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春梅
【摘要】师资质量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新加坡教师职前教育模式对其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先入职,后培养”的特色招生制度,基于V3SK价值观的课程设置及旨在促进“受训教师”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于当前我国教师职前培养具有借鉴价值。我国教师职前教育应该建立严格的选拔制度,适当提高教育实习比重,注重教师价值观的培养,采取多元化评价,确保教师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加坡 教师职前教育 V3SK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5-0123-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才竞争在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人才质量的关键在于教育质量,教育质量又受教师质量的制约。新加坡教育在亚洲教育领域长期位居前列,其学生在世界性学生学习成绩测验中多次名列前茅,无不得益于新加坡良好的教师教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新加坡教师职前教育既可明晰其完整的培养体系,亦可借鉴其有益经验改善我国教师职前教育,促进教师队伍质量的不断提升。
1.“先入职,后培养”的特色招生制度
新加坡教师培养由唯一具有职前培养与职后进修于一体资格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国立教育学院(NIE)负责,教育部为其招募师资生。教育部根据每年不同学段学生人数的变化、国家目前的经济状况及人才需求等确定招聘总人数,然后将招聘信息(总人数、任教学科等)发布在教育部官网,面向社会招聘。凡有能力、热爱教学且品质良好的社会人士及学生均可提交申请,而后申请人需经过资格审查和面试。一般只有申请者的学业表现在同年龄组群的前30%时才有机会通过初审进入面试。面试委员会对申请者的教学热情、人际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进行严格的综合评估。具备任教资格且通过面试者由政府按其资格分配到相应的中小学。未达到免试资格的则需参加入学资格考试,达到最低要求及以上者被聘为未经培训的合同教师,并被派往一所学校进行至少为期4个月的强制性的未经培训的教学,期间由所属学校进一步评估其是否适合教学,如适合则进入NIE接受专业的职前教育。这种“先入职,后培养”的精英式甄选为新加坡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V3SK价值观指导下的课程设置
NIE以V3SK模式为教师职前培养的基础,目的在于培养具有21世纪教学所必需的价值(values)、技能(skills)和知识(knowledge)的教师。“价值”层面分三个维度: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身份认同、对教育专业与社区的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是V3SK模式期望的结果。“技能”包括教学技能、分析与反思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知识”则指有关自身、学生、社区、学科内容及教学法、教育基础等的知识。V3SK模式将学生需求置于核心,将价值与技能、知识紧密结合,共同指导教师职前教育课程的设置。
师范生根据学历接受不同水平的专业教育:两年制的教育文憑、教育研究生文凭和四年制的文/理学士学位文凭。三者虽层级不同,但部分学习内容相同,都包括“教育研究”、“课程研究”、“教育实习”和“语言提升与学术话语技能”。“受训教师”通过“教育研究”、“课程研究”领域的学习,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原则,掌握特定学科的内容与教学方法等,知识层面获得提高;贯穿全程的“教育实习”锻炼其组织管理能力、沟通技能,培养其反思总结的习惯,使其逐步具备教师必备技能,“语言提升与学术话语技能”领域的学习也推动其书面语和口语技能的提升;职前培养第一年中所有师范生均需参加并完成社区服务,这对于其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养成意义重大,“教育研究”与“教育实习”等也共同促进师范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文/理学士学位文凭的师范生还需学习学科知识、普通选修课等五个领域的知识,教育文凭的师范生需增加学科知识和学术科目两个领域的学习。不论何种文凭的学习,其课程均围绕学生V3SK的全面发展而开设。
3.以促进“受训教师”发展为取向的多元评价
师资培训过程中对“受训教师”进行多元评价,既有结果性评价,也有过程性评价,评价标准除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包括自我反思、实践能力等,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绩点评价法是最基本的评价方法,主要依据是学习者的学业表现或考试成绩评价。电子档案袋评价法相比于前者更关注过程性评价,其内容为师资生接受培训期间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的集合,涵盖电子文件、图像、音频等资料,可帮助学习者进行基于证据的自我反思和管理,亦可展示其自身才能。21世纪教学评价框架由评价能力指标和有效教学的核心评价能力组成,更客观公正,适用于由职前教育到熟练教师整个成长阶段的评价,对不同阶段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职前阶段教师只需掌握、理解知识并实践。教师候选人毕业能力框架与21世纪教学评价框架有相似之处,它将候选人毕业时应具备的能力分为专业实践、领导力与管理能力、个人效力三个维度,将能力水平分为能力建构和意识两级,NIE和教育部可依框架评价候选人,候选人根据反馈反思并作出适当调整。
以上评价方式并非相互排斥,其各有优势,根本目的都在于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可相互配合,共同保障教师质量。
4.对我国教师职前培养的启示
我国应借鉴新加坡教师职前培养的有益经验,在职前选拔、课程设置及评价体系方面作出改进,确保教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全面发展。
4.1建立严格的筛选制度,把好教师“入口关”
新加坡对师资生的筛选极其严格,在申请者递交申请后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和面试,资格审查主要核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资格之硬实力,面试则由资历深厚的一线教师、校长和NIE官员等着重考察申请人的软实力即专业情意。通常最终通过者仅占总人数的20%,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且严格的筛选极大地保障了教师质量。而我国在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多侧重申请者学历、知识的考察,较少关注专业情意。未来的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应加强对申请者从事教育的动机、对教育的热忱等专业情意的考量,严格筛选,把好教师“入口关”。
4.2适当加大教育实习比重,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新加坡教师职前教育非常重视教育实习,时间上给予较大比重,且时间和内容安排上螺旋式上升,文/理学士学位文凭项目可证明。此项目的实习为四部分,时间和内容分别为: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前教学体验2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前实习教学助理5周,辅助教学并参观学校2次;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前5周的教学实践1,教学并观摩教学4次,课堂教学观察1-2次,参观其他学校2次;第四学年第二学期10周的教学实践2,教学观察8次、教学被观察(或课堂教学检核)2次、学校访问2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实习,促进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我国师范院校本科生的教育实习常被安排为第三学年一至两周的教育见习和第四学年4至6周的教育实习,在总课程中占比很小,今后我国应适当提高教育实习比重,为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创造更多机会。
4.3注重价值观教育,培养“三维”全面发展的教师
新加坡教师职前教育课程将“价值”维度置于首要,强调培养以学生为中心,具有职业认同感及社会责任感,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的教师,教师的个人素养和品德尤为重要。V3SK模式下的课程也注重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知识、技能与价值三维统合共同推动教师发展,使其更具人格魅力。我国目前教师职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教师价值观的培养,倾向于知识与技能的养成,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虐童、体罚等现象频发。为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平,应在职前培养中加强对师范生的价值观教育。
4.4建构多元化评价体系,确保“出口”质量
新加坡教师职前教育评价是集主观与客观,过程性与终结性于一体的多元评价。借助考试等结果性评价来准确评估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电子档案袋评价法从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提高;21世纪教学评价框架及教师候选人毕业能力框架明确规定了教师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标准,使得评价客观、明了,也便于教师自我评价与改进。在多种评价方法的结合下,学习者的自我评估与反思能力、教学和研究能力得到综合训练。我国应改变以考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借鉴新加坡的多元评价体系,做好“出口关”的监管工作,确保师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亚军.新加坡如何培养21世纪教师——新加坡教师教育制度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1).
[2]谢欧,张凌洋.新加坡教师教育模式评述与启示[J].教师教育学报,2014(04).
[3]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Apply[EB/OL].(2019-09-16).http://www. moe. gov. sg/careers/teach/how-to-apply.
[4]祝怀新.封闭与开放:教师教育政策研究[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5]陸道坤,丁春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模式[J].高教探索,2018(09).
[6]钟亚妮.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新加坡的经验与启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7(01).
[7]高艳贺.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02).
[8]伍叶琴,李森,戴宏才.教师发展的客体性异化与主体性回归[J].教育研究,2013(1).