告黑状、不要批评学生,更不能指责家长,以鼓励为主,赏识为主,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家长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加强家访的形式和途径探讨,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家校联系卡等形式,保证家校联系零距离。这些紧密的联系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新课程,帮助孩子们形成了好习惯,也帮助家长更多地了解老师和学校。这样教师和家长做到有效沟通,加强了家校之间情感上的升华。

5.家校合作,从关心开始

在对学生或儿童的教育中,我们往往习惯于说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更倾向于通过家长和教师良好的行为示范和合理而适度的点拨达到对学生发展的全方位的影响。我们实践策略的第一步是“从关心开始”。教师或家长的关心是以对学生的关注为起点的。教育实践一再证明,学生能否获得良好的发展以及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与教师或家长对儿童发展的关注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期望理论之所以具有良好的实践效应,首先在于教师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同时,关心不能仅仅停留在关注的层面上,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关心还必须与他们对学生的具体帮助联系起来。教师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学业上,尤其是对有困难的学生的帮助。家长的帮助更多的体现在他们为儿童的学习创造良好学习氛围上,以及协助儿童克服其社会适应性的问题上。

6.教师、家长言传身教

人的品德不是教来的,而是影响来的。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作风习惯所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功能是一般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家庭是社会的天然细胞,是新生一代成长的摇篮,父母则是孩子们的天然的第一位教师,是启蒙教育的引路人。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对孩子直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和教师给学生树立积极良好的榜样形象是教育学生的最好的和最有力的方式,即教师和家长应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进一步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7.開展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和与人为善、宽容豁达的胸襟气度,并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中国社会正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之中。因此,传统孝道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促进作用。这种精神也会推动整个社会关爱长者良好风气的形成,而且建构一个充满爱的和谐社会。这一局面会促进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的好风尚,从而推动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解决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问题既能提高学生的感恩品质,还能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深化教师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理念是解决感恩教育问题的关键之举。通过开发和整合孝文化中的感恩教育资源为学生输送感恩教育情怀。开展多样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体悟感恩,实践感恩。最后,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将感恩行为化为红丝带,传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二、挖掘社区德育资源,提升德育质量

“学校德育,不能只限于校内。”社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及其实践活动的更广阔的舞台,同时更是社会大环境的精华与缩影。目前,社区己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成为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不断开发和强化社区德育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各种资源:人的资源、物的资源、环境资源和其他有效的资源,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搭建更好的平台。同时社区还可以同家庭建立往来,针对辖区居民,开展更广泛的教育工作,让辖区居民搞好子女德育教育工作,通过交流、汇报、提炼、推广工作,充分发挥校外社区家长学校特有的德育功能和教育功能,让社区教育的效益最大化。

1.利用社区丰富的人才资源,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

社区成员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社区成员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多次请社区内的老干部对学生做爱国主义教育的报告。聘请社区内的司法干警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邀请社区内的劳动模范作先进事迹报告,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引导、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学校引导家长参与社区教育,使家长意识到自己就是社区教育资源,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积极配合社区的干部群众,承担一定的工作和任务,使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

2.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社区的发展

学校和社区各有资源优势。学校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社区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只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一定会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例如,学生在研究性课程学习中,想了解国计民生,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到社区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反过来,学生的调查成果可以为街道、村居委会出谋划策,协助他们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此外,也有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公民道德宣传,美化环境、倡导绿色环保等文明社区服务活动。这种社会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也为社区内居民提供了一定智力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素质,促进社区发展。

3.学生的社区志愿服务有助于构建和谐社区

基于对学校德育途径的认识以及对中学生特点的分析,由学校组织中学生开展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对社区的发展和中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可在政府服务和家庭职能之外进一步夯实社区成员的生活保障中学志愿者们可为社区内的残疾人、病人、下岗人员、失业人员、流浪人员等提供的各类服务,可以弥补和完善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是很健全,也还没有实现全覆盖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只能依靠多种力量通过多渠道、多举措、多途径的保障供给,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

4.探究型课程的广阔舞台,真正实现学校德育向社会的延伸

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个性发展是无限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获得提高。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主学习,自行研究,培养了孩子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心。学生从认识货币形式到关心家乡的支柱产业、经济发展前景,关心本地区的交通安全到宣传所学法律知识,关心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也关心世界形势的发展趋势。我认为,这种关爱社会,关心国家大事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热爱社区,热爱伟大祖国的爱国爱家情感,才是我们德育追求的成果。

三、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否则就会重蹈过去德育由学校一手包办的覆辙,割裂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

1.师生协同设计德育实践活动

学生德育必须以教育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实践活动不仅是校内、课内的,还包括课余、校外的,是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设计、共同参与的,更多的让学生主动尝试,自主管理,自我评价的实践活动,它有别于过去山学校组织,老师设计包办全过程的做法。是有利于学生进行道德实践,落实德育行动的做法。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德育实践的具体操作模式,是根据学校所处的社区条件以及办学特色、文化底蕴、环境氛围、教师特点等等确定的。

2.发挥学生对长辈的监督作用

在道德建设中,学生的作用不容忽视。学生在学校接受有效的品德教育,要使其固化为自身的品德修养,让学生当“小老师”“监督员”是一个很好的措施。如我校对家长在接送学生时乱停车堵塞交通的问题,管理人员直接规劝家长效果不佳,有时还引发冲突,是个“老大难”问题,学校德育处为此对学生进行了宣传教育,布置任务,让学生做“监督员”,督促自己的父母遵守规则。活动的效果很好,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赞扬学生的行动,进一步巩固取得的德育教育效果并扩大到其他方面,成效显著。家长的不良行为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但孩子如果能用自己的道德标准规劝家长,不但使家长的行为得到改善,还能巩固学生已有的道德标准,家长的良好行为反过来促进了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德育教育进行良性循环。

随着社会发展,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德育一体化的新机制是必然趋势,深入开展学校、家庭和社区德育教育一体化机制研究,充分发挥三者之间的优势,是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保障,也是我国德育教育向着良性方向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希望之路。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 王笑圆.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_问题及应对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16.

[3] 于春吉.学校——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4] 黄燕芝.家校合作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D].苏州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德育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70年德育:在回望中前行
“阳光银行”德育活动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德育理念的本质内涵及其形成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