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
摘 要:社区科普工作是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解决了科普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社区科普工作应注重自身条件特色的挖掘提升及资源整合,以适应科普工作的新要求。该文提出共建共享模式的社区科普工作策略,包括多元主体资源整合、培育社区志愿“微服务”、多层次科普e站建设及社区市场化运营机制等,为社区科普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社区 科普 共建共享 科普资源
中图分类号: F6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11(a)-0206-03
Communit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Mode
CHEN Jing*
(R & D Department of Gu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Center,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0091 China)
Abstract: Community science 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science work, which solved the "last mile" problem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he community should focus on the exca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forms. For this paper, som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or community science work, including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subject resources, volunteer cultivation, multi-level science e-station construction and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Communit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Resources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变化及经济发展,居民与社区越呈现出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民对社区也普遍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1]。科普工作的重点在基层,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因此做好科普工作,必须强化社区科普能力建设。目前,随着社区建设不断膨胀和发展,社区居民越来越多,呈现科普服务对象多元化、需求差异化等特点,社区科普工作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及特点,挖掘周边科普资源及社会力量,探索共建共享社区科普建设模式,从而实现多方联动凝聚共建合力,多元参与凝聚共享活力,不断提升科学素养,扩大科普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以适应科普工作的新要求。
1 社区科普工作现状及问题
2011年以来,中央及各部委高度重视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为科普工作及社区科普明确了方向,同时加大科普活动、科普资源向社区下沉的机制,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不同地区社区科普工作发展不平衡。由于科普经费、自身资源及人员结构等软硬件不同,社区科普发展差距较大。二是科普内容单调、手段滞后。主要包括活动频次少,未做到常态化;内容和手段单一,无法吸引群众;科普经费不足,筹集的渠道方法少。三是社区科普人员的能力建设需要提升,包括重视程度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人员缺少、奖励机制缺乏等。四是资源整合能力不足,没有充分整合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社会力量、科普场所设施及周边基地资源等。
2 社区科普共建共享模式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强调“共建共享”是社区管理也是社区科普工作的重要策略方向,即要充分利用现有党组织和行政组织的组织体系、组织力量、组织管理框架及社区自身资源条件、特点,引导建立社区居民、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等多元参与的管理和工作模式,实现资源共有共享、社区共驻共建[2]。从“共建共享”的理念出发,大部分社区科普活动的参与者也是管理者,科普资源的供给者也是受益者。激发社区居民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科普的工作,提高了专业化和内在活力,打破了“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的格局,以组织能力和自主治理能力的改进从而提升社区科普的效能。
3 共建共享模式的社区科普工作策略方向
3.1 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实现各组织联动和资源整合
科普活动的开展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如果单单依靠自身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广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推动科普基地、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及企业等相关资源单位向社会开放,形成开元、开放、协调的全社会科普大格局,很多相关单位具有一定公益科普任务,社区科普工作可以利用自身条件,靶向筛选聚焦辖区附近优质资源,进行联动整合。一是利用自身条件自主开发课程、聘请老师,同时多方联系科协组织引入资源,如大篷车展览、专家讲座及各种主题展览等。二是链接辖区及附近基地,如展览馆、科研院所、高校等下沉社区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既可以将科普资源引入社区,也可以定期组织居民走進基地,从而丰富和扩展社区科普资源。三是共建联盟单位,如医疗机构、培训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进行评审选定送入社区,开展健康服务类、兴趣培训类活动,实现双赢。
3.2 培育科普志愿队伍,实现“微服务”全覆盖
认真贯彻中国科协关于开展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3+1”试点工作要求,社区科普工作要善于挖掘辖区内领导人才,注重吸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学校或教育专家、企业科技工作者等进入科普志愿队伍,引导“关键人物”在社区科普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3]。建立科普志愿者团队,积极动员社区居民加入,探索建立“社工+志愿者+居民积极分子”模式,根据专业特长及服务意愿划分支队,包括健康服务、青少年教育、心理咨询、活动义工、环境保护等,尽量覆盖多个方面,社区开展科普活动人手不足,可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的力量协助管理。建立志愿服务奖励机制,把志愿者服务时长、贡献值等纳入建立志愿者贡献率积分制度,积分可兑换相应物品或颁发荣譽奖以激发活力[4]。最后,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社区科普志愿者信息平台或在全国“志愿时”网站管理及发布社区志愿需求及活动任务,建立跨社区乃至全市共享志愿者的管理机制,发挥最大服务效能及资源共享。建立以科普志愿者、热心专家学者为群核心的社群大科普传播圈,共享活动信息及需求,活跃区内人才资源,推动更多人投身到科普志愿服务中。
3.3 创建多层次全方位社区科普e站,凸现社区个性
科普e站是科普信息化落地应用的新形式,它充分利用科普中国云资源,依托互联网技术、终端机、科普中国APP及社区场地等,开展有效科普活动,是融媒体时代科普传播的升级版[5]。目前全国各地努力铺设科普e站建设,实现科普中国落地应用最后“一公里”,社区可以与当地科协争取资源,但更重要是要从内容和应用上发挥科普e站的效能。一是要内容因地制宜,凸现特色。除了科普中国提供的科普内容外,社区要充分与企业、社会组织、科普资源单位合作,增加科普e站建设的内容和技术,如线上科普展馆、企业新技术成果展示、产品的互动体验,线下文创产品、科普作品展示等。二是增加便民服务,提高使用率。在社区e站电子屏开通社区个性频道,如服务流程、活动预告、资源信息等,其次与自来水公司、燃气公司、医院、交通管理部门等合作授权,开通便民服务功能,赋予社区在线查询、缴费、订票、预约挂号等便利功能,方便居民就近办事,提高科普e站的使用率。三是优化社区公共空间,实现共建共享。科普e站有网络、有人员、有场所、有活动、有终端在“五有”的建设标准中场所也是相当重要。不同社区条件不同,应积极利用好党群服务中心、架空层、沿河步道及公共物理空间,建设好“邻里中心”,同时在各院落建立驿站作为微阵地,实现让居民从家里走出来、在院落动起来、到科普基地乐起来的教育活动体系,促进群众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
3.4 推动“公益+市场化”运营,实现社区科普再组织化
由于社区科普经费及管理人员有限,引入市场化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尤其专业社会组织参与共建共享,更有利于实现社区科普活力。社区开放辖区内部分公共场所及资源,招募引入社会服务机构,根据居民需求大小,采取无偿、低偿的支付方式,即:社区为社会组织公益项目提供多样化场所(覆盖多楼盘及院落)、志愿者、项目落地支持、群众基础等,社会组织提供社区所需领域服务,在完成一定服务基础上探讨不以营利为目的低偿收费模式,进行分成,纳入社区微基金作为科普教育活动经费。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及发动社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社区为群众提供更丰富和专业的科普教育及社区服务,实现了“资金、平台、人才”3个维度的科普资源保障体系。
3.5 搭载新媒体,开创“互联网+”科普传播模式
融媒体时代,社区科普传播也要不断适应公众需求,与当前的新媒体环境进行结合,建立科普中国、科普e站、微信微博、抖音微视频等一体的融媒体矩阵,将丰富的科普内容搭载在新媒体技术上。社区公众号开设个性化科普模块,向市民推送天气、健康、灾害等科普信息,同时提供一些免费的科普书籍资料下载。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实现wifi覆盖及科普服务交互性,开设问答或应急科普栏目,邀请专家及时解答市民提出的科普困惑,实现信息共享及互动。加强科普信息化人员的能力建设,吸收有专业特长的人才,加强对新媒体运营和传播知识的培训,形成跨社区信息人才管理及共享,实现科普资源共享。
4 结语
社区科普工作对公众科学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多管齐下、更需要社区提升自我建设能力,实现各组织联动和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模式科普工作格局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科普工作,打造志愿服务网络,并培植社会资本、社会科普资源及社区自治能力,促进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推动整体发展观。
参考文献
[1] 赵立新,高宏斌.社区科普建设的主要策略[EB/OL].(2018-11-01).https://www.crsp.org.cn/ke yan jin zhan/yan jiu dong tai/102923432018.html.
[2] 昆明推进基层社区治理共建共享幸福家园[EB/OL].(2020-03-13).https://www.yn.yunnan.cn/system/2020/03/13/030616409.shtml.
[3] 赵中梁.山西省社区科普工作研究[J].学会,2019(7):61-64.
[4] 张洁,史莉桦.社区科普经费使用和人才管理政策的思考—— 基于盘龙区社区科普现状调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9):123-124.
[5] 李润婷,张学波.创建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的社区科普e站[J].科技传播,2019(12):182-184.
[6] 章梅芳.新中国城市社区科普历史回顾[J].科普研究,2019,14(5):23-33,109.
[7] 刘冰心.盘锦市社区科普工作状况调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